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内涵

 我来答
小杨同学解析电视剧
高粉答主

2021-06-28 · 一起聊电视剧、古装剧和娱乐
小杨同学解析电视剧
采纳数:668 获赞数:4112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而且蕴含着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1、“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集中在三个方面覆盖的范围不同,“社会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很难界定;“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

2、“社会治理”相比于“社会管理”,更突出地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

3、“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与合作方式。

光点科技
2023-08-16 广告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开始着重挖掘数据的价值。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和创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产——数据资产。而数据资产则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数据资产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明显,挖掘数据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光点科技提供
杨老师秒懂课堂
高能答主

2021-06-28 · 分享生活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
杨老师秒懂课堂
采纳数:876 获赞数:11070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首先,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势必严重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其次,社会治理体系内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必须科学设计,既不能简单拼凑,也不能抱残守缺。

3、社会治理体系与其他治理体系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必须瞻前顾后,相互配套。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治理目标

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治理的行动主体是人民,受益的主体同样是人民。在“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社会治理要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价值取向,是相较于过去更加公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受益,是实现更高更优的治理目标的价值升华。

基层社会治理所涉及的都是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目的是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治理中,要坚持民生优先,落实好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确保如期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mydays999

2020-11-13 · TA获得超过572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076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201万
展开全部
社会管理从属于社会治理。社会不是一个实在的事物,所以社会管理是通过管理社会事务体现出来的,而治理,不仅包含了管理,同时也包含了规划,秩序,体制、规则的建立。所以概念内涵社会管理 < 社会治理。社会治理 = 规划 + 建立秩序 + 制定规则 + 组织 + 管理。说管理到治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句话,可以这么考虑,建立体制与规划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这么说,当还没有建立规划、秩序的时候,社会仅仅处于响应社会事务管理需求的阶段,只有社会管理,没有治理,随着社会意识水平提高,开始能够预先规划,建立秩序,构成治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的,许多原始部落,他们有解决争端的方式以及婚嫁丧葬祭祀仪式,所以也有实质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但是发展了几万年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秩序,也就是说的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社会治理,所以,社会管理并非必然发展到治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冬夏328
2020-11-13 · TA获得超过4.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537万
展开全部
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内涵、特征及未来前瞻
2015-07-30 15:55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夏远永
【摘要】只有进一步理清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才能对社会治理保持一种科学的前瞻态度。第一,政府和社会共同建构一套科学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使强势政府和弱小社会逐渐转变为有效政府和责任社会;第二,创建良序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第三,不断推进民主治理,保障公民权利;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治监督;第五,对社会采取微观治理,防控社会极端事件;第六,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培育社会中间力量。

【关键词】新常态 社会治理 内涵 特征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提出“推进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①。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不绝于耳,多半与社会治理议题有关,暴露了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考验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等公共部门作为或不作为的信任度和忍耐力。

在新常态下研究社会治理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重点研究社会治理的内涵是如何逻辑演变的?社会治理有哪些基本特征?对社会治理的未来该保持什么样的前瞻态度?

社会治理的内涵辨析

统治是我们最早用于分析统治阶层意志执行的政治术语。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可谓是近代西方治理研究的开山之作,探讨了作为君王术或统治术的治理术。福柯则以考察具体历史的方式发展了这种“治理术”研究,企图以“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等“文化边界”问题的研究来批判现代西方文明。

从统治走向管理,是现代政治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管理淡化了统治的意识形态性质,强调了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和服务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的单向性所致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不能满足公民社会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更高要求。2013年,福山指出,许多国家最糟糕的经验措施就是行政部门及其官僚体制。②

“一般认为,治理问题最初引起重视,是出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改善受援国或投资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努力。但是,治理问题之所以在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政府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局限性和在若干领域中的失效。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行为,是价值因素较少而技术因素较多的政治行为。”③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治理理念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构成一种国家和社会新型关系的政治行动模式。这种概念上的转换既有政治观念自身不断创新的原因,也是经济社会大环境推动的结果,本质上则是因为政治的本性惧怕真空。因此,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治理是指主权者借助于社会、政治和法律等基本制度,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追求社会共同利益。治理的目的是实现或创造公共产品(common goods),其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完备地提供社会初级产品(primary social goods)”④。可见,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即追求帕累托最优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其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延伸以及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它更强调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在管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争端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它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毋庸置疑,社会治理理论属于新常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标志。

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先生在北京日报论述了“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强调“过程”,倡导“调和”,兼顾“多元”,注重“互动”。笔者认为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整体性。虽然社会治理在中国语境下便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特色,成了全新的政治理念,但是社会治理原本起源于全球性的命题,因此,中国的社会治理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借鉴国外社会治理的理论与经验,避免陷入国外曾经的“恶治”或“劣治”,最终实现“善治”。⑤社会治理是一项整体性的伟大工程,需要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整体推进,其坚守的实质是一种整体主义价值观。

第二,良序性。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繁荣,但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极端事件,威胁到社会的安稳秩序。可以说,协调各方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实现良序社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因此,政府对特定事件、特定人物或群体、特定场域、特定时间进行管控,是必要的。在承认社会分工、社会等级和社会差别的前提之下,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遏制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社会动荡,这是社会治理的最低要求。

第三,民主性。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这种多元的主体包括政府等公共部门、政党、民营部门、社会中间力量、独立公民等,他们以不同的价值观来指导不同的主体选择社会行动。万普勒和布瑞恩曾指出,让公民直接参与到复杂的决策过程是发展中国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最重要的创新。参与治理机制是增强公民和政府官员之间关系的一种新体制,旨在扩大公民参与,提升政治代表性,促进社会正义。⑥“当前我国的民主治理,是指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发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在其中,民主不只是程序性的运作模式,而成为一种内生性治理资源,这与坚持群众路线的精神完全一致。”⑦

第四,法治性。中国繁荣背景下的极端恶性事件依然层出不穷,它们不仅违反了道德底线,而且触犯了法律规则。法治不仅是社会治理应奉守的思维和方式,还是保证改革顺利开展和有所成效的前提。英国学者罗德·罗茨认为治理就是网络化的公共行为。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治理问题是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网络时代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且拷打着人们的内在灵魂和核心价值,更考验着政府和执政党的依法治理能力。网络治理法治化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第五,公正性。社会治理毕竟是公共权力的延伸,是对公共权力运行方式的最新趋势,其最重要主体依然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客体依然是社会基本事务,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终极目标是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它不仅不回避特殊个体或公民扮演的特殊角色,而且安抚社会弱势群体。它要求认真对待人民的合法权利,因为这种权利既是关乎利益的政治权利,又是关乎自由的道德主张。不同于霍布斯、罗尔斯和诺齐克等哲学家,阿马蒂亚·森更加强调超越不公正直观感受的公共理性和反思,追求有效的公正制度和实际行为方式,从而触及了公正的实质层面。总之,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就是要创建社会基本制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共资源的公正配置。

第六,廉洁性。“腐败不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⑧。腐败行为并非只发生在拥有权力的上层社会精英,下层社会精英群体中同样存在,在信息不公开透明、又缺乏民主监督的情况下,二者经常会无视法律法规和社会良俗,实现权力和资本的交易与合谋,造成社会的不公正。阿马蒂亚·森关于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观点虽然片面,却不失深刻;迈克尔·桑德尔关于公正的论述,虽然被个别学者评为“聪明而不睿智”,却依然无法“掩盖他的某些思想光辉”。近年来,腐败案件接连不断,多半与这两个议题相关。因为国家权威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公民、社会、媒体的反腐监督受到限制,社会的廉洁性、公平正义、和谐有序得不到保障。因此,廉洁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