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棣被称为“明成祖”呢?
朱棣最初的庙号为“太宗”,“成祖”庙号是在一百多后,由嘉靖皇帝追谥的。之所以发生将“太宗”改谥“成祖”的事件,其实是嘉靖帝在“大礼仪之争”中,为了自身的利益,拿朱棣来压服群臣的手段。
古代皇帝庙号起名规则
首先要说明,某某祖或某某宗是指皇帝的庙号,不是谥号,谥号是皇帝去世后,由继任皇帝对先帝一生的评价,而庙号则是皇帝驾崩后,进入祖庙接受后世祭祀供奉时的称呼。
比如朱棣,他的谥号叫“文”,全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后改为“成祖”。
皇帝驾崩后,都要入庙接受后世子孙供奉,庙号的诞生要比谥号早,商朝的时候就很完善了。庙号起名是有规则的,一般创基立业者称“太”,功高者称“高”,世代祭祀称“世”,中兴者称“中”。
一把情况下,开国第一位君主称“祖”,后世一律称“宗”。有两个时期比较混乱,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是明清,尤其是清王朝,出现了三个“祖”。
朱棣庙号“太宗”,其实暗含了一个概念:将他与太祖朱元璋一同定义为创立基业者,等于变相抹杀了朱允炆的存在。
从“宗”到“祖”变化里的大学问
那么,朱棣为何由“宗”升级为“祖”呢?
这个变化始自于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仪之争”,大礼仪之争中,嘉靖重新厘定了庙祭规则,将朱棣定义为“万世不祧”的祖先,并将他的庙号,由太宗升格为成祖。
何为“万世不祧”,“祧”就是古代的宗庙叠毁制。随着年代久远,驾崩的皇帝数量越来越多,祭祀的宗庙越建越多,皇帝膝盖再耐磨,也经受不起折腾。西汉末年,宗庙叠毁制由此诞生,即对年代太久远的先祖庙拆除,以灵位并入太庙祭祀。被毁掉的宗庙统称“祧庙”。
但是祧庙不能搞一刀切,比如第一代皇帝,由于其特殊地位,是不能被祧的。一般除了始祖皇帝外,还有一些特殊贡献和特殊地位的皇帝,也不能被祧,即所谓的“万世不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