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思念至极,是不是会有“心灵感应”?
王心凌在歌曲《爱你》中唱道:“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如果半夜被手机吵醒,啊,那是因为我关心……”
其实,世界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了,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明明是在心里偷偷地想念,可不管隔了再远的距离,对方都能够有所感知。
有人说,思念只是一种情绪,风一吹,它就消散不见了。可在我看来,思念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媒介,把两个人的心悄悄拉进。
如果你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没有魅力的人,那么就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那个在角落里偷偷喜欢你的人。
你愿意相信吗?一个人“想你至极”时,你是会有感应的。
小张和女朋友相爱已经很久了,可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分离两地。明明是正在热恋的情侣,却要被迫面临分离,想必是谁都无法忍受吧?
虽然小张平日里沉默寡言,也总是用工作来麻痹自己,可一旦空闲下来,他就会开始疯狂地思念女朋友。
然后,他会不断查看女朋友的朋友圈,看看她有没有什么新的动态,或者看看女朋友的微博。
而每次小张刚开始思念女朋友的时候,她几乎就会立马给小张主动发消息,对此小张也很纳闷,女朋友是怎么知道他正被相思之苦所煎熬呢?
后来,女朋友告诉小张,她感受到了小张的思念,因为她发现小张在浏览她的朋友圈,所以自然明白小张的内心所想。
刘月也说,每次男朋友疯狂想念她,她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对此,她解释说,因为男朋友一想她,就会疯狂地给她发消息,然后一直缠着刘月想要给她发视频。
明明刘月是女人,应该是她多缠着男朋友一点的,可没想到,她和男朋友的角色完全互换了。
不仅如此,每次男朋友一想她,就会在她面前撒娇装可怜,想要刘月过去陪伴他。
刘月说,虽然男朋友并没有在嘴上明说他想念她,可是他的行为却已经明明白白地透露了这个信号,让她想要忽视都难。
想念是会传染的,所以若是有一个人正在疯狂地思念你,那你一定是会有这些心灵感应的。
你会感受到对方正在悄悄地关注你的生活
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想念一个人,不仅只有见面这一种手段。
男女相处,很多时候即便对方心中已经想念到了极致,可还是没有办法立马见到你。这个时候,对方就会偷偷关注你的生活。
你会发现去,你的朋友圈几乎是刚更新他就会立马点赞,不管是在什么社交平台发过的动态,都能够留下他的足迹。
你要知道,无论男女,都躲不过相思的煎熬,如果你正在被想念,那么你的社交平台肯定会留下他的足迹。
你会感受到对方想要靠近你的心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并不能够时时刻刻都在一起,很有可能会面对分开,而分开之后,肯定就会有思念的情绪产生。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人的下意识举动,就是去主动靠近。
所以,当有人在思念你的时候,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他想要拼命地靠近你,不仅是一直给你发消息,更是会缠着你想要和你见面。
记住,若是你发现你身边,有着这么一个疯狂想要靠近你的人,那无疑他就是思念你至极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有人在想念你,你的内心一定会有所波动
人与人之间都是有一种无形的联系,尤其是你们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情感,那么这一种情感,肯定会把你们的心联系起来。
当有人在想念你时,你会发现,本来你们两个没有在一起,可你就是能够清晰地知道这个人就在你的身边。
不仅如此,你还能够感受到来自他的那一份热情和安全感,明明他什么也没有诉说,可你就是会感知到。事实上,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心有灵犀。
你现在懂得了吗?一个人在想你,你是肯定会有所察觉的,如果还没有发现,那只能说明你不够细心。
当两个彼此喜欢的人在相互靠近时,你们之间肯定会有一根无形的绳索,把你们的心系在一起,若是有对方的心在疯狂跳动,那你当然会有所感知的。
所以,不要再轻易地忽视你身边的任何细节,因为这些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正在思念你的证据。
如果你选择忽视,其实也就是在冷落一个爱你的人的心,因此一定要重视。
人生这趟列车,来来往往,有人上车,就有人下车,其中的大多数和我们都只是擦肩而过,匆匆相遇又转身离开,只是人生的一场过客。
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留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一起度过生活的酸甜苦辣,组队对抗整个世界的寂寞。
其实偌大的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我们也都在寻找那个能够懂自己,对自己不离不弃的人,有了这样一个人的陪伴,我们内心会感觉到温暖,就算是生活很苦,可是一想到那个人的时候,心里也会很甜。
灵魂伴侣,两个人之间是默契的,彼此之间有着超强的心灵感应,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赘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已经能够读懂彼此的内心,互相懂得,互相扶持。
而有的人靠得很近,但是彼此并没有心灵感应,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往往走下去之后,也会很自然分开。
此生何幸,能够遇到和自己有心灵感应的人,这种感情是超越距离的,就算两个人分隔两地,但是一想到对方,都会心满意足,你在想他的同时,也会感应到对方正在想你。
你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距离而变得淡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对方的一举一动深深烙印在你心里,就连梦里也都是对方的影子,你深刻明白对方也在饱受思念之苦,而你们的感情就在思念中不断升华。
有的人就在你身边,但是你们的距离很远,因为你们从来没有处在一个频道上,而有的人离你很远,却感觉很近,因为你们深深读懂对方,彼此牵挂着,你们之间的情愫早就跨越了空间和距离。
你们就是如此的默契,和彼此懂得,每晚的思念,已经成为了常规,你能够深刻感应到对方对你也是同样的感觉,互相牵挂和温暖的感觉,总能够伴随你安眠。
在遇到他之前,你总是懵懵懂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遇见他之后,仿佛打开了你的心,擦亮了你的眼眸,你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眼万年。
他的出现在无意中,却深深撼动你,在某一刻,你有一种预感,此后你的所有故事情节都会和他有关,你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也分不开。
他是那样的温柔,包容着你的一切,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在你身旁,而你的世界看似平静,却激起了千层万浪。从你们对视的那一刻,你就明白以后的生活注定有他的影子。
原来你们就是彼此的命中注定,他的出现,让你觉得以前所吃的苦都是值得的,你也不再恐惧未来,对于生活是充满了信心。
从相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们的人生轨迹是要纠缠在一起的,你们互相牵挂,在分开的季节,更是受尽了相思苦。
一厢情愿的感情,是不会有心灵感应的,只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罢了,即便是你思念再浓,他也感受不到你的情绪,更是无法和你产生共鸣,从头至尾也只是你一个人的内心戏罢了。
可是命中注定的两个人之间,有强烈的心灵感应,能够洞悉对方的心理,察觉对方的情绪,你能够感应到他对你的在乎和牵挂,而你也乐在其中,很多时候你们之间不用多言语,就已互相懂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总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脑海中一直都是对方的影子,你就是情不自禁想他、想他、想他,而你也能够感应到对方也是同样的姿态,这种互相的思念,不自觉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让你们甘之如饴。
这种心灵感应,其实是你们潜意识的联络,更说明了你们之间的深深依恋,我想你的同时,你也正在想我,我们彼此心知肚明,我们互相牵挂。
没有相爱的两个人,不会有共通的感受,即便是靠得很近,也读不懂对方的感受,也懒得去理解,可是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是如此的默契,就像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对方的一切你都深刻了解。
其实思念你到极致的人,你是能够感应到的,因为你也打开了自己的心,去接收对方的频率,愿意和这样的一个人,牵着手一直走下去。
心灵感应是神秘主义者宣称的超能力,也被称作直觉、预感、第六感等等,指的是两个人之间不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传统感觉,而用“第六感”来传递思维和感觉的信息。现代科学已经彻底否认了心灵感应,认为它是一种伪科学和迷信。
心灵感应当前属于玄学也叫“形而上学”领域,不属于科学范畴,也可称为“心灵感应理论”。但由于人类时常幻想所谓“奇异的交流”和“特异功能”类似的现象,当代人常在虚构作品或信仰时用心灵感应或类似的观念来作解释。
有些人往往把心灵感应和预知、透视、共情等几个类似的玄学现象连在一起。某些宗教概念也认为心灵感应是连接仪式与人的心性的重要成分,是两个人心灵相通。
有人认为:当一个人想起对方的时候,另一个人也可以感觉到,比如拿起电话,突然感觉到有人要打电话给自己,结果很快电话就响了!----这就是所谓的“心灵感应”。
心灵学的英文是parapsychology,是心理学psychology前多了para,意思是“与心理学平行”的一门学科,又译作“超心理学”、“灵学”,指的是一种对某些“心灵能力”和“精神现象”的存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的玄学,研究内容包括心灵感应、遥距观测、心灵致动、濒死体验等主流科学未予承认的“现象”。
对于心灵的研究自古有之,在人类进入科学的时代以后,不少学者希望能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其存在,甚至希望把心灵的超自然能力用于军事、情报、医疗等领域。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心灵学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美国心灵学会”等大大小小的组织非常活跃,而在一些东欧国家,各种心灵致动学研究也大行其道。
心灵学家们声称,心灵学是一门新的“科学”,他们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一些“心灵能力”的存在。但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那些诡异的“现象”很难让人信服,而心灵学研究质量很糟糕,包括实验方法存在缺陷,包括很多数据造假、研究人员认知偏差,因此得不出确切的结论。
例如,美国“心灵学大师”莱因通过实验发现很多“心灵现象”是存在的,但很快被人踢爆:实验的被试者存在作弊行为。
在杜绝作弊之后重新实验,莱因再也得不出“心灵现象”了。而且,心灵学家们太希望那些超自然的“心灵现象”是真的,以至于故意忽略了很多说明它们不存在的客观事实。
于是,备受质疑的心灵学的研究越来越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被科学家们斥之为伪科学。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心灵学在美国开始逐渐衰落,原来在各个大学里的心灵学实验室纷纷关门大吉,最引人注目的是致力于心灵感应、心灵致动等的普林斯顿大学“异常工程实验研究所”在成立28年之后于2007年正式关闭,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L·帕克评论道,这让学术界和普林斯顿大学颜面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