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屏蔽效应中为什么σ是1<σ<Z-1
书上是这么一句话:由于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运动的,所以,,,。。为什么啊?例如:氮的核外有7个电子(1s)(2s2p),则得:σ=(2×0.85)+(4×0.35)=3.1...
书上是这么一句话:由于电子是在原子核
周围运动的,所以,,,。。为什么啊?例如:
氮的核外有7个电子(1s)(2s2p),则得: σ=(2×0.85)+(4×0.35)=3.10
Z=7-3.10=3.9
这个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展开
周围运动的,所以,,,。。为什么啊?例如:
氮的核外有7个电子(1s)(2s2p),则得: σ=(2×0.85)+(4×0.35)=3.10
Z=7-3.10=3.9
这个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多电子原子中,某一指定电子ei除受到核电荷Z的吸引外,还受到Z-1个其余电子的排斥。根据中心势场模型,近似地把Z-1个电子对指定电子ei的排斥作用看成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作用,使核电荷数Z减为Z',称Z'为有效核电荷数。
在多电子原子中,其余电子抵消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作用叫做屏蔽作用。被抵消的核电荷Z的多少程度-屏蔽效应的强弱可以用一个由实验得出的经验常数-屏蔽常数s来衡量,即有效核电荷数Z'就等于核电荷数Z减去屏蔽常数s:Z'=Z-s
这样,对多电子原子中的任一指定电子就归结为只受到有效核电荷Z¢势场的作用,和氢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只受到质子势场的作用相似,只是核的势场强度不同而已。
屏蔽常数s值的确定,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精度的取值方法。这里介绍一种简化的屏蔽常数取值法:
以第n层的电子为研究对象,则(n+1)层及更外层电子的屏蔽常数为零,即sn+1…=0;同层电子之间取0.35,即sn=0.35(但第一层之间s第一层=0.3);(n-1)层对n层取0.85,即sn-1=0.85;(n-2)层及更内层电子的屏蔽常数为1,即sn-2…=1。总的屏蔽常数st为其余电子对指定电子屏蔽常数之和:
st=ås
例:对氦原子2He,作用在某一1s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数为:
Z'=Z-s=2-0.3=1.7
对于钠原子11Na,电子排布是:1s2 2s22p6 3s1。
作用在第一层某一个电子上的: Z'=11-0.3=10.7
作用在第二层某一个电子上的: Z'=11-0.85×2-0.35×7=6.85
作用在第三层电子上的: Z'=11-1×2-0.85×8=2.2
由此可见,虽然核电荷数都为11,但由于其余电子的屏蔽作用,有效核电荷数差别是很大的。越外层的电子,其有效核电荷数越小,越易于摆脱自身原子的束缚而离去或发生化学反应时参与成键。
对最外层电子而言,作用于它的有效核电荷在周期表中也是有规律的:
在短周期中(都是主族元素):从左到右一方面核电荷数Z递增1;另一方面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1,因此有效核电荷数递增1-0.35=0.65。
在长周期中(中部有副族元素):在长周期两端的主族元素Z¢的递增与短周期主族元素相同,仍为0.65;但在长周期中部的副族元素,从左到右每增加1个核电荷数就增加1 个次外层电子,因此有效核电荷数递增1-0.85=0.15,小于主族元素Z¢的递增值。
在周期表中从上到下,虽然核电荷数增多了,但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内层电子数增多,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效应增大,所以有效核电荷数增加很少,甚至没有增加。
“屏蔽效应的强弱可以用一个由实验得出的经验常数-屏蔽常数s来衡量”这句话就是说,屏蔽常数实际上是实验得出的数据,实验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经验常数。对于你来说,就需要记忆了。
在多电子原子中,其余电子抵消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作用叫做屏蔽作用。被抵消的核电荷Z的多少程度-屏蔽效应的强弱可以用一个由实验得出的经验常数-屏蔽常数s来衡量,即有效核电荷数Z'就等于核电荷数Z减去屏蔽常数s:Z'=Z-s
这样,对多电子原子中的任一指定电子就归结为只受到有效核电荷Z¢势场的作用,和氢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只受到质子势场的作用相似,只是核的势场强度不同而已。
屏蔽常数s值的确定,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精度的取值方法。这里介绍一种简化的屏蔽常数取值法:
以第n层的电子为研究对象,则(n+1)层及更外层电子的屏蔽常数为零,即sn+1…=0;同层电子之间取0.35,即sn=0.35(但第一层之间s第一层=0.3);(n-1)层对n层取0.85,即sn-1=0.85;(n-2)层及更内层电子的屏蔽常数为1,即sn-2…=1。总的屏蔽常数st为其余电子对指定电子屏蔽常数之和:
st=ås
例:对氦原子2He,作用在某一1s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数为:
Z'=Z-s=2-0.3=1.7
对于钠原子11Na,电子排布是:1s2 2s22p6 3s1。
作用在第一层某一个电子上的: Z'=11-0.3=10.7
作用在第二层某一个电子上的: Z'=11-0.85×2-0.35×7=6.85
作用在第三层电子上的: Z'=11-1×2-0.85×8=2.2
由此可见,虽然核电荷数都为11,但由于其余电子的屏蔽作用,有效核电荷数差别是很大的。越外层的电子,其有效核电荷数越小,越易于摆脱自身原子的束缚而离去或发生化学反应时参与成键。
对最外层电子而言,作用于它的有效核电荷在周期表中也是有规律的:
在短周期中(都是主族元素):从左到右一方面核电荷数Z递增1;另一方面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1,因此有效核电荷数递增1-0.35=0.65。
在长周期中(中部有副族元素):在长周期两端的主族元素Z¢的递增与短周期主族元素相同,仍为0.65;但在长周期中部的副族元素,从左到右每增加1个核电荷数就增加1 个次外层电子,因此有效核电荷数递增1-0.85=0.15,小于主族元素Z¢的递增值。
在周期表中从上到下,虽然核电荷数增多了,但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内层电子数增多,对最外层电子的屏蔽效应增大,所以有效核电荷数增加很少,甚至没有增加。
“屏蔽效应的强弱可以用一个由实验得出的经验常数-屏蔽常数s来衡量”这句话就是说,屏蔽常数实际上是实验得出的数据,实验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经验常数。对于你来说,就需要记忆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