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6
展开全部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概况: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的综合体现。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昆曲在所有剧种中是最严格的。一个优秀的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心应手,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他剧种的许多演员为提高自身技艺和艺术修养,都主动投身到对昆曲的学习中。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长期潜心修习昆曲。在他演出的许多剧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昆曲的表现手法。梅先生的表演通过昆曲艺术获得升华,昆曲也得以跟随梅先生漂洋过海,传名世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那时,它是宫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时尚。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到上个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昆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转机,我们党和政府克服政权刚刚建立后的种种困难,大力扶持和振兴我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概况: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的综合体现。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昆曲在所有剧种中是最严格的。一个优秀的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心应手,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他剧种的许多演员为提高自身技艺和艺术修养,都主动投身到对昆曲的学习中。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长期潜心修习昆曲。在他演出的许多剧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昆曲的表现手法。梅先生的表演通过昆曲艺术获得升华,昆曲也得以跟随梅先生漂洋过海,传名世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那时,它是宫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时尚。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到上个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昆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转机,我们党和政府克服政权刚刚建立后的种种困难,大力扶持和振兴我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中版行知
2024-04-24 广告
2024-04-24 广告
选购朗诵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需要考虑朗诵亭的外观设计是否符合个人审美,以及亭体是否坚固、耐用,方便存放和携带。2. 需要考虑朗诵亭的声音质量,包括音量、音质和音色等方面,以确保朗读效果清晰、洪亮、自然流畅。3. 需要考虑朗诵亭的便...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版行知 提供
2013-07-06
展开全部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百戏之祖”有很多称谓,昆腔、昆曲、昆剧是它的主要称呼。这三者的具体所指相同吗?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所以在平常的语言流通中、撰文评述中常会混淆、错用,给研究、介绍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引来非议。有必要搞清昆腔、昆曲、昆剧的确切内涵,从而对“百戏之祖”的发展脉络和具体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通过对昆曲历史的学习,对权威辞书的研读,实际上,昆腔、昆曲、昆剧讲的不是一回事,而有着不同的内涵。现探析如下,就教于广大读者。
一、表示三种特定的文字含义
昆腔、昆曲、昆剧分别代表着三种特定的文字含义。
昆腔、昆曲、昆剧是三个表明地方性特点的偏正词组,说明了这种腔、这种曲、这种剧都发源于昆山,这符合一般戏曲、曲艺的命名规律。这里重点要知道的是“腔”、“曲”、“剧”的具体含义。
“腔”:声腔,指唱段的腔调样式。“曲”:曲调,指旋律的曲折形态。“剧”:戏剧,指情节的唱演内容。
从字面解释看,“腔”和“曲”主要供人唱,所以常与动词“唱”构成动宾词组“唱腔”和“唱曲”,并且“腔”和“曲”虽然都是带词的唱调,但“曲”比“腔”的旋律形态更曲折、更生动。“剧”主要供人演,所以常与动词“演” 构成动宾词组“演剧”,除了唱曲外,还须表演身段、形体,应该说“剧”比“曲”有着更丰满的内涵。
由于“昆腔”(昆山腔的简称)比较原始、古老,一般不多提及。平常主要在“昆曲”和“昆剧”这两个词上加以区别和运用。一般以唱为主的活动称为昆曲活动,如昆曲曲会、清唱昆曲等;以演为主的活动称为昆剧活动,如昆剧团、昆剧艺术节等。
二、表示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昆腔、昆曲、昆剧的形成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元末明初,南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群芳吐艳。当时,千灯(墩)的顾坚将昆山腔(简称“昆腔”)设计成具有浓郁的乡音俗调、高雅的古赋南辞而独领风骚,随后一花独放,风靡大江南北。昆腔时代的唱调充满着吴侬软语的韵味,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点。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昆腔“止行于吴中”,江西人魏良辅投奔昆山,进行昆腔改良。他的主要功劳是将南北曲的精华融会贯通在“平直无意趣”的昆腔中,并精细地设计运腔、吐字、伴奏,终于使濒临衰落的昆腔迎来了新生。此时的昆腔被称为昆曲,并美其名为“水磨腔”。
稍后的若干年间,基本和魏良辅同时代的昆山巴城人梁辰鱼将比较单调的唱曲形式发展成生动活泼的演剧形式。他率先编创传奇《浣纱记》,将昆曲运用到戏剧情节的演绎中,创立了各种行当角色,赋予了昆曲演唱以更大的魅力。此时的昆曲演唱已进入到昆剧阶段。
通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昆曲取代了昆腔,昆剧又包容了昆曲。
三、表示三种特定的演唱形式
昆腔、昆曲、昆剧的确立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的演唱形式。
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大多是文人雅士的聚首抒发,有时对酒当歌,有时风流表白,有时交流畅想,有时显露才华,伴奏简陋,场面自由。当时昆山高贤顾阿瑛搭起了“玉山草堂”的平台,吸引了苏杭的唱腔好手,如顾坚、杨铁笛、倪元镇等,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交流昆腔、切磋昆腔,为昆腔的确立推波助澜。
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已进入到了专业演唱的氛围。就是很多具有较高造诣的“拍先”“曲师”常被大户人家邀去唱曲。一人清唱,众人伴奏,唱者进入角色,与伴者相得益彰。当时的昆曲堂名班子就是这种演唱形式,一般由八至十人组成,曲笛主奏,鼓板指挥,丝弦衬托,唱曲者轮番登场,与伴奏珠联璧合。
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已进入到舞台演戏的形式了。演员各司行当,从头面化妆、帽服穿戴,到道具运用、程式表演,都已有了明确分工和精细要求。自从梁辰鱼首创《浣纱记》后,多场多折的传奇戏剧层出不穷,让优美细腻的昆曲在演绎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唱演兼重的综合性艺术。
由此可知,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是散唱形式,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是清唱形式,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是演唱形式。
四、表示三个特定的代表人物
昆腔、昆曲、昆剧的形成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人物。
说起昆腔,就会想起顾坚的功劳。从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对顾坚的“一精三善”的评价看,他“精于南辞”“善作古赋”“闻其善歌”“善发南音之奥”,奠定了昆腔在“四大声腔”中“出乎三腔之上”的声誉,确立了“唯昆山为正声”的地位。所以说,顾坚是昆腔的创立者,是形成“百戏之祖”的第一功臣。
说起昆曲,就会想起魏良辅的功劳。是魏良辅以“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的精神,“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把昆腔改良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昆曲,“听之最足荡人”,令“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出现了群起学唱、“皆祖魏良辅”的可喜局面。所以说,魏良辅是昆曲的创立者,是形成“百戏之祖”的第二功臣。
说起昆剧,就会想起梁辰鱼的功劳。明代万历以前,昆曲一直以清唱的方式存在,高雅有余,生气不足。由于梁辰鱼“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音,声出金石”,不但度曲、唱念俱佳,而且文学功底深厚,率先创编出传奇《浣纱记》,终使昆曲登上了戏台。所以说,梁辰鱼是昆剧的创立者,是形成“百戏之祖”的第三功臣。
由此可见,昆腔确立了顾坚的贡献,昆曲确立了魏良辅的贡献,昆剧确立了梁辰鱼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昆腔、昆曲、昆剧具有不同的内涵:最初的昆腔是顾坚创立的散唱形式,然后的昆曲是魏良辅改良的清唱形式,随后的昆剧是梁辰鱼创用的演唱形式。三个阶段一脉相承,承继发展,旋律形态从简陋到细腻,歌咏形式从清唱到演唱,完成了戏曲发展的全过程。昆腔古老、昆曲新鲜、昆剧丰满,三者各有具体所指,不能混用。如,为了培养各种行当的表演人才,苏州曾经成立了“昆剧传习所”,这里运用了“昆剧”的称谓;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曲调,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中国昆曲”,这里运用了“昆曲”的称谓,细品其中的奥妙因为昆剧中的一些表演方面的内容,在其他剧种中已有所表现,当务之急是要抢救昆曲的演唱,而不是别的,使这颗璀璨明珠世代闪烁,永放光芒。所以说,昆腔、昆曲、昆剧的称谓是不能随便乱用的。
通过对昆曲历史的学习,对权威辞书的研读,实际上,昆腔、昆曲、昆剧讲的不是一回事,而有着不同的内涵。现探析如下,就教于广大读者。
一、表示三种特定的文字含义
昆腔、昆曲、昆剧分别代表着三种特定的文字含义。
昆腔、昆曲、昆剧是三个表明地方性特点的偏正词组,说明了这种腔、这种曲、这种剧都发源于昆山,这符合一般戏曲、曲艺的命名规律。这里重点要知道的是“腔”、“曲”、“剧”的具体含义。
“腔”:声腔,指唱段的腔调样式。“曲”:曲调,指旋律的曲折形态。“剧”:戏剧,指情节的唱演内容。
从字面解释看,“腔”和“曲”主要供人唱,所以常与动词“唱”构成动宾词组“唱腔”和“唱曲”,并且“腔”和“曲”虽然都是带词的唱调,但“曲”比“腔”的旋律形态更曲折、更生动。“剧”主要供人演,所以常与动词“演” 构成动宾词组“演剧”,除了唱曲外,还须表演身段、形体,应该说“剧”比“曲”有着更丰满的内涵。
由于“昆腔”(昆山腔的简称)比较原始、古老,一般不多提及。平常主要在“昆曲”和“昆剧”这两个词上加以区别和运用。一般以唱为主的活动称为昆曲活动,如昆曲曲会、清唱昆曲等;以演为主的活动称为昆剧活动,如昆剧团、昆剧艺术节等。
二、表示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昆腔、昆曲、昆剧的形成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元末明初,南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群芳吐艳。当时,千灯(墩)的顾坚将昆山腔(简称“昆腔”)设计成具有浓郁的乡音俗调、高雅的古赋南辞而独领风骚,随后一花独放,风靡大江南北。昆腔时代的唱调充满着吴侬软语的韵味,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点。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昆腔“止行于吴中”,江西人魏良辅投奔昆山,进行昆腔改良。他的主要功劳是将南北曲的精华融会贯通在“平直无意趣”的昆腔中,并精细地设计运腔、吐字、伴奏,终于使濒临衰落的昆腔迎来了新生。此时的昆腔被称为昆曲,并美其名为“水磨腔”。
稍后的若干年间,基本和魏良辅同时代的昆山巴城人梁辰鱼将比较单调的唱曲形式发展成生动活泼的演剧形式。他率先编创传奇《浣纱记》,将昆曲运用到戏剧情节的演绎中,创立了各种行当角色,赋予了昆曲演唱以更大的魅力。此时的昆曲演唱已进入到昆剧阶段。
通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昆曲取代了昆腔,昆剧又包容了昆曲。
三、表示三种特定的演唱形式
昆腔、昆曲、昆剧的确立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的演唱形式。
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大多是文人雅士的聚首抒发,有时对酒当歌,有时风流表白,有时交流畅想,有时显露才华,伴奏简陋,场面自由。当时昆山高贤顾阿瑛搭起了“玉山草堂”的平台,吸引了苏杭的唱腔好手,如顾坚、杨铁笛、倪元镇等,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交流昆腔、切磋昆腔,为昆腔的确立推波助澜。
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已进入到了专业演唱的氛围。就是很多具有较高造诣的“拍先”“曲师”常被大户人家邀去唱曲。一人清唱,众人伴奏,唱者进入角色,与伴者相得益彰。当时的昆曲堂名班子就是这种演唱形式,一般由八至十人组成,曲笛主奏,鼓板指挥,丝弦衬托,唱曲者轮番登场,与伴奏珠联璧合。
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已进入到舞台演戏的形式了。演员各司行当,从头面化妆、帽服穿戴,到道具运用、程式表演,都已有了明确分工和精细要求。自从梁辰鱼首创《浣纱记》后,多场多折的传奇戏剧层出不穷,让优美细腻的昆曲在演绎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唱演兼重的综合性艺术。
由此可知,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是散唱形式,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是清唱形式,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是演唱形式。
四、表示三个特定的代表人物
昆腔、昆曲、昆剧的形成分别代表着三个特定人物。
说起昆腔,就会想起顾坚的功劳。从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对顾坚的“一精三善”的评价看,他“精于南辞”“善作古赋”“闻其善歌”“善发南音之奥”,奠定了昆腔在“四大声腔”中“出乎三腔之上”的声誉,确立了“唯昆山为正声”的地位。所以说,顾坚是昆腔的创立者,是形成“百戏之祖”的第一功臣。
说起昆曲,就会想起魏良辅的功劳。是魏良辅以“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的精神,“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把昆腔改良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昆曲,“听之最足荡人”,令“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出现了群起学唱、“皆祖魏良辅”的可喜局面。所以说,魏良辅是昆曲的创立者,是形成“百戏之祖”的第二功臣。
说起昆剧,就会想起梁辰鱼的功劳。明代万历以前,昆曲一直以清唱的方式存在,高雅有余,生气不足。由于梁辰鱼“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音,声出金石”,不但度曲、唱念俱佳,而且文学功底深厚,率先创编出传奇《浣纱记》,终使昆曲登上了戏台。所以说,梁辰鱼是昆剧的创立者,是形成“百戏之祖”的第三功臣。
由此可见,昆腔确立了顾坚的贡献,昆曲确立了魏良辅的贡献,昆剧确立了梁辰鱼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昆腔、昆曲、昆剧具有不同的内涵:最初的昆腔是顾坚创立的散唱形式,然后的昆曲是魏良辅改良的清唱形式,随后的昆剧是梁辰鱼创用的演唱形式。三个阶段一脉相承,承继发展,旋律形态从简陋到细腻,歌咏形式从清唱到演唱,完成了戏曲发展的全过程。昆腔古老、昆曲新鲜、昆剧丰满,三者各有具体所指,不能混用。如,为了培养各种行当的表演人才,苏州曾经成立了“昆剧传习所”,这里运用了“昆剧”的称谓;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曲调,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中国昆曲”,这里运用了“昆曲”的称谓,细品其中的奥妙因为昆剧中的一些表演方面的内容,在其他剧种中已有所表现,当务之急是要抢救昆曲的演唱,而不是别的,使这颗璀璨明珠世代闪烁,永放光芒。所以说,昆腔、昆曲、昆剧的称谓是不能随便乱用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