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会不信任曾国藩,让他节制四省军务?
虽然现在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稳定国家统一的功臣,他对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最早主持翻译西方书籍,进行工业建设的官员,这对后来的一些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科举,中试后步入仕途,后来拜入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一路平步青云,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到了兵部右侍郎(从二品),他最初参加科举时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同进士出身,如果按照这个成绩,大多数人混到退休顶多也就正四品,所以曾国藩的升迁速度是非常快的。
真正让曾国藩青史留名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为丧母回家守孝,一年前洪秀全在金田村组织起事,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咸丰二年(1852年)时太平天国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咸丰皇帝虽然在全国各地抽调八旗兵,绿营兵来平叛,但是荒于训练的清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曾国藩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开始让地方组建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也响应号召组建团练,靠着在家乡的人际关系,曾国藩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队伍,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湘军,又经过了一年多的严格训练,咸丰四年,湘军对太平军发动了进攻,按照曾国藩的想法,这次出征必定手到擒来,结果湘军大败,曾国藩差点被逼到投水自尽。
湘军又整顿了两个多月才再次出击,这次还算顺利,打下了岳州和武昌,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军还没有像样的战绩,咸丰皇帝听说武昌收复之后高兴坏了,直接让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这个阶段的太平军还是很强的,曾国的组建水师和太平军交战,一百多艘战船被毁,曾国藩差点又自杀了。
咸丰六年(1856年)开始,转折点到来了,太平天国内部先乱了,洪秀全,杨秀清的矛盾不断激化,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军实力严重下滑,清军加快了攻势,九江,安庆相继被湘军攻下。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动荡的一年,太平天国势力还在占据着南京,以及东南的多个省份,这年七月咸丰皇帝驾崩了,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两个月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控制了政权。新上台的领导层急需稳定住局面,而这时他们在南方能倚重的人,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都是汉臣。
曾国荃
所以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末,曾国藩接到了朝廷旨意,命他督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接着下达了和太平天国决战的任务分配,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负责打南京,左宗棠平定浙江战乱,李鸿章平定江苏战乱。清政府此举并非真的让曾国藩一人督办东南四省军务,而是有意的设置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三人互相节制。换句话说,给曾国藩授予很大的权力并不是表示信任,反而是不信任。
浙江、江苏一直是税赋重地,清政府的统治者怎么可能真的放心让汉臣督办四省军务,但是太平天国平叛正直关键的时期,用人不疑的气度还是得有,所以下旨让曾国藩督办四省军务,传达的主要意思是表达对曾国藩的信任,适当放权也有助于平叛。
曾国藩混迹官场二十多年,朝廷下旨让他督办四省军务,表面上看无比风光,实际上危机四伏,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个例子,这一道圣旨实际上就是烫手的山芋,能推当然得推掉,否则难免日后将会引火烧身,最后曾国藩还是接了旨,但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很快就主动提出解散湘军,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放心,明哲保身罢了。
曾国藩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科举,中试后步入仕途,后来拜入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一路平步青云,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到了兵部右侍郎(从二品),他最初参加科举时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同进士出身,如果按照这个成绩,大多数人混到退休顶多也就正四品,所以曾国藩的升迁速度是非常快的。
真正让曾国藩青史留名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为丧母回家守孝,一年前洪秀全在金田村组织起事,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咸丰二年(1852年)时太平天国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咸丰皇帝虽然在全国各地抽调八旗兵,绿营兵来平叛,但是荒于训练的清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曾国藩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开始让地方组建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也响应号召组建团练,靠着在家乡的人际关系,曾国藩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队伍,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湘军,又经过了一年多的严格训练,咸丰四年,湘军对太平军发动了进攻,按照曾国藩的想法,这次出征必定手到擒来,结果湘军大败,曾国藩差点被逼到投水自尽。
湘军又整顿了两个多月才再次出击,这次还算顺利,打下了岳州和武昌,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军还没有像样的战绩,咸丰皇帝听说武昌收复之后高兴坏了,直接让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这个阶段的太平军还是很强的,曾国的组建水师和太平军交战,一百多艘战船被毁,曾国藩差点又自杀了。
咸丰六年(1856年)开始,转折点到来了,太平天国内部先乱了,洪秀全,杨秀清的矛盾不断激化,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军实力严重下滑,清军加快了攻势,九江,安庆相继被湘军攻下。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动荡的一年,太平天国势力还在占据着南京,以及东南的多个省份,这年七月咸丰皇帝驾崩了,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两个月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控制了政权。新上台的领导层急需稳定住局面,而这时他们在南方能倚重的人,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都是汉臣。

曾国荃
所以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末,曾国藩接到了朝廷旨意,命他督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接着下达了和太平天国决战的任务分配,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负责打南京,左宗棠平定浙江战乱,李鸿章平定江苏战乱。清政府此举并非真的让曾国藩一人督办东南四省军务,而是有意的设置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三人互相节制。换句话说,给曾国藩授予很大的权力并不是表示信任,反而是不信任。
浙江、江苏一直是税赋重地,清政府的统治者怎么可能真的放心让汉臣督办四省军务,但是太平天国平叛正直关键的时期,用人不疑的气度还是得有,所以下旨让曾国藩督办四省军务,传达的主要意思是表达对曾国藩的信任,适当放权也有助于平叛。

曾国藩混迹官场二十多年,朝廷下旨让他督办四省军务,表面上看无比风光,实际上危机四伏,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个例子,这一道圣旨实际上就是烫手的山芋,能推当然得推掉,否则难免日后将会引火烧身,最后曾国藩还是接了旨,但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很快就主动提出解散湘军,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放心,明哲保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