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的代表作是什么?
1、《鳏夫的房产》
第一幕,在莱茵河上雷马根附近的一家旅馆里,游客英国青年屈兰奇大夫和朋友高坎在这里歇脚.船上还有他们刚结识的朋友。
美国绅士萨托里阿斯和他的女儿白朗琪也住在这里。屈兰奇和白朗琪一见钟情,欲订终身,萨托里阿斯也愿意成就这门亲事,并让他们写封家信。
第二幕,在英国苏比顿萨托里阿斯的别墅里,屈兰奇和高坎带着家信来见萨托里阿斯,碰巧萨托里阿斯的收租人李克奇斯被解雇。
当从李克奇斯口中得知萨托里阿斯的财富来源于贫民窟时,屈兰奇要求白朗琪婚后不接受任何来自父亲的财产,但他没有说明原因。
两人因此争吵,经高坎和萨托利阿斯调解,屈兰奇方得知自己的财产和萨托利阿斯一样来自贫民窟,决定向白朗琪道歉。但白朗琪误认为屈兰奇反复无常,坚决要求取消婚约,屈兰奇羞愤离去。
第三幕,4个月后李克奇斯突然来访,屈兰奇得知自己的收入同样来自萨托里阿斯,于是抛弃了原来的想法同白朗琪结了婚。
而且还同他的岳父合伙做买卖,用牺牲公共利益的方法发财致富,作品剥掉了“上等人”体面的外衣,揭露了其残忍贪婪的本质。
2、《人与超人》
《人与超人》(1901—1902)是哲理喜剧。萧伯纳根据欧洲流传已久的唐璜传说,描写了青年男女泰纳尔与安的爱情故事。
坦纳是安的监护人之一,思想激进,机智善辩,专门写了本《革命者手册和袖珍指南》。安有意追求他,他发觉后逃到了西班牙,但安接踵而至。
最后坦纳不得不屈服在安代表的“生命力”之下。剧本中,又以梦景的形式,安插了完全可以独立的一场戏:“唐璜在地狱”。
让剧中人物就进步、进化、生命力等题目展开论辩,使全剧增加了理念剧的成分,集中地体现了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
由于它不同寻常的结构和标志着艺术技巧新方向的象征主义手法,《人和超人》已成为当代英美批评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3、《巴巴拉少校》
《巴巴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喜剧的主人公巴巴拉是个有理想的青年,虔诚的基督教徒,救世军中的少校。
她认为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女儿,而她的理想就是在救世军中拯救穷人的灵魂。救世军的慈善事业需要金钱,由于经费短缺,巴巴拉所在的救世军收容所面临困难。
巴巴拉的父亲安德谢夫是军火商,他出于个人的目的,在参观收容所时当场捐出5000英镑。巴巴拉起初说服救世军,希望他们不接受父亲的金钱。
她和父亲的冲突,是经济和信仰的冲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巴巴拉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还是要了这笔钱。人们在安德谢夫走后,感谢他的善行。
巴巴拉的幻想破灭,痛苦地摘下救世军领章,别在父亲的衣领上。而当安德谢夫要收买救世军时,她终于屈服,相信是“威士忌大王”鲍吉尔和军火商救活了穷人。
如果她离开父亲,就是“离开生活”。巴巴拉的转变虽然显得唐突,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巴巴拉的精神苦闷,也表达了一些和上层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
4、《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是萧伯纳著名剧作,贞德是十五世纪法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在20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不敌英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这时贞德向法国政府申请加入到保卫国家的队伍中,这个18岁的农村姑娘的要求并未得到政府当局的理睬,甚至遭到了无情的嘲讽,法国不可能依靠一支由女性带领的军队将英军逐出国境。
在贞德的爱国行为被视为发疯行为时,罗伯特·德·鲍德里考特上尉同意了贞德的要求,这位法国军事上尉认为法军的败退需要有其他方式来逆转,他坚信贞德可以为法军带来一阵西风。
并协助法军打败英军取得前线胜利。于是,贞德成为一支军队的首领,他们带着武器赶赴前线与法国士兵并肩作战,身为圣卡瑟琳忠诚信徒的贞德坚信她的加入能帮助法军击退英军。
果然贞德的出现为法军创造了胜利奇迹,法军成功驱逐了英军的入侵。贞德在军事上的胜利使其一度成为法国人人敬仰的对象,被法国人尊称为“圣女”。
但她的军事能力也被英国政府当局所忌惮,于是英国人联合法国天主教科雄一同诬陷贞德。最终,贞德被法国人出卖,英国人将她囚禁并以女巫的罪名将她残忍地烧死。
5、《卖花女》
《卖花女》(又被译作《皮格马利翁》)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的好莱坞据此翻拍了电影《窈窕淑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伯纳
《圣女贞德》、《伤心之家》、《华伦夫人的职业》、《卖花女》、《苹果车》等。
1、《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1923)是英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一部悲剧,共分为六场历史剧,并附有尾声。
前三幕写贞德获得统治者授权,抵抗英军的经历,第四幕写英法勾结,欲陷害贞德,第四幕写贞德为查理七世加冕后,欲一鼓作气,将英国侵略者赶出法国。
而国王和大臣们则安于一时的和平,反对贞德的想法。第六幕写贞德被捕,受审,牺牲。最后的尾声写贞德被平反、封圣,所有罪人都受到审判。
2、《伤心之家》
《伤心之家》(1916—1917)是刻意用契诃夫《樱桃园》营造氛围的笔法写成的,剧本有个副标题:“俄国风格的英国主题狂想曲”。
剧作通过女青年艾丽·邓的视角,描写88岁的老船长邵特非和他一家房客。邵特非已经半疯,酷似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
住在他家里的是些空想家、撒谎者、无用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亲属,他们放荡不羁而又心灰意冷,满腹牢骚而又消极遁世。
整个住宅就像一条即将触礁、沉没、破裂的船,失去了方向也没有什么依靠,象征着走向末路的英国与西方文明社会。
3、《华伦夫人的职业》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代表剧作。四幕剧,1894年首演。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指出统治阶级的财富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上,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道德可言。
作者将此剧列入“不快意的戏剧”一类,作品批判不讲道德、贪婪、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揭发披华贵外衣者的堕落,但对华伦夫人这类卖淫从业者给予了深切同情,因为逼良为娼是社会的罪恶。
1920年此剧在中国上海演出,但由于社会、中国戏剧传统、改编的脚本、演员、看客、本钱家与剧院的性质等方面原因,首次开演票房支出昏暗,尔后的三次试演也不尽善尽美,但影响对后来中国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
4、《卖花女》
《卖花女》(又被译作《皮格马利翁》)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的好莱坞据此翻拍了电影《窈窕淑女》。
5、《苹果车》
《苹果车》,写得颇为耐人寻味。该剧完成于1928年12月,并于次年六月在波兰华沙首演。《苹果车》的第一次英国首演是在1929年8月的首届莫尔文戏剧节(Malvern Darma Festival)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伯纳
推荐于2017-11-25
1、《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1923)是英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一部悲剧,共分为六场历史剧,并附有尾声。
前三幕写贞德获得统治者授权,抵抗英军的经历,第四幕写英法勾结,欲陷害贞德,第四幕写贞德为查理七世加冕后,欲一鼓作气,将英国侵略者赶出法国。
而国王和大臣们则安于一时的和平,反对贞德的想法。第六幕写贞德被捕,受审,牺牲。最后的尾声写贞德被平反、封圣,所有罪人都受到审判。
2、《伤心之家》
《伤心之家》(1916—1917)是刻意用契诃夫《樱桃园》营造氛围的笔法写成的,剧本有个副标题:“俄国风格的英国主题狂想曲”。
剧作通过女青年艾丽·邓的视角,描写88岁的老船长邵特非和他一家房客。邵特非已经半疯,酷似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
住在他家里的是些空想家、撒谎者、无用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亲属,他们放荡不羁而又心灰意冷,满腹牢骚而又消极遁世。
整个住宅就像一条即将触礁、沉没、破裂的船,失去了方向也没有什么依靠,象征着走向末路的英国与西方文明社会。
3、《华伦夫人的职业》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代表剧作。四幕剧,1894年首演。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指出统治阶级的财富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上,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道德可言。
作者将此剧列入“不快意的戏剧”一类,作品批判不讲道德、贪婪、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揭发披华贵外衣者的堕落,但对华伦夫人这类卖淫从业者给予了深切同情,因为逼良为娼是社会的罪恶。
1920年此剧在中国上海演出,但由于社会、中国戏剧传统、改编的脚本、演员、看客、本钱家与剧院的性质等方面原因,首次开演票房支出昏暗,尔后的三次试演也不尽善尽美,但影响对后来中国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
4、《卖花女》
《卖花女》(又被译作《皮格马利翁》)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的好莱坞据此翻拍了电影《窈窕淑女》。
5、《苹果车》
《苹果车》,写得颇为耐人寻味。该剧完成于1928年12月,并于次年六月在波兰华沙首演。《苹果车》的第一次英国首演是在1929年8月的首届莫尔文戏剧节(Malvern Darma Festival)上。
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