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赏析: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有:寒荒、万籁俱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凌乱不堪、足智多谋。
调和鼎鼐、左道旁门、殚智竭力、诸事完备、静候活捉、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姑妄从之、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等等。
倒数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无以复加”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称。总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
另一方面,有某种明显的契合,既合适又不合适,于是幽默就产生了。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首先,文章中提到的事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中,作者通常采用近似的口头表达方式。
突然之间,这件小事的结果被严肃的语言赋予了一种幽默感。例如,“如果你是一个人几天”和“一个已经变得更多了吗?”等等。二是把这些庄严的准古典词,甚至更庄严的法律术语运用到猫身上。
它看起来如此平淡无奇,以至于让人发笑。第一句“tasteinwordsandPhrases”被引用为例子“执法山”。例如,猫“访问我们的寒舍”,“历史重演”等也都用这种方式。第三个是厨师。
就像军事家一样,把厨师称为“足智多谋”、“斗智”。捉猫就像打仗一样,他们把捉猫叫做“万事俱备,等着活捉”、“没门儿”。平时做饭叫“和解Nai”,鸡毛蒜皮的事叫“志愿”。
把人生大事放大,处处认真,趣味油然而生。一般可以用适当的口语代替,但这种效果消失。例如,“厨师从不给他抓到的猫留下任何空间”,“他终于在半夜摸到了我的房子”,等等。
扩展资料:
郑振铎《猫》的写作背景:
《猫》写于1925年11月7日。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运动期间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民主、博爱思想的影响,但他的思想陷入了迷茫。他看不到他的国家处于极大危难中的出路。
与其说这是作者对家庭生活的选择,不如说是反动军阀段祺瑞统治时期笼罩整个社会的黑暗政治恐怖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
2013-07-08
2013-07-08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