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亲王们的儿子会被封什么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类:一、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弟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的后裔(雅尔哈齐绝嗣)。二、异姓功臣爵位,这么说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清朝的觉罗红带子(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觉昌安-塔克世系以外的其他后裔)被授予的也是这类爵位。这类爵位主要授予旗(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民(汉军八旗之外的汉人)异姓功臣。三、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之外的蒙古人)、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首领。
亲王属于宗室范畴,自然使用宗室爵位系统。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也称奉恩镇国公或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也称奉恩辅国公或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和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及奉恩将军。没有爵位者被称为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起,赏穿戴四品武职顶带袍服。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者被称为入八分王公,受封时要划拨给多少不等的牛录,即所谓的旗份,这些人也被成为大、小旗主。不入八分镇国公及以下者被称为不入八分公,受封时只有爵位和俸禄,没有旗份,其旗下地位依附于拥有旗份的大、小旗主。虽然没有旗份,因为这些人姓爱新觉罗而且是宗室黄带子,这些人的身份相对于旗下的其他人依旧是主子。
清朝与明朝不同,皇子并不是天生的亲王,清朝的皇子没有任何封爵者也是事实存在的。清朝成年的皇子依照嫡庶之别和自身的能力、表现会被授予不同的爵位,一般是贝子兜底。清朝著名的大将军王允禵,最初被授予的爵位就是贝子。当然,也有直接授予亲王、郡王或者贝勒的,这个主要还是看皇帝老爹或者兄弟的态度了。清世宗就直接给没有任何爵位、且为清圣祖庶出的二十四弟允袐授予了諴亲王爵位。如果说初次授予爵位还与嫡庶出身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接下来的晋级就要看个人了。清朝皇子中终生只是贝子或者贝勒爵位者太多太多!并不是都能晋级亲王、郡王。因此,亲王一般情况下都是皇子当中的佼佼者,起码是和皇帝老爹或者皇帝兄弟、侄儿关系相当密切的。
除此之外就是小宗晋级亲王和承袭的铁帽子了。由于清朝宗室爵位实行降等承袭,亲王的一个儿子袭爵时只能得到郡王爵位,之后承袭时继续降等,直到降至入八分镇国公为止才世袭罔替,其他爵位类推。因此,小宗能够晋级亲王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但也不是没有,晚清第一巨贪奕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奕劻是清仁宗胞弟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最初只得了一个辅国将军的爵位。后来由于与慈禧太后皇帝密切,一步步成为了庆郡王、庆亲王,最后还获得了了清朝最后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铁帽子想必大家都了解,就不铺开说了。总之就是不降等,亲王的一个儿子承袭时,爵位还是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同理。
言归正传,提问者说清朝亲王的儿子会被封什么爵位,这个要具体来看。首先要看爵位本身。如果是铁帽子亲王,其承袭者还是亲王;如果不是铁帽子亲王,那么其承袭者一般是袭郡王爵。当然,恩出于上,也有皇帝加恩可以多承袭一代亲王爵位的。如清圣祖次兄裕宪亲王福全、清高宗五弟和恭亲王弘昼的儿子,他们承袭的依然是亲王爵位,但是他们的后代承袭时却同样是要继续降等的。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亲王的儿子往往不止一个,而承袭爵位的只能有一个,那么亲王的其他儿子呢?这就涉及到清朝的另一制度——考封。清朝虽然不严格遵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承袭爵位者一般还是以嫡子为主。以怡亲王和宁郡王爵位为例,怡僖亲王弘晓虽然比宁良郡王弘皎年幼,却承袭了怡亲王爵位,这便是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弘晓、弘皎二人皆为嫡子,都是怡贤亲王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很显然,胤祥的庶长子弘昌并没有这样的资格。
那么,诸如弘昌这一类亲王庶出的儿子以及以及没有能够承袭爵位的嫡子怎么办呢?考封!何为考封?即根据父亲的爵位以及自身的嫡庶之别设置一个基础爵位,然后组织考试,根据成绩授予爵位。成绩全优者才能获得基础爵位,有平、劣者,根据情况由基础爵位予以降低,成绩太差者直接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清朝初期和中前期还有补考机会,乾隆朝之后,连补考的机会也没有了。考太差,直接闲散!而且,这种考封同样适用于铁帽子亲王、郡王袭爵者之外的其他儿子们,这些人同样没有特权。
以亲王为例,除了承袭者,其他嫡子的基准爵位是不入八分辅国公,有名分的侧福晋所生庶子的基础爵位是二等镇国将军,没名分的妾所生庶子的基础爵位是三等辅国将军。经过考试,全优者授予基础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二优一劣,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全劣,直接降级为闲散宗室,其他爵位类推。也就是说,即便是亲王的儿子,如果考试成绩不行,也可能成为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当然,只要皇帝愿意,还是可以加恩给予更高爵位的。仍然以怡亲王为例,胤祥的庶长子弘昌,连和他父亲关系最铁的四大爷清世宗都觉着这侄子烂泥扶不上墙,可即便这样,最初四大爷还是给了他一个超出基础爵位很多的贝子。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足、谬误,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最近,小编迷上了一部历史正剧,叫做《雍正王朝》,看了一集就实在放不下了。像这种老剧,演员的演技真是炸裂。但是,小编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四爷胤禛在剧中被称为贝勒爷,但是十三爷胤祥却被成为十三贝子,那么到底清朝的皇子的爵位是怎么划分的呢?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曾有六等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其实在清朝这种爵位制度也是被使用的的,比如曾国藩是的爵位“一等毅勇侯”。但是这种称为并不能代表清朝的皇室,只能作为一种异姓功臣爵位。清朝的封爵制度其实有三种,除去上文提到的,其余两种: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其中宗室爵位便是咱们经常听闻的皇室爵位。
清朝的皇室爵位,又称为宗室觉罗世爵,取名于爱新觉罗家族。爵位等级共分为一十二等,包括: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公(四级)、将军(四级)。当朝皇子最低的封爵大多数为固山贝子,但是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也就是将军等级中最高的存在)。至于咱们经常说的“阿哥”其实并不在爵位之中,只是对皇子的称呼,生下来便具有。
亲王郡王之称其实古来有之,并非清朝首创。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亲王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一般都封赏给皇族,而郡王大多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到了唐朝亲王和郡王成了定制,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雍正在未继位之时曾被康熙封为“雍亲王”,其实这种称呼只是简称,正确的称呼其实是“和硕雍亲王”。同理无论是是亲王还是郡王,在封爵上其实都是有着固定称呼的。而对于每位受爵者单独的封号都是加于和硕或是多罗二字之后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从爵位上讲,亲王的等级更高些。通常,爵位是世降一级,亲王的儿子降为郡王,郡王的儿子降为贝勒……但是清朝有一些不同,清朝并不同明朝一般皇帝的儿子生下来便是亲王,而是封为贝勒,在逐级的上封,这也就是雍正曾被称为贝勒爷的原因。
同时,在清朝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体例,那就是有关于铁帽子王的封赏。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不完全属于亲王爵,但却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整个清朝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开过之初有着赫赫战功的王公(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另外四位则是在清朝中后期有着稳固江山之功的王公(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十二位铁帽子王较其他诸王有着极为优势的三项权力:待遇优厚、专门府邸(铁帽子王府)、隔代不降爵。但是铁帽子王的后代之中却难免有奸佞之臣,即使这样,王位依旧会被旁系所继承以至于香火不断,无愧于“铁帽子”之名。
龙生龙凤生凤,皇帝的儿子是王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时期,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王爷,有可能只是一个贝子。
按照《大清会典》规定,清朝宗室爵位共分为12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皇太极即位以后,宗室之中逐渐有奉旨特别授予公爵者,也有亲王之子加封公爵者,这些受封者,因为无法与传统的执政八贝勒同日而语,所以一般都无法像八贝勒那样享受超规格的待遇,除非他们日后地位上升,逐渐因功加封为贝子级别,才准许享有像八贝勒那样的特殊待遇。人们为了在区别这些不享有特殊待遇的公爵,便习惯性地将其称为"不入八分"。
清朝立国之初(后金),努尔哈赤并没有设置亲王和郡王,宗室爵位最大为贝勒。努尔哈赤时代封了4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他们“共议国政,各置官属”,拥有很大的权力。哪怕后来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依然能够坐在他旁边,一同接受臣属朝拜。
皇子册封以后,如果生有子孙,其子孙的爵位册封也都有相应的规定。如果是亲王郡王嫡福晋所生之子,20岁后,由宗人府照例请旨考试。亲王嫡子,奉有皇帝的特旨,才能册封为世子。如果是未被封为世子,那么就与亲王其余的儿子一样,经过考试合格,册封为不入八分公。如果是郡王的嫡子,同样需要封有皇帝的特旨,才能册封为长子。
康熙皇帝的皇长子胤褆,因早年参加过出征噶尔丹之役,表现优异,在17岁时就被晋封为直郡王。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虽然没有参加战争,但凭借经常帮助康熙皇帝办理政事,31岁时被晋封为雍亲王。
如果既没有为朝廷办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么就算贵为皇子、皇孙,也不一定会被晋封为亲王、郡王,有可能只是一个贝子身份。
如果是辅国公的嫡子,则不需要再照例降一级承袭,仍然是册封为辅国公。而其余诸子,仍需要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被授予二等辅国将军爵位如果是不入八分镇国公的嫡子,照例降一级承袭,册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如果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的嫡子,照例承袭三等镇国将军。其余诸子经过考试合格,授予三等辅将军爵位。
清代宗室封爵共分为十四等,从上到下依次为和硕亲王、世子(亲王爵位继承人)、多罗郡王、长子(郡王爵位继承人)、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源于努尔哈赤在位时期,曾经任命其子侄中的八位贝勒共同参政议政,包括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等。八位贝勒地位极为显赫,所以每次举行朝会宴饮之时,都会给予他们特殊的优待,在每次赏赐群臣时,也都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封赏,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种超规格的待遇称为"八分"。
皇太极即位以后,宗室之中逐渐有奉旨特别授予公爵者,也有亲王之子加封公爵者,这些受封者,因为无法与传统的执政八贝勒同日而语,所以一般都无法像八贝勒那样享受超规格的待遇,除非他们日后地位上升,逐渐因功加封为贝子级别,才准许享有像八贝勒那样的特殊待遇。人们为了在区别这些不享有特殊待遇的公爵,便习惯性地将其称为"不入八分"。
凡是皇子,年满15岁后,便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参照宗室十四等封爵制度予以册封。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根据皇子的嫡子、庶子身份,以及其受宠爱的程度,予以相应的册封,或为亲王,或为郡王,甚至是贝勒、贝子等。
大清王朝皇子第一等级了,后继之君基本上都是出自亲王,所以,皇子被封为和硕亲王后,您就可以想想您有早一日可能当皇帝了。而当不成皇帝的和硕亲王,在去世之后,他的亲王职位可以世袭给自己的儿子。康熙皇帝规定,亲王长子封亲王,剩下的其他儿子都只能封郡王。皇太极的五儿子的儿子就是郡王。好多后来的皇帝都是从亲王开始的,比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等等。
第二等级:多罗郡王。
多罗郡王
我们也叫郡王,大清王朝皇子的第二等级了,所有皇子到了一定的成人礼的时候都会受封皇帝父亲的郡王封号,要想有所作为的皇子,就必须埋头做事,出点闪光点,让自己的父皇看见,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在他心中留有好的印象,才有加封亲王的机会。不是所有的郡王都是皇帝的儿子,也有可能是皇帝兄弟的儿子,郡王封号也是可以世袭的。
第三等级: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
电视剧中就有很多贝勒爷。贝勒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就有很多儿子,没有成为亲王,都被封为贝勒。也有好多是亲王的儿子,贝勒只是一个等级,皇帝的儿子可以封贝勒,其他亲王的儿子也可以封贝勒。
后面的等级依次是:贝勒的儿子被封为贝子;贝子的儿子被封为镇国公;镇国公的儿子被封为辅国公;辅国公的儿子被封为三等镇国将军。
其实阿哥是满语,它的含义是年龄小的弟弟,对年龄比自己大的哥哥的称呼。而在皇家家族里,没有受过封号的皇子被称为阿,等皇帝老爹给皇子们封号后,阿哥两个字就再也不能叫了,只能称呼皇子的封号了。
康熙皇帝虽然都是皇帝的儿子,但是皇帝也有偏好。在喜欢那个儿子的同时,有些儿子就不会受到待见,那从什么方面能表现出来呢?呵呵,不难,只有宗师的皇子以及他的兄弟们才有这个权利,这是第1档的爵位。而郡王是清朝的第2等封号,一般的皇子以及宗室子孙都会被封为罗郡王皇帝给自己喜欢的儿子肯定封号就好,从封号的不同,就可以看出阿哥不同的身份了。皇子的封号有以下不同的等级,我就在此从高到低给大家说说第一等级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大清王朝皇子第一等级了,后继之君基本上都是出自亲王,所以,皇子被封为和硕亲王后,您就可以想想您有早一日可能当皇帝了。而当不成皇帝的和硕亲王,在去世之后,他的亲王职位可以世袭给自己的儿子。康熙皇帝规定,亲王长子封亲王,剩下的其他儿子都只能封郡王。皇太极的五儿子的儿子就是郡王。好多后来的皇帝都是从亲王开始的,比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等等。第二等级多罗郡王。
多罗郡王我们也叫郡王,大清王朝皇子的第二等级了,所有皇子到了一定的成人礼的时候都会受封皇帝父亲的郡王封号,要想有所作为的皇子,就必须埋头做事,出点闪光点,让自己的父皇看见,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在他心中留有好的印象,才有加封亲王的机会。不是所有的郡王都是皇帝的儿子,也有可能是皇帝兄弟的儿子,郡王封号也是可以世袭的。第三等级多罗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