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个朝代对宰相职位的称呼?

大家怎样想的... 大家怎样想的 展开
 我来答
yushuzhe
2006-04-04 · TA获得超过10.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03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
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即宰相,百官之长.秦代宰
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
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三公,亦称
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西汉武帝时,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
帝裁决庶政,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
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实际上的宰相.以后,三国,两晋,南北
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
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
是宰相.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当过尚书令,以后臣下不敢居此职,尚书省
的长官由原来的副职左右仆射担任,执行宰相职务.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
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
是事实上的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遂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宰相
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闲职了.北宋神宗元年改制,以尚书左右仆射
宰相,南宋孝宗以后,又改左右仆射左右丞相.
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以中书省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
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后来因右丞相胡
惟庸专权,与明太祖朱元璋发生矛盾被杀,皇帝恐权臣乱政,废去中书省及丞相,
4
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官长,由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内阁,以内阁大学士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后大学士权位渐高,内阁实际权势大於历代的宰相.清代
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宰相.雍正皇帝时,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
设军机处,无定员,多时达六七人,称军机大臣,处决要务,成事实上的宰
相,但名义上仍沿袭前朝,以授内阁大学士拜相.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
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
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名.宰相作一人之下万人之
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
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zhfy760913
2006-04-04 · TA获得超过4.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20万
展开全部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www.dbxk.com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_)。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赶杀
2006-04-04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丞相,是封建王朝辅助帝王治理全国的行政首脑。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这样的官,但不叫丞相,叫“地宫司徒”。到了秦朝才正式有丞相这个官职名称。他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商鞅、李斯就是当时秦国的名相。后来刘邦推翻了秦王朝,承秦制也设丞相一职。

汉高祖十一年,将丞相改为相国。萧何就是第一任的相国。东汉时,将丞相改为司徒。《三国演义》里那个巧使美人计让董卓、吕布争貂蝉的王允,就是司徒。不久又恢复了丞相的职称,曹操就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丞相。在魏、晋初,废了丞相。唐帝时,又恢复了丞相这个职务。南北朝期间,宋、齐、梁、陈、魏、周等朝,均设丞相或相国。隋朝,不设丞相职,有司徒位,与太尉、司空共同参设国家的大事,但具体的行政事务,都在尚书省办理(六部尚书即由此完善)唐承隋制,设司徒,与太尉、司空“佑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具体政务仍由尚书省办理(此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已正式定名)。宋承唐制,但设宰相,由同平章事任职,无常言。有两人时一就分日掌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时的丞相,一般以文人担任,并且规定要由太中太夫以上充任。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当时的名相。到了清朝,总掌军政大权的除内阁外又加了一个军机处,无丞相的职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