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1500字的 《活着》影评
展开全部
生而为人,自然逐渐会经历一些生死,开始明白世间的无常是常态。
常常兀自担心会遇见无法承担的失去,父母老去、配偶意外、子女夭折,种种庸人自扰,因此也格外好奇天灾人祸后究竟该如何继续。范俭《活着》一片,描述了在5.12中失去女儿的夫妻,以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恬淡地接受着命运,我想与其视作逆来顺受,倒不如视为一种安于天命的释然。
于是,对于如何走出真正残忍的苦痛,我想大致可作如下这般想法罢。
1面对
“面对”两字,也可谓老生常谈。轻,则于言谈间吹浮鸿毛;重,则于行为中如移千钧。
面对的意义,首先是面对“失去”的既成事实。人死不能复生,任何人无法下至阴曹地府,在奈何桥头拦下魂魄,也无法逆行时光,使河流倒淌。偶尔的恍惚和回忆无法避免,沉浸其中却于自身诸事都无益处。
其次,是面对无法纠正的因果链。人在无法抗衡的自然规律之下,自然渺小,无法穿越时光,找到引起山崩地裂的蝴蝶,也难以追根溯源去计较三峡工程救援队伍等宏观叙事体质问题。微观个体的命运,只能是时局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必然负担者、必然牺牲者。
继而,面对自身的所作所为。父亲祝俊生有一场诉说震时情境的镜头。他说,下午3点左右,他跑到废墟里呼唤女儿,女儿还神气活现地回答“爸爸,我在这儿”,到后来救援队阻隔了众人,却仍至晚间21点还没救出女儿时,他再喊女儿名字时,小孩已经很虚弱了。父亲难掩愧疚地说“这辈子,我对不起她。”
在这场灾祸中,个体自身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哪些责任在己,哪些不在己——分清楚这些,我想能称得上是真实面对了。
而扩展到社会范围,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下这对夫妻的重建生活的心路,也是一种更广阔的角度上的“面对”。
2分担
经历过相识的同龄人意外去世,因是家里独子,母亲整日卧榻,不言不语,父亲尚可作坚毅状,接待亲友。而汶川之后失去子女的那批父母,他们互相引为“同道”人,在对镜头和外界诉说时,常会说“我们那批人”这样称谓。想来,这样的分担,确可大大减轻苦痛。因为“理解”从来都是最好的安慰剂。我们普通人尚且得一知冷暖之人便觉足矣,何况在苦难之下,真正的理解与懂得,自是安全与倚赖的润泽之源。
3恩爱
分担能减轻痛苦,那么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伤痛治疗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很欣赏叶红梅祝俊生这对夫妻的性格。
叶红梅说“班上有三对家长离婚了”,可是叶祝二人即使贫贱,却从无劳燕分飞的打算。叶红梅一次次地跑医院,丈夫只觉心疼至极。即使也提到过“离婚”,也反而更像是夫妻间的默契玩笑。
年岁渐长,越发喜爱在细节中体味人物的性格。叶红梅长得可算不好看,又大又鼓的嘴巴,颧骨上两团高原红,然而一双黑眼珠子却格外纯稚,不仅没有女人的顾盼生辉,反而有种女童的“呆萌”。她不屈不挠地抽血,指望再生个小孩;她听丈夫与亲友谈笑时,常露出呆滞的笑容。再观丈夫祝俊生,五官可算得英俊,职业不佳,偶尔也会软弱,但举手投足间并无奴颜媚骨的卑怯,能够体恤妻子“身体受不了就不要再生了”,在生死等人生问题上也具备着难得的坦然心态。
叶祝这对夫妇,在失去女儿后,仍不时会冒出些打情骂俏的戏言。比如一位好友怀孕成功后离去,许是因为孤单,祝俊生格外难过起来,叶红梅便嘲笑他“人家走就走啊,这有啥好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苦难的释然和宽容越发的鲜明起来。最后一次人工试孕失败后,叶红梅微笑着说“没有”,祝俊生看着化验单,也淡淡地笑起来。两人自我解嘲地走下楼去。
我想说,选对一个爱人过日子非常非常重要。好的夫妻感情,可以在两人之间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比如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父母形象,在当时称为一种很好的典范,即夫妻关系是独立于家庭关系的,夫妻关系并不完全受制于家庭关系。生养了三四个子女后,杰森和麦琪仍然有火热的互动和夫妻生活。
还有比如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其父母也是受了人间至苦,抚养两位女儿成人,一位失踪,不见尸骨,另一位残障终身。常常想朱令父母究竟如何照顾智商只有7岁的朱令,继续这平静又简陋的生活,内心到底要多坚强才能做到。
或许使人能扛起这些的,正是夫妻之间的恩爱,这使得每一秒的相处都产生愉悦与抚慰。两人间形成一种同盟、一种互相治愈的能力、一种独立于外界的精神世界……
4独立
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做学术,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夫妻关系独立于外部世界,使得两人可以扛起苦难,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独立,也更是使得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失去子女的方式。
祝俊生指着女儿相片说“我这辈子对不起她!”,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他并未将女儿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是另一个切实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在《懂得爱》中这样写道:“如果你失去所爱的人,你会流泪不已,然而你的泪水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而哭?你曾经为别人哭过吗?你曾经为那捐躯战场的儿子哭过吗?如果你哭过,那些眼泪是出于自怜,还是为了亡者?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伤心,那么眼泪就是白流了,因为你只不过是自怜罢了。但是如果你落泪,是因为你丧失疼爱了半辈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爱。假设你的兄弟过世,你很容易为自己落泪,因为他已经离你而去。”
如果因为是失去“自己的女儿”而痛苦,这份痛苦是一种自怜,出发点是自己,这样的情绪会指向伤感,对整个生活都具有破坏性。相反,如果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痛苦仍然存在,但可以指向尊重逝者,以及重建自身。
5,真诚
犹为喜欢本片简短的结尾。
母亲在产房内,神情平静中透着某种坚毅和安详。鲜血淋漓的婴儿特写镜头后,便转至父亲对着女儿相片的祭奠。
没有更多的渲染,纪录片到此结束。
汉字中,有泪有声为哭,有泪无声为泣,无泪有声为号。祝俊生这位父亲此刻的情感是哭。他的情感是真诚的,对自己的行为真诚,对妻子的责任真诚,对死去的女儿和新生的儿子也都是真诚的。这样真诚的人,才会这样不矫饰的哭。也只有这样真诚的人,才会这样坚强地活着。愈真诚,愈坚强。
尾声 生与死
忘了是谁说过,“爱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继承他的品质”,那么也许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也是继承他的美好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女儿身上所有美好之处,永远留在父母的记忆中、一切认识她的人的潜意识之中,并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抽象但又真实的美好。因此,尽管躯体和衣物已经顺水而去,但她也以这种方式,永远地留下了曾经活着的印记。
村上春树说,死是生的一部分。哲学上,可以说生与死辩证统一。我个人一直在寻找一种态度,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一种“尽人事知天命”的活着的姿态。现在想来,答案应该是“独立”。
因独立而面对。
因独立而真诚。
因独立而坚强。
夫妻关系,之于家庭和社会际遇的独立。
自我,之于他者的独立。
死,之于生的独立。
生者,之于逝者的独立。
——人,之于其所承受一切的独立。
止不住的泪水……
常常兀自担心会遇见无法承担的失去,父母老去、配偶意外、子女夭折,种种庸人自扰,因此也格外好奇天灾人祸后究竟该如何继续。范俭《活着》一片,描述了在5.12中失去女儿的夫妻,以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恬淡地接受着命运,我想与其视作逆来顺受,倒不如视为一种安于天命的释然。
于是,对于如何走出真正残忍的苦痛,我想大致可作如下这般想法罢。
1面对
“面对”两字,也可谓老生常谈。轻,则于言谈间吹浮鸿毛;重,则于行为中如移千钧。
面对的意义,首先是面对“失去”的既成事实。人死不能复生,任何人无法下至阴曹地府,在奈何桥头拦下魂魄,也无法逆行时光,使河流倒淌。偶尔的恍惚和回忆无法避免,沉浸其中却于自身诸事都无益处。
其次,是面对无法纠正的因果链。人在无法抗衡的自然规律之下,自然渺小,无法穿越时光,找到引起山崩地裂的蝴蝶,也难以追根溯源去计较三峡工程救援队伍等宏观叙事体质问题。微观个体的命运,只能是时局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必然负担者、必然牺牲者。
继而,面对自身的所作所为。父亲祝俊生有一场诉说震时情境的镜头。他说,下午3点左右,他跑到废墟里呼唤女儿,女儿还神气活现地回答“爸爸,我在这儿”,到后来救援队阻隔了众人,却仍至晚间21点还没救出女儿时,他再喊女儿名字时,小孩已经很虚弱了。父亲难掩愧疚地说“这辈子,我对不起她。”
在这场灾祸中,个体自身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哪些责任在己,哪些不在己——分清楚这些,我想能称得上是真实面对了。
而扩展到社会范围,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下这对夫妻的重建生活的心路,也是一种更广阔的角度上的“面对”。
2分担
经历过相识的同龄人意外去世,因是家里独子,母亲整日卧榻,不言不语,父亲尚可作坚毅状,接待亲友。而汶川之后失去子女的那批父母,他们互相引为“同道”人,在对镜头和外界诉说时,常会说“我们那批人”这样称谓。想来,这样的分担,确可大大减轻苦痛。因为“理解”从来都是最好的安慰剂。我们普通人尚且得一知冷暖之人便觉足矣,何况在苦难之下,真正的理解与懂得,自是安全与倚赖的润泽之源。
3恩爱
分担能减轻痛苦,那么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伤痛治疗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很欣赏叶红梅祝俊生这对夫妻的性格。
叶红梅说“班上有三对家长离婚了”,可是叶祝二人即使贫贱,却从无劳燕分飞的打算。叶红梅一次次地跑医院,丈夫只觉心疼至极。即使也提到过“离婚”,也反而更像是夫妻间的默契玩笑。
年岁渐长,越发喜爱在细节中体味人物的性格。叶红梅长得可算不好看,又大又鼓的嘴巴,颧骨上两团高原红,然而一双黑眼珠子却格外纯稚,不仅没有女人的顾盼生辉,反而有种女童的“呆萌”。她不屈不挠地抽血,指望再生个小孩;她听丈夫与亲友谈笑时,常露出呆滞的笑容。再观丈夫祝俊生,五官可算得英俊,职业不佳,偶尔也会软弱,但举手投足间并无奴颜媚骨的卑怯,能够体恤妻子“身体受不了就不要再生了”,在生死等人生问题上也具备着难得的坦然心态。
叶祝这对夫妇,在失去女儿后,仍不时会冒出些打情骂俏的戏言。比如一位好友怀孕成功后离去,许是因为孤单,祝俊生格外难过起来,叶红梅便嘲笑他“人家走就走啊,这有啥好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苦难的释然和宽容越发的鲜明起来。最后一次人工试孕失败后,叶红梅微笑着说“没有”,祝俊生看着化验单,也淡淡地笑起来。两人自我解嘲地走下楼去。
我想说,选对一个爱人过日子非常非常重要。好的夫妻感情,可以在两人之间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比如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父母形象,在当时称为一种很好的典范,即夫妻关系是独立于家庭关系的,夫妻关系并不完全受制于家庭关系。生养了三四个子女后,杰森和麦琪仍然有火热的互动和夫妻生活。
还有比如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其父母也是受了人间至苦,抚养两位女儿成人,一位失踪,不见尸骨,另一位残障终身。常常想朱令父母究竟如何照顾智商只有7岁的朱令,继续这平静又简陋的生活,内心到底要多坚强才能做到。
或许使人能扛起这些的,正是夫妻之间的恩爱,这使得每一秒的相处都产生愉悦与抚慰。两人间形成一种同盟、一种互相治愈的能力、一种独立于外界的精神世界……
4独立
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做学术,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夫妻关系独立于外部世界,使得两人可以扛起苦难,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独立,也更是使得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失去子女的方式。
祝俊生指着女儿相片说“我这辈子对不起她!”,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他并未将女儿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是另一个切实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在《懂得爱》中这样写道:“如果你失去所爱的人,你会流泪不已,然而你的泪水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而哭?你曾经为别人哭过吗?你曾经为那捐躯战场的儿子哭过吗?如果你哭过,那些眼泪是出于自怜,还是为了亡者?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伤心,那么眼泪就是白流了,因为你只不过是自怜罢了。但是如果你落泪,是因为你丧失疼爱了半辈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爱。假设你的兄弟过世,你很容易为自己落泪,因为他已经离你而去。”
如果因为是失去“自己的女儿”而痛苦,这份痛苦是一种自怜,出发点是自己,这样的情绪会指向伤感,对整个生活都具有破坏性。相反,如果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痛苦仍然存在,但可以指向尊重逝者,以及重建自身。
5,真诚
犹为喜欢本片简短的结尾。
母亲在产房内,神情平静中透着某种坚毅和安详。鲜血淋漓的婴儿特写镜头后,便转至父亲对着女儿相片的祭奠。
没有更多的渲染,纪录片到此结束。
汉字中,有泪有声为哭,有泪无声为泣,无泪有声为号。祝俊生这位父亲此刻的情感是哭。他的情感是真诚的,对自己的行为真诚,对妻子的责任真诚,对死去的女儿和新生的儿子也都是真诚的。这样真诚的人,才会这样不矫饰的哭。也只有这样真诚的人,才会这样坚强地活着。愈真诚,愈坚强。
尾声 生与死
忘了是谁说过,“爱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继承他的品质”,那么也许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也是继承他的美好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女儿身上所有美好之处,永远留在父母的记忆中、一切认识她的人的潜意识之中,并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抽象但又真实的美好。因此,尽管躯体和衣物已经顺水而去,但她也以这种方式,永远地留下了曾经活着的印记。
村上春树说,死是生的一部分。哲学上,可以说生与死辩证统一。我个人一直在寻找一种态度,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一种“尽人事知天命”的活着的姿态。现在想来,答案应该是“独立”。
因独立而面对。
因独立而真诚。
因独立而坚强。
夫妻关系,之于家庭和社会际遇的独立。
自我,之于他者的独立。
死,之于生的独立。
生者,之于逝者的独立。
——人,之于其所承受一切的独立。
止不住的泪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