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的绘画史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历史。最初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一些象形符号。不过,这些符号将进化成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文字和绘画,即“书画同源”。
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张彦远在其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至传说时代,即黄帝时代,并指出当时的象形文字是书写和绘画的统一。他认为,图形与文字的分开各自发展,绘画才发展为一门专门的艺术,而直到秦汉时期才出现探讨绘画的技巧,魏晋时期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一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成立。
中国自古以来认为中国文字与绘画的起源是相同的,如很多出土的陶刻图案符号。
古人记录历史的最原始方式,包括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等,随着内容的不断累积,这种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迫切需要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事件。
不过,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人们并没有直接创造出文字,而是用一些象形符号来表达,这就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岩画。
这种绘画的主要目的就是以象物记事,并掺杂着十分浓厚的宗教因素。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主要就是用来占卜吉凶的,而记录历史事件只是它的次要功能。
当然,尽管绘画可以记事,但形式不统一,因为每人所画图案都不一样,这样一来识记就十分困难了困难。为解决这种问题,人们只好将绘画逐渐简化变成统一的表意、表音符号,如仓颌造字。
实际上,汉字中的象形、形声等造字法,就是源于绘画。自此,绘画和文字正式分离,最终演变成为两门独特的艺术。
绘画渐渐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也由毛笔和墨代替天然矿物质颜料。
到了汉代,人们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工具和材料包括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不管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中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