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简述其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气候因素:受亚热带季风和台风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2、地形因素:暴雨汇流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又夹于南北丘陵山地之间。
3、人为因素:
1)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下游泥沙堆积,河床抬高,影响泄洪。
2)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湖泊的蓄洪能力减弱。
治理措施:
1、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
2、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3、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4、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扩展资料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过程: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
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中国洪涝分布:
中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中下游平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涝
2019-10-26 广告
推荐于2017-11-25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措施:
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2、地形因素:暴雨汇流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又夹于南北丘陵山地之间。
3、人为因素:
1)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下游泥沙堆积,河床抬高,影响泄洪。
2)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湖泊的蓄洪能力减弱。
治理措施:
1、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
2、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3、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4、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扩展资料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过程: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
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中国洪涝分布:
中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中下游平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涝
编辑于 2019-05-30
查看全部7个回答
清污船--青州拓新 二十年造船经验 专利产品
青州拓新清污船拥有二十余年研发生产经验,产品质量可靠,安全稳定,清污船欢迎来电咨询
青州市拓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广告
效率高/可靠性强/产量稳定的清淤船找巨龙环保!
根据文中提到的长江为您推荐
巨龙生产的清淤船效率高,可靠性强,产量稳定,能够将挖掘,输送,排出和处理泥浆等疏浚工序一次完成,欢迎咨询。
青州市巨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2013-07-06
201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