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解梦 心理咨询
你好,我昨晚梦见我的母亲发生车祸还送去医院医生说不能救了,然后我一直不相信,母亲还还魂只有我能看见,我让母亲带我走母亲说不能,还说那边她也有个孩子,然后有人来了,母亲就走...
你好,我昨晚梦见我的母亲发生车祸还送去医院医生说不能救了,然后我一直不相信,母亲还还魂只有我能看见,我让母亲带我走母亲说不能,还说那边她也有个孩子,然后有人来了,母亲就走了,我拼命的喊她,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害怕,因为我好爱我的母亲。
展开
5个回答
2013-07-10
展开全部
失眠分为一般失眠,中度失眠和深度失眠。首先失眠并不可怕,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碍,如果越担心和害怕失眠,会产生焦虑,烦躁,反而使失眠加重;其次,失眠是可以通过全面调理而改善的!给你以下建议:
1,晚上9点后,不要喝浓茶,咖啡等有刺激性的东西;不要看惊险,恐怖的电视或者小说;晚餐不要吃太饱,最好在九点后不要吃宵夜。
2,睡前喝一杯纯牛奶,或者用热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
3,睡前按摩太阳穴,双臂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4,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提高睡眠质量,男的推荐篮球,女的推荐羽毛球,也可以快走45分钟,或者慢跑30分钟一下,最佳运动时间的下午四点到七点,也可以晚饭后散步一小时左右。
5,有条件的可以去爬山,或者旅游爬山,看海,感受壮丽风光,拥抱自然,融入自然,既可以发泄,又可以放松,并享受自然美景,有助于放松紧绷的神经,从而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6,睡前可以适当去倾听旋律轻松优美的音乐,音乐是心灵的治愈师,在轻松愉快的旋律里神游物外,沉浸在幸福愉快之中而忘记烦恼,重新唤回我们迷失的自我,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7,如果有压力,或者烦心事可以向家人和知心朋友吐露失意和痛苦,让温馨的亲情和友情分担心中的烦恼和失落,这样对睡眠也非常有帮助。
8,切勿在睡前去剧烈运动,如果运动量大,造成运动神经兴奋,从而会时失眠加重。
9,不要过分依赖安眠药,西药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的问题,长期服用有副作用。
10,如果睡不着,可以看些杂志或者其它书籍,看累了就容易入睡;切勿看电视,看电视容易兴奋,忘记时间,从而对睡眠不利!
11,按时作息,不要熬夜。
12,如果是深度失眠的人,建议去看老中医,通过调理,对缓解失眠效果比西医好。
以上建议是飞扬的蒲公英原创!希望对有睡眠障碍的朋友有所帮助。
1,晚上9点后,不要喝浓茶,咖啡等有刺激性的东西;不要看惊险,恐怖的电视或者小说;晚餐不要吃太饱,最好在九点后不要吃宵夜。
2,睡前喝一杯纯牛奶,或者用热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
3,睡前按摩太阳穴,双臂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4,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提高睡眠质量,男的推荐篮球,女的推荐羽毛球,也可以快走45分钟,或者慢跑30分钟一下,最佳运动时间的下午四点到七点,也可以晚饭后散步一小时左右。
5,有条件的可以去爬山,或者旅游爬山,看海,感受壮丽风光,拥抱自然,融入自然,既可以发泄,又可以放松,并享受自然美景,有助于放松紧绷的神经,从而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6,睡前可以适当去倾听旋律轻松优美的音乐,音乐是心灵的治愈师,在轻松愉快的旋律里神游物外,沉浸在幸福愉快之中而忘记烦恼,重新唤回我们迷失的自我,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7,如果有压力,或者烦心事可以向家人和知心朋友吐露失意和痛苦,让温馨的亲情和友情分担心中的烦恼和失落,这样对睡眠也非常有帮助。
8,切勿在睡前去剧烈运动,如果运动量大,造成运动神经兴奋,从而会时失眠加重。
9,不要过分依赖安眠药,西药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的问题,长期服用有副作用。
10,如果睡不着,可以看些杂志或者其它书籍,看累了就容易入睡;切勿看电视,看电视容易兴奋,忘记时间,从而对睡眠不利!
11,按时作息,不要熬夜。
12,如果是深度失眠的人,建议去看老中医,通过调理,对缓解失眠效果比西医好。
以上建议是飞扬的蒲公英原创!希望对有睡眠障碍的朋友有所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0
展开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
另一系列称为“典型的梦”,其内容均为至亲的人之死,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儿女的
死亡。在这儿,我们必须将这种梦分成两类:一种是梦者并不为所恸;而另一种却使梦者为
此至亲之死,而深深地感伤,甚至于睡中淌泪啜泣。
上述的第一种梦,其实不算是“典型的梦”。因为这种梦一旦分析下去,必可发现其实
内容是暗示着另一件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某种愿望。这就像我们所提过的那梦见姐姐的孩子僵
死于小棺木的例子(见第四章 )。这梦并不表示梦者希冀其小甥之死,就像我们由分析获知
的,那是隐藏着想要再见到久别的恋人的愿望——她自从很久以前另一外甥丧礼时见过这人
一次以后,就不曾再见过面。而这愿望,才是梦的真正内容,因此这并不会使梦者因此而伤
感。我们可以看出这梦所含蕴的感情并不属于这显梦的内容,而应该归于梦的隐意,只不过
是这“情绪的内容”并未受到“改装”而直接呈现于“观念的内容”。
但另外一种的梦,却使梦者确实想象到亲友的死亡,而引起悲痛的情绪。这显示出,就
像内容所指的,梦者确有希冀那位亲友死亡的愿望,然而,由于这种说法势必引起曾有过这
类梦的读者们的杯葛,我将尽可能以最令人心服的理由来说明之。
我们曾经举过一个梦例以证明梦中所达成的愿望并不一定是目前的愿望,它们可能是过
去的,已放弃的,或已受潜抑而深藏的愿望,而我们也决不能因它曾复现于梦中,即认为这
愿望仍旧继续存在。然而,它们并非完全消逝,并非像我们一般人死了就完全归于虚无一
般。它们倒有点像奥德赛中的那些魅影,一旦喝了人血又可还魂的。那梦见孩子死于盒子内
的例子(见第四章 )就包含了一个十五年前存在的愿望,而当时梦者也坦承其存在,而且—
—这也许是重要的梦理论的观念——有关梦者最早的童年回忆即来自这愿望的存在。当这梦
者仍是一个小孩时(但确实是在几岁所发生的,她已不复记忆矣),她听人家说,她母亲在
怀她这一胎时,曾发生过严重的情绪上的忧郁症,而曾拚命地盼望这孩子会胎死腹中。等到
她长大了,自己有了身孕,她只不过是又依样卖葫芦地形成了如此的梦。任何人如果曾经梦
见他父母、兄弟或姐妹死亡而悲恸,我并不认为这就证明他们“现在”仍旧希冀家人的死
亡。而释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需要有这种证明,它只是申言,这种梦者必定在其一生的某
一段时间甚或童年时,曾有过如此的希冀。但我想,这些说法,恐怕还难以平息各种反对的
批评,很可能,他们根本反对这种想法的存在,他们以为不管是现在已消失的或仍存在的,
这种荒谬的希望决不可能发生过,因此,我只好利用手头上所收集的例证来勾画出已潜藏下
来的童年期心理状态〔50〕。
最先且让我们考虑小孩子与其兄姐之间的关系,我实在搞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总以为兄
弟姐妹永远是相亲相爱的,因为,每个人事实上都曾有过对其兄姐的敌意,而且我们常能证
明出这种疏远实来自童年期的心理,并且有些还持续迄今,甚至,那些对其弟妹照顾得无微
不至的好人,事实上,童年期的敌意却依然在心中存在的。兄姐欺负弟妹,讥骂、抢他的玩
具,而年纪小的只有满肚子怒气,却不敢作声,对年纪大的既羡又惧,而后来他最早争取自
由的冲动或第一次对不公平的抗议,即针对这压迫他的兄姐而发。此时父母们却往往抱怨
说,他(她)们的孩子一直不太和睦,而却找不出什么原因。其实,甚至是一个乖孩子我们
也无法要求他的性格会达到我们所要求成人所应有的性格,小孩子都是绝对的自我为中心
的,他急切地感到自己的需要,而拚命地想去满足它,特别是一旦有了竞争者出现时(可能
是别的小孩,但殆半多是兄弟姐妹),他们更是全力以赴,还好我们并不因此而骂他们坏孩
子,我们只是说他顽皮,毕竟,这种年纪他们是无法就自己的判断或法律的观点来对自己的
错误行为负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所谓“童年期”阶段,利他助人的冲动与道德的观
念开始在小小心灵内逐步发展,套句梅涅特的话,一个“续发自我”渐渐出现,而压抑了
“原本自我”。当然,道德观念的发展并非所有方面都同时进行,而且,童年时的“非道德
时期”之长短也因人而异。我们一般对这种道德观念发展的失败惯于称之为“退化”,但事
实上这只是一种发展的“迟滞”。虽然“原本自我”已因“续发自我”的出现而遁形,但在
歇斯底里症发作时,我们仍可或多或少地看出这“原本自我”的痕迹,在“歇斯底里性格”
与“顽童”之间,我们的确可以找到明显的相似处。相反地,强迫观念心理症,却是由于原
本自我的呼之欲出,而引起“道德观念的过分发展”。
许多人,他们目前与其兄弟们十分和好,并且为其死亡而悲恸逾常,但却在梦中才发现
他们早年所具潜意识的敌意,仍未完全殒灭。这特别是由三四岁以前的小孩子对其弟妹的态
度,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事实。父母亲往往告诉他,亲生的弟弟或妹妹是由鹳鸟由天上送来
的,而小孩子在详细地端详这新来报到的小东西以后,往往表示了如下的意见与决定:
“我看,鹳鸟最好还是再把他带回去吧!”〔51〕
在此,我拟慎重其事地申言,我以为小孩子在新弟妹的降生后,均能衡量其带来的坏
处。我有一个小病人,他现在已与比他小四岁的妹妹相处得很好,但当初他知道妈妈生了一
个新妹妹时,他的反应是:“但,无论如何,我可不把我的红帽子给她!”而如果说小孩必
须等到长得更大才会感到弟妹将使他少受不少宠爱的话,那他的敌意应该是那时才会产生
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还不到三岁的女孩,竟想把小婴孩在摇篮里勒死,而她所持的理由是,
她认为这小家伙继续活着对她不利,小孩在这段期间多半均能强烈地,毫不掩饰地表现其嫉
妒心理。还有,万一果真那新生的弟妹不久即告夭折,而使他再度挽回了以前全家对他的钟
爱,那么,下次,如果鹳鸟再送来一个弟妹时,这小孩是否会极自然地又希冀它的夭折,以
便能使他过得与以前第一个弟妹未出生前或他死后的那段集众宠于一身的幸福日子呢?当
然,就正常状态下而言,小孩对其弟妹的这种态度,只是一种年龄不同导出的结果,而经过
一段时间,小女孩们就会对新生无助的小弟妹产生母性的本能的。
一般而言,小孩子对其兄弟姐妹之仇视事实上比我们所看到的观察报道更普遍〔52〕。
就我自己的儿女而言,由于他(她)们每一个岁数接得太近,使我无从作这种观察,为
了补偿这点,我仔细地观察了我那小甥子,他那众宠加身的“专利”在十五个月后由于另一
女性对手的降生而告终。虽然,最初他一直对这新妹妹表现得十分够风度,抚爱她、吻她,
但还不到两岁,开始牙牙学语时,他就马上利用这新学的语言,表示了他的敌意,一旦别人
谈及了他的妹妹,他便气愤地哭叫:“她太小了、太小了!”而再过几个月,当这妹妹由于
发育良好已经长得够大而骂不了“太小了”时,他又找出另一个“她并不值得如此受重视”
的理由:“她一颗牙齿也没有”〔53〕。还有,我们家人也都注意到我另一个姐姐的长女,
在她六岁时,花了半个钟头的时间,对每个姑姑、姨妈不停地说:“露西现在还不会了解这
个吧?”露西是她的竞争者——比她小二岁半。
几乎所有人,我都可以问出他们均曾梦见过兄弟或姐妹的死,而找出所隐含的强烈的敌
意,在女病人身上,除了一个例外以外,我全部得到过这种梦的经验,而这例外,只经过简
单的解析,又可用来证实这种说法的正确。有一次,当我正坐着为某个女病人解释某件事情
时,由于我突然想到可能她的症状与这有点关系,所以我问她是否有过这种梦的经验,想不
到她居然给予否定的答复,但她说她只记得在四岁时她头一次做过如下的梦(当时她是全家
最小的孩子),而以后这梦即反复地出现过好几次:“一大堆的小孩子,包括所有她的堂
兄、堂姐们,正在草原上游戏,突然间他(她)们全都长了翅膀,飞上天去,而永远不再回
来。”她本身并不了解这梦有甚意义,但我们却不难看出这梦是代表着所有兄姐的死亡,只
是所用的是以一种较不受“检查制度”所影响的原始形式。同时我想大胆地再进一步分析:
由于她小时是与发伯的孩子们住在一起,那么多孩子中曾有个孩子夭折,而以梦者当时还不
到四岁的年纪,总有可能会提出一种疑问:“小孩子死了以后变成什么?”而其所得的回答
大概不外是“他们会长出翅膀,变成小天使。”经过这种解释以后,那些梦中的兄姐们长了
翅膀,像个小天使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飞走了。然而我们这小天使的编造者却独自
留下来了;所有都飞走了,只有她一人留下来。孩子们在草原上游戏,飞走了,这几乎是指
着“蝴蝶”——由这看来似乎小孩子的意念联想也与古时候人们想象赛姬(Psyche
〔54〕),与有翼的蝴蝶之间的联想一样。
也许有些读者现在已同意了小孩的确对其兄弟姐妹有敌意的存在,但他们却仍怀疑,难
道小孩赤子之心竟会坏到想致其对手于死地吗?然而,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却忘了一件事
实——小孩子对“死亡”的观念与我们成人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他们脑海里根本没想过衰
老病死的恐怖,坟场冷清的可怕,以及无极世界的阴森。所有成人对死的不能忍受,神话中
所提出可怕的“后日”,在小孩心中丝毫不存在。死的恐怖对他们是陌生的,因此他们常会
以这种听来可怕的话,向他的玩伴恐吓:“如果你再这样做,你就会像弗兰西斯一样死
掉。”而这种话每每使做母亲的听了大感震惊,而不能原谅。甚至当一个八岁的孩子,在与
母亲参观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后,也还会对他母亲说:“妈,我实在太爱你了,如果你死
了,我一定把你作成标本,摆在房间内,这样我就仍可以天天见到你!”小孩子对死的观念
就是如此地与我们不一样〔55〕。
对小孩子而言,他们并未意念到死前痛苦的景象,因此“死”与“离开了”对他们只是
同样的“不再打扰其他还活着的人们”。他们分不清这个人不在,是由于“距离”,或“关
系疏远”,或是“死亡”〔56〕。如果,在小孩最早的年岁时,一个保姆被开除了,而过不
了多久母亲死了,那么我们由分析往往可以发现,这两个经验在其记忆中即形成一个串联,
其他尚有一个需要了解的事实是小孩往往并不会强烈地思念某位离开的人,而这常常使一些
不了解的母亲大感伤心(譬如,当这些母亲经过几个礼拜远行回来后,听佣人们说:“小孩
在你不在时,从不吵着找你”)。但其实,如果她果真一去不回地进入幽冥之境,那么她才
会了解小孩只是最初看来似乎忘了她,但渐渐地他们便会开始记起死去的亡母而哀悼的。
因此,小孩子们只是由希冀消除另一小孩的存在,而将这愿望冠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
来,并且由死亡愿望的梦所引发的心理反应证明出,不管其内容有多大相同,梦中所代表的
小孩的愿望与成人的愿望是相同的。
然而,如果我们对小孩梦见其兄弟之死解释为童稚的自我中心使他视兄弟为对手所致,
那么,对于父母之死的梦又如何用这种说法来解释呢?父母爱我、育我,而竟以这种极自我
中心的理由来作如此的愿望吗?
对这难题的解决,我们可以由某些线索着眼——大部分的“父母之死的梦”都是梦见与
梦者同性的双亲之一的死亡,因此男人梦见父亲之死,女人梦见母亲之死,当然,我并非认
为这永远是如此地发生,但大部分情形均为如此,以致我们需要以具有一般意义的因素加以
解释〔58〕。一般而言,童年时“性”的选择爱好引起了男儿视父亲、女儿视母亲有如情
敌,而惟有除去他(她)、他(她)们才能遂其所欲。
在各位斥责这种说法为荒谬绝伦以前,我希望读者们再客观地想想父母与子女间事实上
的关系如何,我们首先必须将我们传统行为标准或孝道所要求于我们的父子关系与日常真正
所观察到的事实分别清楚,那就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很多情
况下,这些产生的愿望并无法通过“检查制度”而已。且让我们先考虑父亲与男儿之间的关
系,我以为由于奉行了“十诫”的禁令而多少使得我们对这方面事实的感受钝化了,或者我
们不敢承认大部分的人性均忽略了“第五诫”的事实,在人类社会的最低以及最高阶层里,
对父母的孝道往往较其他方面兴趣来得逊色,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民间小说等均使我们
不难发现许多发人深省的有关父亲霸道专权、擅用其权的轶闻。克洛诺司吞噬其子,就像野
猪吞噬小猪一样;宙斯(希腊神话之主神)将其父亲“阉割”而取代其位〔59〕;在古代家
庭里,父亲越是残暴,他的儿子必越与其发生敌对现象,并且更巴不得其父早日归天,以便
接掌其特权。甚至在我们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父亲也由于不让儿子作自由选择或反对他的志
愿而酝酿了父子之间的敌意。医生往往可以看到一件可怕的事实:父亲死亡的哀恸有时并不
足以掩饰儿子因此而获得自由之身的满足之感。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父亲仍都对其由来已
久的“父性权威”至死也不放手,以致诗人易卜生,曾在他的戏剧里,将这父子之间源远流
长的冲突搬上舞台。至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多半开始于女儿长大到想争取性自由而受到
母亲干涉的时候,而母亲这一方面也多少由于眼见含苞待放的女儿已长得亭亭玉立,而难免
有青春不再的伤痛。
所有这些均在一般人身上发生过,但对一些视孝道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人,其父母
之死的梦,却仍无法解释得通。然而,我们仍可就以上所讨论的再继续探究这些童年早期的
死亡愿望之来源。
就心理症的分析看来,更证实了我们以上的说法。因为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小孩最原始的
“性愿望”是发生在很早的年岁,女儿的最早感情对象是父亲,而男儿的对象是母亲,因此
对男儿而言,父亲变成可恶的对手,同样地,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这种情形就有如上述对
兄弟之间“对手”之敌视一般,因此在孩童心理,这种感情很快地形成“死亡愿望”,一般
而言,在双亲方面,也很早就产生同样的“性”选择,很自然地,父亲溺爱女儿,而母亲袒
护男儿(但就“性”的因素并无法歪曲其判断的范围内,他们仍是主张严厉训练子女的),
小孩子们也注意到这种偏袒,而也能对欺负他的一方加以反对。小孩子认为成人“爱”他的
话,并不只是能满足他某种特殊需要而已,他必须包括纵容他在各方面的意愿。一言以蔽
之,小孩作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由来自双亲的刺激加强
此种倾向。
虽然大部分这种孩提时期的倾向均被忽略掉,但在最早的童年仍有一些看得到的事实足
资探讨。一个我所认识的八岁女童,当她妈妈离开餐桌时,她就利用这机会,俨然以母亲的
当然代理人自居:“现在我是妈妈,卡尔,你要再多吃些蔬菜吗?听我的话,再多吃一
些。”……等等。一个还不到四岁的乖巧伶俐的小女孩,更由以下她所讲的话清晰地道出这
种儿童心理,她坦白地说:“现在妈妈可以走了,然后爸一定与我结婚,而我将成了他太
太。”但,这决不意味着这小孩子并不爱她的妈妈。还有,如果在父亲远行时,男儿获准睡
在母亲身侧,而一旦父亲回来后,他又被叫回去与他不喜欢的保姆睡觉时,他一定会有一种
愿望“父亲永远不在家多好!”这样他就可永远占有亲爱的、美丽的妈妈,而父亲的死很明
显地就是这愿望的达成。因为小孩子由“经验”(譬如已故的祖父永远不再回来的例子)获
知人死了就再也不回来的。
虽然由小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很快地找出与我们的解释相合之处,但在成人心理症的精神
分析,却无法达成如此完全的效果。因此心理症病人的梦必须加上适当的前提“梦是愿望的
达成”,才更能完满了解。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妇人十分忧郁、啜泣着,她告诉我:“我再也
不愿见我的亲戚们,他们会使我害怕。”接着,几乎主动地,她告诉我一个她四岁时所做的
梦,这梦迄今她仍印象犹新,但,当然,她是无从领会其意义的。”一种狐狸,或山猫在屋
顶上走来走去;接着,有些东西掉下来,又像是我自己掉下来,以后便是母亲被抬出房子
外——死了”。而使得梦者因此大哭。我告诉她这梦是指着一种希望见到母亲死亡的童年愿
望,而由于这个梦,使她认为她没有脸见其亲戚,于是她又给了我一些释梦的资料:当她还
是小孩子时,街上的小男孩有一次叫她一个很难听的绰号“山猫眼仔”,还有当她三岁时,
有一次从屋顶上掉了一块砖瓦敲破了母亲的头,使她因此大量出血。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对一个年轻女病人的各种不同精神状态作过透彻的研究,在她最初发
作时的狂暴惶惑状态下,她对其母亲的态度表现出一种从所未有的转变,只要母亲走近她,
她便对母亲拳脚交加,辱骂厉斥,而同时却在对另一位长她很多岁的姐姐极其柔顺,后来她
变得较沉静清醒,其实可以说是较无表情的状态,并且常常睡不好觉,也就是这时她开始接
受我的治疗以及梦的分析。这时的梦泰半经过或多或少的掩饰,影射着她母亲的死亡,有时
是梦见她参加一个老妇人的丧礼,有时是梦见她与姐姐坐在桌旁,身着丧服……均毫无疑问
地可看出梦的意义。在渐渐康复后,她开始有了歇斯底里恐惧症,而最大的畏惧便是担心她
妈妈会发生意外,不管她当时身在何处,只要一有了这种念头,她就得赶回家看看母亲是否
仍活着。现在透过这个例子,再加上我其他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相当有价值的收获。由此
可以看出,心灵对同一个使它兴奋的意念可以产生好几种不同的反应,就像对同一作品可以
有好几种文字的译文一样。在狂暴惶惑的状态时,我认为是当时“续发心理步骤”已完全为
平时受抑压的“原本心理步骤”所扬弃,以致对母亲的潜意识的恨意占了上风,得以露骨地
表现出来。后来,当病人变得较沉静清醒时,表示心灵的骚动已平息下来,而“检查制度”
得以抬头,所以这时对母亲的敌意只有在梦境才能出现,而在梦中表现了母亲死亡的愿望。
最后,当她更向正常之路迈进时,她产生了对母亲的过分的关切——一种“歇斯底里的逆反
应”和“自卫现象”。而由这些观察所得,我们对一般歇斯底里症的少女何以常对其母亲有
过分的依赖,也可以有清楚的解释。
在另一个例子里,我有机会对一个患有严重“强迫心理症”的青年人的潜意识精神生活
作一深邃的研究,当时他严重到不敢走到街上去,因为他深恐自己会在街上看到人就想杀。
他整天只是处心积虑地在想办法,为市镇上发生的任何可能牵涉到他的谋杀案,找出自己确
实不在场的证据。当然,毋庸赘述地,此人的道德观念是与他所受的教育一般具有相当高的
水准。由分析(并借此以治疗其病的)显示出,在这要命的“强迫观念”底下,却隐藏着他
对其过分严厉的父亲有种谋杀的冲动,而这冲动确曾在他七岁那年,连自己都惊骇地表现出
来。当然,这冲动是早在七岁以前就已酝酿着。当这年轻人三十一岁那年,他父亲因一种痛
苦的疾病而去世,于是这种强迫观念便开始在心中作祟,而将对象转变为陌生人,形成了这
一种恐惧症。任何一个曾希冀谋杀亲父的人子,怎有可能对其他毫无血亲的陌生人,反而不
存杀害之心呢?于是他只好把自己深锁在房间里。
以我迄今相当广泛的经验看来,在所有后来变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
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对双亲中之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
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但,我不相信心理症的病人与一
般正常人在这方面能找出极明确的分野——这也就是说,我不相信这些病人本身能制造出一
些绝对新奇不同于人的特点。较有可能的说法(这可由正常儿童的平日观察得到佐证)应该
是:日后变成心理症的孩童在对父母的喜爱或敌视方面,将某些正常儿童心理较不显著、较
不强烈的因素明显地表现出来。由古代传下来的一些轶闻野史也可多少看出这种道理,而唯
有借着上述的孩提心理的假设,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故事的深邃而普遍的意义。
摘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http://www.tianyabook.com/mengdejiexi/mengdejiexi010.htm
另一系列称为“典型的梦”,其内容均为至亲的人之死,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儿女的
死亡。在这儿,我们必须将这种梦分成两类:一种是梦者并不为所恸;而另一种却使梦者为
此至亲之死,而深深地感伤,甚至于睡中淌泪啜泣。
上述的第一种梦,其实不算是“典型的梦”。因为这种梦一旦分析下去,必可发现其实
内容是暗示着另一件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某种愿望。这就像我们所提过的那梦见姐姐的孩子僵
死于小棺木的例子(见第四章 )。这梦并不表示梦者希冀其小甥之死,就像我们由分析获知
的,那是隐藏着想要再见到久别的恋人的愿望——她自从很久以前另一外甥丧礼时见过这人
一次以后,就不曾再见过面。而这愿望,才是梦的真正内容,因此这并不会使梦者因此而伤
感。我们可以看出这梦所含蕴的感情并不属于这显梦的内容,而应该归于梦的隐意,只不过
是这“情绪的内容”并未受到“改装”而直接呈现于“观念的内容”。
但另外一种的梦,却使梦者确实想象到亲友的死亡,而引起悲痛的情绪。这显示出,就
像内容所指的,梦者确有希冀那位亲友死亡的愿望,然而,由于这种说法势必引起曾有过这
类梦的读者们的杯葛,我将尽可能以最令人心服的理由来说明之。
我们曾经举过一个梦例以证明梦中所达成的愿望并不一定是目前的愿望,它们可能是过
去的,已放弃的,或已受潜抑而深藏的愿望,而我们也决不能因它曾复现于梦中,即认为这
愿望仍旧继续存在。然而,它们并非完全消逝,并非像我们一般人死了就完全归于虚无一
般。它们倒有点像奥德赛中的那些魅影,一旦喝了人血又可还魂的。那梦见孩子死于盒子内
的例子(见第四章 )就包含了一个十五年前存在的愿望,而当时梦者也坦承其存在,而且—
—这也许是重要的梦理论的观念——有关梦者最早的童年回忆即来自这愿望的存在。当这梦
者仍是一个小孩时(但确实是在几岁所发生的,她已不复记忆矣),她听人家说,她母亲在
怀她这一胎时,曾发生过严重的情绪上的忧郁症,而曾拚命地盼望这孩子会胎死腹中。等到
她长大了,自己有了身孕,她只不过是又依样卖葫芦地形成了如此的梦。任何人如果曾经梦
见他父母、兄弟或姐妹死亡而悲恸,我并不认为这就证明他们“现在”仍旧希冀家人的死
亡。而释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需要有这种证明,它只是申言,这种梦者必定在其一生的某
一段时间甚或童年时,曾有过如此的希冀。但我想,这些说法,恐怕还难以平息各种反对的
批评,很可能,他们根本反对这种想法的存在,他们以为不管是现在已消失的或仍存在的,
这种荒谬的希望决不可能发生过,因此,我只好利用手头上所收集的例证来勾画出已潜藏下
来的童年期心理状态〔50〕。
最先且让我们考虑小孩子与其兄姐之间的关系,我实在搞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总以为兄
弟姐妹永远是相亲相爱的,因为,每个人事实上都曾有过对其兄姐的敌意,而且我们常能证
明出这种疏远实来自童年期的心理,并且有些还持续迄今,甚至,那些对其弟妹照顾得无微
不至的好人,事实上,童年期的敌意却依然在心中存在的。兄姐欺负弟妹,讥骂、抢他的玩
具,而年纪小的只有满肚子怒气,却不敢作声,对年纪大的既羡又惧,而后来他最早争取自
由的冲动或第一次对不公平的抗议,即针对这压迫他的兄姐而发。此时父母们却往往抱怨
说,他(她)们的孩子一直不太和睦,而却找不出什么原因。其实,甚至是一个乖孩子我们
也无法要求他的性格会达到我们所要求成人所应有的性格,小孩子都是绝对的自我为中心
的,他急切地感到自己的需要,而拚命地想去满足它,特别是一旦有了竞争者出现时(可能
是别的小孩,但殆半多是兄弟姐妹),他们更是全力以赴,还好我们并不因此而骂他们坏孩
子,我们只是说他顽皮,毕竟,这种年纪他们是无法就自己的判断或法律的观点来对自己的
错误行为负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所谓“童年期”阶段,利他助人的冲动与道德的观
念开始在小小心灵内逐步发展,套句梅涅特的话,一个“续发自我”渐渐出现,而压抑了
“原本自我”。当然,道德观念的发展并非所有方面都同时进行,而且,童年时的“非道德
时期”之长短也因人而异。我们一般对这种道德观念发展的失败惯于称之为“退化”,但事
实上这只是一种发展的“迟滞”。虽然“原本自我”已因“续发自我”的出现而遁形,但在
歇斯底里症发作时,我们仍可或多或少地看出这“原本自我”的痕迹,在“歇斯底里性格”
与“顽童”之间,我们的确可以找到明显的相似处。相反地,强迫观念心理症,却是由于原
本自我的呼之欲出,而引起“道德观念的过分发展”。
许多人,他们目前与其兄弟们十分和好,并且为其死亡而悲恸逾常,但却在梦中才发现
他们早年所具潜意识的敌意,仍未完全殒灭。这特别是由三四岁以前的小孩子对其弟妹的态
度,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事实。父母亲往往告诉他,亲生的弟弟或妹妹是由鹳鸟由天上送来
的,而小孩子在详细地端详这新来报到的小东西以后,往往表示了如下的意见与决定:
“我看,鹳鸟最好还是再把他带回去吧!”〔51〕
在此,我拟慎重其事地申言,我以为小孩子在新弟妹的降生后,均能衡量其带来的坏
处。我有一个小病人,他现在已与比他小四岁的妹妹相处得很好,但当初他知道妈妈生了一
个新妹妹时,他的反应是:“但,无论如何,我可不把我的红帽子给她!”而如果说小孩必
须等到长得更大才会感到弟妹将使他少受不少宠爱的话,那他的敌意应该是那时才会产生
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还不到三岁的女孩,竟想把小婴孩在摇篮里勒死,而她所持的理由是,
她认为这小家伙继续活着对她不利,小孩在这段期间多半均能强烈地,毫不掩饰地表现其嫉
妒心理。还有,万一果真那新生的弟妹不久即告夭折,而使他再度挽回了以前全家对他的钟
爱,那么,下次,如果鹳鸟再送来一个弟妹时,这小孩是否会极自然地又希冀它的夭折,以
便能使他过得与以前第一个弟妹未出生前或他死后的那段集众宠于一身的幸福日子呢?当
然,就正常状态下而言,小孩对其弟妹的这种态度,只是一种年龄不同导出的结果,而经过
一段时间,小女孩们就会对新生无助的小弟妹产生母性的本能的。
一般而言,小孩子对其兄弟姐妹之仇视事实上比我们所看到的观察报道更普遍〔52〕。
就我自己的儿女而言,由于他(她)们每一个岁数接得太近,使我无从作这种观察,为
了补偿这点,我仔细地观察了我那小甥子,他那众宠加身的“专利”在十五个月后由于另一
女性对手的降生而告终。虽然,最初他一直对这新妹妹表现得十分够风度,抚爱她、吻她,
但还不到两岁,开始牙牙学语时,他就马上利用这新学的语言,表示了他的敌意,一旦别人
谈及了他的妹妹,他便气愤地哭叫:“她太小了、太小了!”而再过几个月,当这妹妹由于
发育良好已经长得够大而骂不了“太小了”时,他又找出另一个“她并不值得如此受重视”
的理由:“她一颗牙齿也没有”〔53〕。还有,我们家人也都注意到我另一个姐姐的长女,
在她六岁时,花了半个钟头的时间,对每个姑姑、姨妈不停地说:“露西现在还不会了解这
个吧?”露西是她的竞争者——比她小二岁半。
几乎所有人,我都可以问出他们均曾梦见过兄弟或姐妹的死,而找出所隐含的强烈的敌
意,在女病人身上,除了一个例外以外,我全部得到过这种梦的经验,而这例外,只经过简
单的解析,又可用来证实这种说法的正确。有一次,当我正坐着为某个女病人解释某件事情
时,由于我突然想到可能她的症状与这有点关系,所以我问她是否有过这种梦的经验,想不
到她居然给予否定的答复,但她说她只记得在四岁时她头一次做过如下的梦(当时她是全家
最小的孩子),而以后这梦即反复地出现过好几次:“一大堆的小孩子,包括所有她的堂
兄、堂姐们,正在草原上游戏,突然间他(她)们全都长了翅膀,飞上天去,而永远不再回
来。”她本身并不了解这梦有甚意义,但我们却不难看出这梦是代表着所有兄姐的死亡,只
是所用的是以一种较不受“检查制度”所影响的原始形式。同时我想大胆地再进一步分析:
由于她小时是与发伯的孩子们住在一起,那么多孩子中曾有个孩子夭折,而以梦者当时还不
到四岁的年纪,总有可能会提出一种疑问:“小孩子死了以后变成什么?”而其所得的回答
大概不外是“他们会长出翅膀,变成小天使。”经过这种解释以后,那些梦中的兄姐们长了
翅膀,像个小天使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飞走了。然而我们这小天使的编造者却独自
留下来了;所有都飞走了,只有她一人留下来。孩子们在草原上游戏,飞走了,这几乎是指
着“蝴蝶”——由这看来似乎小孩子的意念联想也与古时候人们想象赛姬(Psyche
〔54〕),与有翼的蝴蝶之间的联想一样。
也许有些读者现在已同意了小孩的确对其兄弟姐妹有敌意的存在,但他们却仍怀疑,难
道小孩赤子之心竟会坏到想致其对手于死地吗?然而,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却忘了一件事
实——小孩子对“死亡”的观念与我们成人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他们脑海里根本没想过衰
老病死的恐怖,坟场冷清的可怕,以及无极世界的阴森。所有成人对死的不能忍受,神话中
所提出可怕的“后日”,在小孩心中丝毫不存在。死的恐怖对他们是陌生的,因此他们常会
以这种听来可怕的话,向他的玩伴恐吓:“如果你再这样做,你就会像弗兰西斯一样死
掉。”而这种话每每使做母亲的听了大感震惊,而不能原谅。甚至当一个八岁的孩子,在与
母亲参观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后,也还会对他母亲说:“妈,我实在太爱你了,如果你死
了,我一定把你作成标本,摆在房间内,这样我就仍可以天天见到你!”小孩子对死的观念
就是如此地与我们不一样〔55〕。
对小孩子而言,他们并未意念到死前痛苦的景象,因此“死”与“离开了”对他们只是
同样的“不再打扰其他还活着的人们”。他们分不清这个人不在,是由于“距离”,或“关
系疏远”,或是“死亡”〔56〕。如果,在小孩最早的年岁时,一个保姆被开除了,而过不
了多久母亲死了,那么我们由分析往往可以发现,这两个经验在其记忆中即形成一个串联,
其他尚有一个需要了解的事实是小孩往往并不会强烈地思念某位离开的人,而这常常使一些
不了解的母亲大感伤心(譬如,当这些母亲经过几个礼拜远行回来后,听佣人们说:“小孩
在你不在时,从不吵着找你”)。但其实,如果她果真一去不回地进入幽冥之境,那么她才
会了解小孩只是最初看来似乎忘了她,但渐渐地他们便会开始记起死去的亡母而哀悼的。
因此,小孩子们只是由希冀消除另一小孩的存在,而将这愿望冠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
来,并且由死亡愿望的梦所引发的心理反应证明出,不管其内容有多大相同,梦中所代表的
小孩的愿望与成人的愿望是相同的。
然而,如果我们对小孩梦见其兄弟之死解释为童稚的自我中心使他视兄弟为对手所致,
那么,对于父母之死的梦又如何用这种说法来解释呢?父母爱我、育我,而竟以这种极自我
中心的理由来作如此的愿望吗?
对这难题的解决,我们可以由某些线索着眼——大部分的“父母之死的梦”都是梦见与
梦者同性的双亲之一的死亡,因此男人梦见父亲之死,女人梦见母亲之死,当然,我并非认
为这永远是如此地发生,但大部分情形均为如此,以致我们需要以具有一般意义的因素加以
解释〔58〕。一般而言,童年时“性”的选择爱好引起了男儿视父亲、女儿视母亲有如情
敌,而惟有除去他(她)、他(她)们才能遂其所欲。
在各位斥责这种说法为荒谬绝伦以前,我希望读者们再客观地想想父母与子女间事实上
的关系如何,我们首先必须将我们传统行为标准或孝道所要求于我们的父子关系与日常真正
所观察到的事实分别清楚,那就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很多情
况下,这些产生的愿望并无法通过“检查制度”而已。且让我们先考虑父亲与男儿之间的关
系,我以为由于奉行了“十诫”的禁令而多少使得我们对这方面事实的感受钝化了,或者我
们不敢承认大部分的人性均忽略了“第五诫”的事实,在人类社会的最低以及最高阶层里,
对父母的孝道往往较其他方面兴趣来得逊色,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民间小说等均使我们
不难发现许多发人深省的有关父亲霸道专权、擅用其权的轶闻。克洛诺司吞噬其子,就像野
猪吞噬小猪一样;宙斯(希腊神话之主神)将其父亲“阉割”而取代其位〔59〕;在古代家
庭里,父亲越是残暴,他的儿子必越与其发生敌对现象,并且更巴不得其父早日归天,以便
接掌其特权。甚至在我们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父亲也由于不让儿子作自由选择或反对他的志
愿而酝酿了父子之间的敌意。医生往往可以看到一件可怕的事实:父亲死亡的哀恸有时并不
足以掩饰儿子因此而获得自由之身的满足之感。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父亲仍都对其由来已
久的“父性权威”至死也不放手,以致诗人易卜生,曾在他的戏剧里,将这父子之间源远流
长的冲突搬上舞台。至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多半开始于女儿长大到想争取性自由而受到
母亲干涉的时候,而母亲这一方面也多少由于眼见含苞待放的女儿已长得亭亭玉立,而难免
有青春不再的伤痛。
所有这些均在一般人身上发生过,但对一些视孝道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人,其父母
之死的梦,却仍无法解释得通。然而,我们仍可就以上所讨论的再继续探究这些童年早期的
死亡愿望之来源。
就心理症的分析看来,更证实了我们以上的说法。因为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小孩最原始的
“性愿望”是发生在很早的年岁,女儿的最早感情对象是父亲,而男儿的对象是母亲,因此
对男儿而言,父亲变成可恶的对手,同样地,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这种情形就有如上述对
兄弟之间“对手”之敌视一般,因此在孩童心理,这种感情很快地形成“死亡愿望”,一般
而言,在双亲方面,也很早就产生同样的“性”选择,很自然地,父亲溺爱女儿,而母亲袒
护男儿(但就“性”的因素并无法歪曲其判断的范围内,他们仍是主张严厉训练子女的),
小孩子们也注意到这种偏袒,而也能对欺负他的一方加以反对。小孩子认为成人“爱”他的
话,并不只是能满足他某种特殊需要而已,他必须包括纵容他在各方面的意愿。一言以蔽
之,小孩作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由来自双亲的刺激加强
此种倾向。
虽然大部分这种孩提时期的倾向均被忽略掉,但在最早的童年仍有一些看得到的事实足
资探讨。一个我所认识的八岁女童,当她妈妈离开餐桌时,她就利用这机会,俨然以母亲的
当然代理人自居:“现在我是妈妈,卡尔,你要再多吃些蔬菜吗?听我的话,再多吃一
些。”……等等。一个还不到四岁的乖巧伶俐的小女孩,更由以下她所讲的话清晰地道出这
种儿童心理,她坦白地说:“现在妈妈可以走了,然后爸一定与我结婚,而我将成了他太
太。”但,这决不意味着这小孩子并不爱她的妈妈。还有,如果在父亲远行时,男儿获准睡
在母亲身侧,而一旦父亲回来后,他又被叫回去与他不喜欢的保姆睡觉时,他一定会有一种
愿望“父亲永远不在家多好!”这样他就可永远占有亲爱的、美丽的妈妈,而父亲的死很明
显地就是这愿望的达成。因为小孩子由“经验”(譬如已故的祖父永远不再回来的例子)获
知人死了就再也不回来的。
虽然由小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很快地找出与我们的解释相合之处,但在成人心理症的精神
分析,却无法达成如此完全的效果。因此心理症病人的梦必须加上适当的前提“梦是愿望的
达成”,才更能完满了解。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妇人十分忧郁、啜泣着,她告诉我:“我再也
不愿见我的亲戚们,他们会使我害怕。”接着,几乎主动地,她告诉我一个她四岁时所做的
梦,这梦迄今她仍印象犹新,但,当然,她是无从领会其意义的。”一种狐狸,或山猫在屋
顶上走来走去;接着,有些东西掉下来,又像是我自己掉下来,以后便是母亲被抬出房子
外——死了”。而使得梦者因此大哭。我告诉她这梦是指着一种希望见到母亲死亡的童年愿
望,而由于这个梦,使她认为她没有脸见其亲戚,于是她又给了我一些释梦的资料:当她还
是小孩子时,街上的小男孩有一次叫她一个很难听的绰号“山猫眼仔”,还有当她三岁时,
有一次从屋顶上掉了一块砖瓦敲破了母亲的头,使她因此大量出血。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对一个年轻女病人的各种不同精神状态作过透彻的研究,在她最初发
作时的狂暴惶惑状态下,她对其母亲的态度表现出一种从所未有的转变,只要母亲走近她,
她便对母亲拳脚交加,辱骂厉斥,而同时却在对另一位长她很多岁的姐姐极其柔顺,后来她
变得较沉静清醒,其实可以说是较无表情的状态,并且常常睡不好觉,也就是这时她开始接
受我的治疗以及梦的分析。这时的梦泰半经过或多或少的掩饰,影射着她母亲的死亡,有时
是梦见她参加一个老妇人的丧礼,有时是梦见她与姐姐坐在桌旁,身着丧服……均毫无疑问
地可看出梦的意义。在渐渐康复后,她开始有了歇斯底里恐惧症,而最大的畏惧便是担心她
妈妈会发生意外,不管她当时身在何处,只要一有了这种念头,她就得赶回家看看母亲是否
仍活着。现在透过这个例子,再加上我其他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相当有价值的收获。由此
可以看出,心灵对同一个使它兴奋的意念可以产生好几种不同的反应,就像对同一作品可以
有好几种文字的译文一样。在狂暴惶惑的状态时,我认为是当时“续发心理步骤”已完全为
平时受抑压的“原本心理步骤”所扬弃,以致对母亲的潜意识的恨意占了上风,得以露骨地
表现出来。后来,当病人变得较沉静清醒时,表示心灵的骚动已平息下来,而“检查制度”
得以抬头,所以这时对母亲的敌意只有在梦境才能出现,而在梦中表现了母亲死亡的愿望。
最后,当她更向正常之路迈进时,她产生了对母亲的过分的关切——一种“歇斯底里的逆反
应”和“自卫现象”。而由这些观察所得,我们对一般歇斯底里症的少女何以常对其母亲有
过分的依赖,也可以有清楚的解释。
在另一个例子里,我有机会对一个患有严重“强迫心理症”的青年人的潜意识精神生活
作一深邃的研究,当时他严重到不敢走到街上去,因为他深恐自己会在街上看到人就想杀。
他整天只是处心积虑地在想办法,为市镇上发生的任何可能牵涉到他的谋杀案,找出自己确
实不在场的证据。当然,毋庸赘述地,此人的道德观念是与他所受的教育一般具有相当高的
水准。由分析(并借此以治疗其病的)显示出,在这要命的“强迫观念”底下,却隐藏着他
对其过分严厉的父亲有种谋杀的冲动,而这冲动确曾在他七岁那年,连自己都惊骇地表现出
来。当然,这冲动是早在七岁以前就已酝酿着。当这年轻人三十一岁那年,他父亲因一种痛
苦的疾病而去世,于是这种强迫观念便开始在心中作祟,而将对象转变为陌生人,形成了这
一种恐惧症。任何一个曾希冀谋杀亲父的人子,怎有可能对其他毫无血亲的陌生人,反而不
存杀害之心呢?于是他只好把自己深锁在房间里。
以我迄今相当广泛的经验看来,在所有后来变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
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对双亲中之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
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但,我不相信心理症的病人与一
般正常人在这方面能找出极明确的分野——这也就是说,我不相信这些病人本身能制造出一
些绝对新奇不同于人的特点。较有可能的说法(这可由正常儿童的平日观察得到佐证)应该
是:日后变成心理症的孩童在对父母的喜爱或敌视方面,将某些正常儿童心理较不显著、较
不强烈的因素明显地表现出来。由古代传下来的一些轶闻野史也可多少看出这种道理,而唯
有借着上述的孩提心理的假设,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故事的深邃而普遍的意义。
摘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http://www.tianyabook.com/mengdejiexi/mengdejiexi010.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0
展开全部
每个人都做梦。但大多数人醒来后不久就忘记梦了,最多只留下某些感觉。那些醒后还清晰记得梦的内容的,只能是睡眠质量不高,或者是多梦。 失眠患者为什么总是说梦多? 经常听到有人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梦”、“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于是,这一天学习、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仿佛做梦真的耽误了休息。有些医生按照传统观念,也承认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种旧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不曾睡好。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梦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说没有做梦也不现实,更谈不上梦多梦少。国内外都有人对主诉失眠、整夜作梦或梦多的慢性失眠症,进行过生理测验,应用多种生理仪进行脑电波描记和研究,客观地记录证明,这些主诉“梦多”、“整夜作梦”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伴有梦的快波睡眠期所占的比例和实际时间也并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整夜做梦”和“梦多”的体验与各项睡眠参数并没有相互联系。还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认为这类体验与性格有关系。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总习惯把做梦和失眠扯在一起呢?正如我们前面多次谈到的那样,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连梦的内容大多也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又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而不实。研究人员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实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七情所伤、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都证明: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主诉是不可靠的。许多学者对主诉失眠的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失眠与心理紊乱有关。他们对睡眠潜伏期往往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又往往估计过低。实验测试时,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叙述与客观记录不符,不是夸大就是缩小。大多数专家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为什么很多的失眠患者诉述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呢?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所知甚少: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或梦感没有什么副作用。旧的传统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对梦的不科学解释,使人对梦怀有恐惧感,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盲目陷入对梦的恐惧中。 (2)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都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3)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导致梦感增强;梦感增强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波睡眠期之后醒来,致使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5)个体功能状态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梦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不同,对梦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时间梦感强(梦多),另一段时间梦感弱( 梦少)。 失眠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也绝非多余。我们承认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认为失眠和梦感有必然的联系。 中医是怎样认识多梦与失眠的关系的? 中医学认为,多梦的根本原因是由机体内在变化引起的。《素问·方盛衰论》中说:“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所谓少气,即气不足,气不足则阳不守阴,神失其守,故为多梦。其为原因之一。而情志损伤,伤及脏腑,耗损精气,令神魂不安,发为多梦;阴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潜涵肝魂,制约相火,而使神魂浮游,发为多梦;若因痰热内扰肝胆,魂不得宁而发多梦;劳欲过度,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则心神不宁而发生多梦;饮食失节,使土虚木郁,神魂不宁而多梦。多梦的出现,以致睡卧不宁,梦幻纷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0
展开全部
往往做梦与现实是相反的啊 别胡思乱想了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