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6
展开全部
开元年间著名诗人有: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县地)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 尉。后弃官入陇右节 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年间进士。官曾做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优闲生活。王维不但善于写诗,而且画画得也很好,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传世。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七言歌行,用歌行体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为唐诗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常建:(708-765?),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一作丁先芝,字元祯,唐·江南东道润州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早年应试落第。开元十三年(725年)登进士第,开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县尉等职。与储光羲友善,同为太学士。工诗文,擅写短诗,善于描绘壮阔的场景,颇负诗名。唐代开元年间著名诗人。
储光羲(约706~约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开元年间著名诗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县地)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 尉。后弃官入陇右节 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年间进士。官曾做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优闲生活。王维不但善于写诗,而且画画得也很好,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传世。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七言歌行,用歌行体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为唐诗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常建:(708-765?),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一作丁先芝,字元祯,唐·江南东道润州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早年应试落第。开元十三年(725年)登进士第,开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县尉等职。与储光羲友善,同为太学士。工诗文,擅写短诗,善于描绘壮阔的场景,颇负诗名。唐代开元年间著名诗人。
储光羲(约706~约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开元年间著名诗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2013-07-06
展开全部
杜甫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