企业在地质找矿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覆盖商业性矿产勘查
2020-01-2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企业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社会资源,其基本要求和运行方式是:①凡是商品,不论是产品还是生产要素,其交换和流通应当通过市场;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大量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必须符合市场供求规律;③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即等价交换,是商品运行的基本原则;④竞争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竞争是鞭策落后、刺激效益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得到广泛应用;⑤市场是无声的平等派,在市场中的交易和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同时市场是统一的和开放的,不准许实行保护落后的封锁与垄断;⑥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决定,能灵活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要符合上述7个特点外,还有另外3个要求:①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②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即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对全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实行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7条共同特点也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3条要求也好,商业性地质勘查的主体都应当是企业,而不应是企事二元主体。特别是市场经济第五个特点,强调“天然的平等派”,是绝不许事、企混合运作的。因为一旦让不公平的竞争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潜规则,将会使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改革遭到失败。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在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不能含糊。
2.企业的主体地位是优化利用矿产勘查要素的需要
地质找矿作为一项商业活动,是由几个生产要素共同配合才能成功的,不是单纯增加某一项要素就能达到目的。这里至少有5个基本生产要素是必须具备的:
(1)要有资金。它是地质勘查活动的启动条件和贯穿全过程的基础,因为地质勘查是一种生产行为,需要人、需要设备、需要原材料,而所有这一切,必须以现金流做支撑。离开现金,寸步难行。
(2)要有地质勘查技术装备,主要包括探矿工程、坑探工程、实验测试、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专用搬迁设备、活动厂房等设备仪器。这些技术装备作为地质勘查技术、手段,主要是把客观地质体直接暴露出来,以便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真实的地质事实。
(3)要有各种专业的地质技术人员,包括地质找矿、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测试等专业。它的能力主要是以人数、人的技术水平为标志。其主要功能是直接观察,记录客观地质现象,通过文字、图表进行描述和初步研究判断,取得第一手资料。总的原则是以地质事实为依据,以地质理论为指导。
(4)要有各类地质技术骨干,主要是地质专业的技术骨干,特别是具有地质找矿实践能力的技术骨干。地质调查是调查和研究相结合的工作,在调查之前、之中和之后,都要根据已经掌握的地质资料和新取得的地质资料,进行思考、归纳、研究、总结,形成对调查区地质现象的解释和对地质规律的认识,达到设计所追求的目的。这一点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尤其重要。它不是为认识地质规律而研究,是为找到矿产资源而研究。在这个认识和研究过程中,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地质技术骨干,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地质找矿中,应当把它作为单独要素提出来,加以强调。
(5)要有地质调查或勘查的空间,也就是区块,包括陆地和海洋。它是地质勘查的“劳动对象”。《市场经济大辞典》指出:“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当劳动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了一起,劳动物化了。”只不过在地质找矿中“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是建立在人的有矿推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要证实这种推断。一旦这个客观地质体根本就不存在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变化的不是劳动对象,而是人的认识。所以在地质找矿中,劳动对象(找矿空间)这个生产要素,具有最终否决权。
上述5项基本生产要素的结合,构成地质勘查的生产能力。根据“木桶理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地质勘查最大的生产能力取决于这5个基本要素中或5个独立生产要素中最短的要素。如图20-1(木桶展开)。
图20-1 地质勘查五要素示意图
这5个生产要素组合说明,要想提高地质找矿能力,不是增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能实现的。片面强调增加某一项要素而置其他要素于不顾,只能促使要素之间不协调,从而造成闲置和短缺并存,耗费勘查资源。为了提高地质勘查能力,必须着眼于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找出短缺板块,充分地利用各种要素。为此,一定要从机制、体制和管理等方面下工夫,形成自行调节功能。而这种自我调节功能,只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才具备,对多余和缺乏的要素都能调节,不会坐视不管。而政府直接出资找矿和地勘单位承包地质项目,则没有这个功能和机制。政府为摸清资源而出资,以为投入越大,取得的地质成果会越多;地勘单位承包地质项目,追求的是价款“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地勘单位,为应付已超负荷的承包任务,一个技术骨干同时兼任几个地质项目,他们自己都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地质找矿中,无论从宏观角度讲,还是从微观角度讲,企业的主体地位必须全覆盖,不能再“过渡”下去了。
3.企业的主体地位是矿产勘查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勘查投入,其他几个条件如技术人员和装备以及找矿区间,都是长期存在的,比较稳定。唯独矿产勘查投入变化比较大。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财政支付科目的第四大项,就是“地质勘探费”,它和国防经费、基建投资并列。每年都有充分保证,最高年份曾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这个比例到现在,相当于两千亿元。后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财政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入逐步退出,而社会上商业性投入又没有及时跟进,曾一度造成地质找矿投入严重萎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首先是中央政府,接着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全局考虑及招商引资的需要,出手支持矿产勘查,使地质找矿的形势有所好转。再后来,特别是进入2005年以后,由于矿产品大幅涨价,加上代表矿产资源所有权权益的资源补偿费收缴不到位,其不到部分都进入矿业权价值,致使本来风险很大的矿产勘查成了高收益的投资热点。于是地方政府对矿产勘查的投入便由被动的支持转为主动的进入。这便形成了当前的“多种资金渠道”。这种多种资金并行的矿产勘查投入机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只是一种过渡现象。因为矿产勘查所提供的矿业生产要素,只能由矿业生产独用。它的最终需求只能来源于矿业生产,其他渠道都不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矿业生产全过程是个很长的价值链,其中地质找矿(矿产勘查)是最基础的环节,直至矿产品销售,甚至还可以延长到选矿、冶炼、深加工等。这个产业价值链,最初是由天然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开始的。但是由于矿产资源具有隐伏性特点,所以需要勘查才能显现、开采才能利用,这就有了矿业权,即勘查、开采使用权。经过开采的矿产资源由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可以使用的矿产品,经销售变现为货币资金,再用资金继续找矿,就完成了大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有效投入都有价值,从矿产品到深加工,把这些价值都加起来,从纵向看就形成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产业的价值链,如图20-2。
图20-2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产业的价值链示意图
这个价值链是商业性矿产勘查成果的唯一出口,也是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中唯一的、长期的、稳定的来源。其之所以是长期的、稳定的,是因为它是一种机制的运作,自动运转,根本用不着人为地去推动、去说服。而这个机制就是企业的机制,表现为多种类型的企业;在探采结合的情况下,表现为矿山企业或企业集团。因而这个体制和机制是商业性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它是管长远的。
2024-10-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