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及功能
我用来写武侠小说的,不是治病的。在金庸的书里找不全。最好以这个格式:环跳:位于:......功能:......如果用到数字,请用迟、寸、分。谢谢。...
我用来写武侠小说的,不是治病的。在金庸的书里找不全。最好以这个格式:环跳:位于:......功能:......如果用到数字,请用迟、寸、分。谢谢。
展开
3个回答
2013-07-09
展开全部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备注:手足少阳之会
穴名: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颔股骨果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疼、头面痛、下颔脱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关
取法:在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惊痫、瘈瘲、青盲
备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联机之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瘲
备注: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鼻流浊涕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际,当悬厘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热病汗不出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禁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吐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证、痫证、惊恐、瘿气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苈、瘿气、颈项强痛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发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功能: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主治: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润动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穴名:头临泣
取法: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备注: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穴名:目窗
取法: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处取穴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惊悸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相平,当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索骨肩峰及索骨与肩胛冈两者联机的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痈、瘰历、难产、诸虚百损、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孕妇禁针)
备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在线,于第四肋间隙,举臂取穴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穴名: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侧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备注:募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期门下1肋间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备注: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穴名:京门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功能:益肾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肋痛、溢饮、脊强反折、水道不利
备注:募穴
穴名:带脉
取法: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腹无力、腰胁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脐下3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联机的中点处,侧卧取之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联机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备注:足少阳、太阳之会
穴名:风市
取法:1.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
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穴名: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穴名: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备注:合穴
穴名: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癫疾、瘈瘲、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备注: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备注:络穴
穴名:阳辅
取法: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备注:经穴
穴名: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备注:八会穴之一,髓会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备注:原穴
穴名: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偏瘫、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历、胁肋痛、痹痛、足跗肿痛
备注:输穴
穴名:地五会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内缘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腋肿、胁痛、乳痈、跗肿、内伤吐血
穴名: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头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肿
备注:荥穴
穴名: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爪甲角约0.1寸之爪甲根部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鸣、胸胁痛、多梦、热病
备注:井穴
取法: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备注:手足少阳之会
穴名: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颔股骨果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疼、头面痛、下颔脱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关
取法:在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惊痫、瘈瘲、青盲
备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联机之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瘲
备注: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鼻流浊涕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际,当悬厘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热病汗不出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禁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吐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证、痫证、惊恐、瘿气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苈、瘿气、颈项强痛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发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功能: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主治: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润动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穴名:头临泣
取法: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备注: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穴名:目窗
取法: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处取穴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惊悸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相平,当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索骨肩峰及索骨与肩胛冈两者联机的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痈、瘰历、难产、诸虚百损、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孕妇禁针)
备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在线,于第四肋间隙,举臂取穴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穴名: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侧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备注:募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期门下1肋间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备注: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穴名:京门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功能:益肾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肋痛、溢饮、脊强反折、水道不利
备注:募穴
穴名:带脉
取法: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腹无力、腰胁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脐下3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联机的中点处,侧卧取之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联机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备注:足少阳、太阳之会
穴名:风市
取法:1.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
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穴名: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穴名: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备注:合穴
穴名: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癫疾、瘈瘲、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备注: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备注:络穴
穴名:阳辅
取法: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备注:经穴
穴名: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备注:八会穴之一,髓会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备注:原穴
穴名: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偏瘫、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历、胁肋痛、痹痛、足跗肿痛
备注:输穴
穴名:地五会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内缘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腋肿、胁痛、乳痈、跗肿、内伤吐血
穴名: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头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肿
备注:荥穴
穴名: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爪甲角约0.1寸之爪甲根部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鸣、胸胁痛、多梦、热病
备注:井穴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09
展开全部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穴位图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穴位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