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8
展开全部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 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悲剧性的结局。这次农民起义,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方针,显示了极大优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继而攻入湖北,然后避敌主力,大踏步进入长江以南,这是唐末农民起义中独特的战略战术,流动作战不仅保存了实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拥护下日益壮大。黄巢起义军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牵着唐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使唐朝对洛阳、淮南、江南不能兼顾。正是由于起义军前期战略战术运用正确,才取得了攻占长安的胜利。但是,流动作战容易产生流寇主义思想,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即使攻下长安后,仍然未能巩固。这就使唐军得以重新占领被起义军波及的地区,并逐渐收缩包围圈。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 (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黄巢攻克长安后,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策略,给了唐僖宗为首的地主阶级残余势力喘息之机,使敌人能够重新集结力量,向起义军反扑,导致了政权丧失。分裂起义军内部,是敌人进攻的另一种方式,王仙芝、朱温的投降活动,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失,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这些血的教训,但这次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唐政权,并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财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经济,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013-07-08
展开全部
末农民战争
它从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末农民起义的经过、特点及其失败,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1.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唐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讲课中,应将当时土地兼并及官府横征暴敛的情况稍加补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民“竭泽而渔”。人们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甚至庄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依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处可补充一例:873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许多人被迫吃树皮,很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重,官府照样催逼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还不够。“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在今山东曹县)天下反”的童谣,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民起义风暴的来临。
2.唐末农民大起义。从起义经过、流动作战的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四个方面展开了讲述。
(1)王仙芝起义于河南、山东,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2)黄巢称“冲天大将军”,进行流动作战,于长安建大齐政权。
讲起义经过,要充分利用挂图《黄巢起义进军路线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此图制成有动感的多媒体投影片,利用计算机边放边讲,展示出黄巢起义军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作战路线,突出其流动作战的特点。
(3)唐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启发学生思考流动作战有何危害?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农民军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结论。然后教师让学生看书中“王府君墓志铭”图,指出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农民军没有乘胜追击,使唐朝统治者得到喘息的机会,组织力量卷土重来。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4)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给学生讲清三点:战争的规模、特点;战争的主要作用;农民战争水平的提高。
①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流动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让学生注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③唐末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田、均产的革命要求。
它从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末农民起义的经过、特点及其失败,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1.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唐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讲课中,应将当时土地兼并及官府横征暴敛的情况稍加补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民“竭泽而渔”。人们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甚至庄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依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处可补充一例:873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许多人被迫吃树皮,很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重,官府照样催逼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还不够。“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在今山东曹县)天下反”的童谣,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民起义风暴的来临。
2.唐末农民大起义。从起义经过、流动作战的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四个方面展开了讲述。
(1)王仙芝起义于河南、山东,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2)黄巢称“冲天大将军”,进行流动作战,于长安建大齐政权。
讲起义经过,要充分利用挂图《黄巢起义进军路线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此图制成有动感的多媒体投影片,利用计算机边放边讲,展示出黄巢起义军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作战路线,突出其流动作战的特点。
(3)唐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启发学生思考流动作战有何危害?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农民军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结论。然后教师让学生看书中“王府君墓志铭”图,指出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农民军没有乘胜追击,使唐朝统治者得到喘息的机会,组织力量卷土重来。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4)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给学生讲清三点:战争的规模、特点;战争的主要作用;农民战争水平的提高。
①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流动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让学生注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③唐末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田、均产的革命要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