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最后冲刺怎么才能强化得分?
展开全部
1.既不要松,也不要躁
首先就是状态!状态!状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良好的状态是高三高质量复习的重要基础,对于最后的冲刺更是至关重要。冲刺阶段学生的状态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好的变化:一是逐渐放松, 二是过分紧张,过度做计划,乱了节奏。真正良好的冲刺状态应该是“稳中有进”。我们一定要摆正两种心态,首先,每个学生,无论成绩是好是坏,是省状元级别还是班级倒数第一,事实上高考时都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的百分之百掌握,大家的差异是程度和量的差异,不是“完成”与“未完成”的差异。其次,最后一个月是总结收尾阶段,确实有可能有大的突破,确实有可能因为复习周到从而在考场上创造奇迹,但这也只是可能,更大的可能是最后一个月往前只进步了一点,成绩在高考时只比平时提升了一点。不要在潜意识里把那个“可能的奇迹”当成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样预期与现实差距会无限放大,很容易让我们做出极端的复习计划。摆正心态后,我们在已有的复习节奏和复习状态基础之上,尝试做一点点的改进和完善即可,不要松下去,更不要“躁起来”。
2.“精做+泛做”混合训练法
有了一个稳健的复习状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和强化做题习惯。有很多人认为文科考生考前最应该做的是不断地回顾基础知识,做题的频率应该比之前要降低。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文理科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有所差异,所以大家会天然地认为文科生应该多“背”,理科生应该多“做”。笔者以为,至少在高中阶段,在面对高考这种类型的考试时,做题对于文理科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大量做题是提高文理科成绩通用的方法。
做题很看重手感和熟练度。高考不是高难度的竞赛,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常见类型的基础题,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也只是多绕了几个弯,如果熟练掌握了套路,也能很好地解答。成绩很好、考入名牌大学的考生,上了大学几个月后回来再做题,很可能是比不过一个中等成绩的高三学生,不是因为前者智商或者学习能力比后者差,单纯就是因为间隔了几个月,做题手感和对知识的熟悉度变差了。因此,考前保持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很重要的(下文也会谈及),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就减少练习考题的频次,否则一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学可能会问,考前冲刺阶段时间紧张,很难腾出足够的时间去做大量的题。事实上,笔者并不主张每套题都完完整整地按考试形式写出答案,因为这样确实会耗费大量时间,像文综一套题就至少需要2个多小时,加上对答案批改和总结反思的时间,就得要近4个小时,如果有同学做题效率低,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套套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里笔者推荐一种“精做+泛做”结合的方式。
所谓精做,就是严格按照高考时间,完整规范做题。建议考前冲刺阶段,语数英文综每科一周都要有至少一次精做。提前选一些优质的冲刺卷(市面上一些大牌的预测卷、冲刺卷质量都还不错),用手表或者计时器计时做卷子。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考虑压缩时间,营造比高考还要紧张的氛围。成绩基础一般的同学就按照高考标准的答题时间来就可以,但绝对不能低于高考要求。整个答题过程,时间的分配把控、做题的思路逻辑、答题的规范严谨、字体的好看工整等方面都要与高考看齐,甚至做得更好。在精做时段的选择上,也要尽量和高考时段一致,比如语文放在上午对应的时间段。当然这个由于学校时间安排限制不一定能做到,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精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考感”,但由于耗费时间长,不能做很多。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泛做来予以弥补。所谓泛做,就是做题时只模拟答题过程和答题思路,不实际写下来或者不完整写出来。各科几乎都可以这样做。语文的阅读题看题后简单写几个答案的关键词,作文题只写构思的基本框架;数学后面的解答题在草稿纸上运算完成后只把最终的答案写进卷子,不规规矩矩地写解题步骤;英语作文也只写个框架;文综非选择题根据材料和问题在脑中飞速过一遍解答的思路,不去写下答案。这样泛做的好处就是省下很多誊写答案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手足够多的题目,从而最大可能地熟悉各类题型和各种套路。这其实和AI有点类似,一开始也要整理提供大量数据供机器识别学习,等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机器自己就有了判断和识别的能力。
其实“精做+泛做”的混合训练法不仅适用于高考前的冲刺阶段,也适用于整个高三复习阶段。通过这种训练,既能提高做题的“阅历”,又能保证做题的规范性,效果非常好。
3. 电影放映复习法——对于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框架性回顾
接下来就是很多同学特别关心的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冲刺阶段肯定不能不复习基础知识,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好的方法——电影式复习法。
由于时间所剩不多,我们一定不能像以前一样死抠每个知识细节,一点一点地啃,这样效率很低。正确的复习姿势应该是整体性和框架性的反复回顾。以政治为例,平时的复习可能会去把某一个知识点弄深弄透(例如政协制度、汇率转化运算),到了冲刺复习,我们要做的就是尝试用一条线把四本必修书串起来,要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个高中政治知识的框架图。有些老师可能会帮助我们构建,我们也可以在老师讲的基础上搭建独属于自己的框架。有了框架之后,利用上学回家、洗澡吃饭、课间休息等零碎时间,在脑海中反复过这些框架,过的时候,想象自己脑中是在播放一部电影,四本书的知识之间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能串成一个故事。想不起来的点暂时跳过去,等过完后再去强化记忆那个点。一开始我们可以先回顾一本书的,到后来就是四本书一起;一开始我们回顾一次需要1个小时甚至更长,到后来就只需要10分钟。随着“电影放映”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最后我们就能对高中政治知识有一个非常好的掌握,答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
4.回家复习?
最后想说一个冲刺阶段有些同学会面临的困惑——要不要回家复习?
到了最后一个月,老师们一般都不会再讲什么新的知识,更多就是每天讲讲题。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往往又很僵硬。有些同学就会觉得与其继续待在学校里,倒不如回家自己学,这样时间上更灵活,效果说不定更好。其实不排除个别同学回家后确实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但是从笔者之前的经验以及后来与很多同学的交流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其实不具备在家学习所需的自制力。可能回家前两天状态不错,但是时间一长整个人状态难免变得懒散,一整天也干不了什么事。从心理层次分析,想回家自己学习的冲动一方面是认为家里效率会高一点,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压力的逃避情绪在起作用。回家了,就看不到同学的拼搏努力,听不见每天催人的铃声。笔者个人建议大部分同学还是稳住心态,待着学校里做好最后的冲刺复习。
首先就是状态!状态!状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良好的状态是高三高质量复习的重要基础,对于最后的冲刺更是至关重要。冲刺阶段学生的状态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好的变化:一是逐渐放松, 二是过分紧张,过度做计划,乱了节奏。真正良好的冲刺状态应该是“稳中有进”。我们一定要摆正两种心态,首先,每个学生,无论成绩是好是坏,是省状元级别还是班级倒数第一,事实上高考时都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的百分之百掌握,大家的差异是程度和量的差异,不是“完成”与“未完成”的差异。其次,最后一个月是总结收尾阶段,确实有可能有大的突破,确实有可能因为复习周到从而在考场上创造奇迹,但这也只是可能,更大的可能是最后一个月往前只进步了一点,成绩在高考时只比平时提升了一点。不要在潜意识里把那个“可能的奇迹”当成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样预期与现实差距会无限放大,很容易让我们做出极端的复习计划。摆正心态后,我们在已有的复习节奏和复习状态基础之上,尝试做一点点的改进和完善即可,不要松下去,更不要“躁起来”。
2.“精做+泛做”混合训练法
有了一个稳健的复习状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和强化做题习惯。有很多人认为文科考生考前最应该做的是不断地回顾基础知识,做题的频率应该比之前要降低。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文理科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有所差异,所以大家会天然地认为文科生应该多“背”,理科生应该多“做”。笔者以为,至少在高中阶段,在面对高考这种类型的考试时,做题对于文理科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大量做题是提高文理科成绩通用的方法。
做题很看重手感和熟练度。高考不是高难度的竞赛,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常见类型的基础题,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也只是多绕了几个弯,如果熟练掌握了套路,也能很好地解答。成绩很好、考入名牌大学的考生,上了大学几个月后回来再做题,很可能是比不过一个中等成绩的高三学生,不是因为前者智商或者学习能力比后者差,单纯就是因为间隔了几个月,做题手感和对知识的熟悉度变差了。因此,考前保持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很重要的(下文也会谈及),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就减少练习考题的频次,否则一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学可能会问,考前冲刺阶段时间紧张,很难腾出足够的时间去做大量的题。事实上,笔者并不主张每套题都完完整整地按考试形式写出答案,因为这样确实会耗费大量时间,像文综一套题就至少需要2个多小时,加上对答案批改和总结反思的时间,就得要近4个小时,如果有同学做题效率低,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套套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里笔者推荐一种“精做+泛做”结合的方式。
所谓精做,就是严格按照高考时间,完整规范做题。建议考前冲刺阶段,语数英文综每科一周都要有至少一次精做。提前选一些优质的冲刺卷(市面上一些大牌的预测卷、冲刺卷质量都还不错),用手表或者计时器计时做卷子。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考虑压缩时间,营造比高考还要紧张的氛围。成绩基础一般的同学就按照高考标准的答题时间来就可以,但绝对不能低于高考要求。整个答题过程,时间的分配把控、做题的思路逻辑、答题的规范严谨、字体的好看工整等方面都要与高考看齐,甚至做得更好。在精做时段的选择上,也要尽量和高考时段一致,比如语文放在上午对应的时间段。当然这个由于学校时间安排限制不一定能做到,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精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考感”,但由于耗费时间长,不能做很多。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泛做来予以弥补。所谓泛做,就是做题时只模拟答题过程和答题思路,不实际写下来或者不完整写出来。各科几乎都可以这样做。语文的阅读题看题后简单写几个答案的关键词,作文题只写构思的基本框架;数学后面的解答题在草稿纸上运算完成后只把最终的答案写进卷子,不规规矩矩地写解题步骤;英语作文也只写个框架;文综非选择题根据材料和问题在脑中飞速过一遍解答的思路,不去写下答案。这样泛做的好处就是省下很多誊写答案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手足够多的题目,从而最大可能地熟悉各类题型和各种套路。这其实和AI有点类似,一开始也要整理提供大量数据供机器识别学习,等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机器自己就有了判断和识别的能力。
其实“精做+泛做”的混合训练法不仅适用于高考前的冲刺阶段,也适用于整个高三复习阶段。通过这种训练,既能提高做题的“阅历”,又能保证做题的规范性,效果非常好。
3. 电影放映复习法——对于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框架性回顾
接下来就是很多同学特别关心的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冲刺阶段肯定不能不复习基础知识,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好的方法——电影式复习法。
由于时间所剩不多,我们一定不能像以前一样死抠每个知识细节,一点一点地啃,这样效率很低。正确的复习姿势应该是整体性和框架性的反复回顾。以政治为例,平时的复习可能会去把某一个知识点弄深弄透(例如政协制度、汇率转化运算),到了冲刺复习,我们要做的就是尝试用一条线把四本必修书串起来,要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个高中政治知识的框架图。有些老师可能会帮助我们构建,我们也可以在老师讲的基础上搭建独属于自己的框架。有了框架之后,利用上学回家、洗澡吃饭、课间休息等零碎时间,在脑海中反复过这些框架,过的时候,想象自己脑中是在播放一部电影,四本书的知识之间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能串成一个故事。想不起来的点暂时跳过去,等过完后再去强化记忆那个点。一开始我们可以先回顾一本书的,到后来就是四本书一起;一开始我们回顾一次需要1个小时甚至更长,到后来就只需要10分钟。随着“电影放映”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最后我们就能对高中政治知识有一个非常好的掌握,答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
4.回家复习?
最后想说一个冲刺阶段有些同学会面临的困惑——要不要回家复习?
到了最后一个月,老师们一般都不会再讲什么新的知识,更多就是每天讲讲题。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往往又很僵硬。有些同学就会觉得与其继续待在学校里,倒不如回家自己学,这样时间上更灵活,效果说不定更好。其实不排除个别同学回家后确实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但是从笔者之前的经验以及后来与很多同学的交流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其实不具备在家学习所需的自制力。可能回家前两天状态不错,但是时间一长整个人状态难免变得懒散,一整天也干不了什么事。从心理层次分析,想回家自己学习的冲动一方面是认为家里效率会高一点,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压力的逃避情绪在起作用。回家了,就看不到同学的拼搏努力,听不见每天催人的铃声。笔者个人建议大部分同学还是稳住心态,待着学校里做好最后的冲刺复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