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 我来答
哇卡卡卡卡卡7
2020-07-23 · TA获得超过11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48
展开全部
孟良崮战役可以充分的说明国民党内部裂隙的巨大,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并不团结,这样的军队面对团结一心的人民军队,无论装备多么先进,那也会是失败的命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蓟涌034
2021-02-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0
展开全部
栗裕的胆量,用兵如神,陈总的好搭挡不可分离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地疆天I
2020-08-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34
展开全部
内战就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中的鸡蛋壳
2020-08-21 · TA获得超过2.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048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1251万
展开全部
孟良崮揭开了国民党军战斗力的遮羞布。
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出现了一种恶劣的历史潮流,对国民党和国民党军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拔高、夸大和美化。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被一些谣言所误导。
比如说:国军的一个师只能打赢日军一个加强大队。这句话很多人或许以为是贬低国军的战斗力,但我很遗憾的告诉各位,这句话其实夸大了国军的战斗力。事实上在昆仑关战役中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单挑了国军至少两个军,其中还包括第一等的王牌军第五军。结果是日军占领了昆仑关,其中只有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被第五军夺回了昆仑关的关城部分。即使加上后来增援上来的日军,双方也是有着二十倍以上的兵力差距和损失差距。第五军最终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
再比如说,很多人至今认为,中央军的战斗力远高于杂牌军。但实际上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中,真正打出血性是十个旅长阵亡九人的桂军;而打出花样的却是撤退路上负责阻击的粤军。至于被神化的徳械师,不仅能够建制大体完整地撤到南京,而且在南京只守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最终十万多徳械师有8万多放下武器后被屠杀。被称为胡琏的成名战的石牌战役,事实上胡琏的师是战场上的三个军中唯一一个丢了阵地的,最后能打赢靠的是两翼川军的坚守。

再说孟良崮。一直以来都有谣传说国军五大主力战力超群,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单拉出来都打不赢,然而事实上解放军后来对孟良崮中的74师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评价。
先说一下孟良崮双方的布局。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说起来荡气回肠,但事实上解放军一方也不是孤胆英雄。当时整个孟良崮战局其实是9个纵队对上7个军(整编师)。除了神奇的6纵跳到了敌后,实际上就是6个纵队和6个军捉对厮杀,然后腾出来的两个纵队围歼74师。在当时来讲,国军一个军要打赢解放军一个纵队,那真的是想多了。要知道公认战斗力最弱的华北兵团,都可以用一个纵队全歼一个军的。所以张灵甫左翼的黄百韬直接被击退,右翼的李天霞当时忙着抢地盘,兵力都已经分散,能保住自己不被歼灭都算他指挥有方了。所以当时根本就不是别人愿意救张灵甫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能力救得了他的问题。但是这个局面也很凶险,因为粟裕的兵力已经紧张到极限,当时国民党军在山东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不管哪个方向再进来一个军,整个局面就整体崩盘了。所以当时的关键是:74师能够撑多久。
最终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三天。要知道我前面已经说清楚了,围歼74师的实际上只有两个纵队,加上两翼负责阻击的两个纵队腾出的部分兵力,双方充其量二比一的对比。占据了有利地形也才撑了三天,这种战斗力能让解放军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可想而知。
战斗结束后,叶飞给出了一个总结性的结论:如果张灵甫没有上孟良崮,而是在留在平原上,估计五个小时就能解决战斗。
74师在王耀武手下还是有硬骨头的,到了张灵甫手里就算是毁了。
所以,让我评价的话:
粟裕作为一代名将,是不可能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李天霞和黄百韬不会全力救援张灵甫这种不可控的因素上的。这一仗,从一开始,战场上就没有任何一支国民党军部队有能力救得了张灵甫。哪怕李天霞和黄百韬全力以赴救援张灵甫,也是无济于事的。唯一的变数在于,能不能在国民党军的其他部队加入战场前全歼张灵甫。在战前,根据对国军战斗力的了解,粟裕显然是有这个把握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新喜4I7hC
2020-07-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30
展开全部
凄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