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到喜庆的日子我们就会贴起对联。就如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哦,寓意着新年的好兆头,同时,也是将门神引进门的日子,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对联。寓意着将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并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那么,我们贴对联到底是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会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但那个时候的对联被称为“桃符”,而不是像现在的对联。而且那时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是用来驱鬼压邪的,并非像现在这般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的左右,寓意着祈福、祝愿。
悬挂“桃符”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时的后蜀时期才被代替。那时候后蜀国的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的让他的一个手下名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中的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于是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并被后代人们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并且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有的人还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现在,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希望我们也能够越来越重视流传下来的文化。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