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信条》,为何在豆瓣评分不足8分?
《信条》从上映最初的8.4分,到如今的7.8分,《信条》成为了诺兰导演的所有作品中,评分倒数第二的作品。思考了很久,出于对诺兰导演的喜爱,纵然离首映已经过了许多时间,还是打算说一说它。
7.8分不至于说是烂片级,然而对于观众的期待来说,这远远不够。 片子里明明有大量时空变化、视觉语言等经典诺(xuan)兰(ji)元素,观众却依然不买账,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我认为悬念的缺失和情感的寡淡是最重要的原因。
关于这部影片
事实上,电影中悬念的缺失和情感的寡淡是基于同一个理由,在于《信条》中祖父悖论真相过早的揭露。电影虽然没有解释它的原理,只用了“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就好”这样的话来搪塞,但当男主无名意识到“因果倒置”、“一切皆已注定”时,整部电影已经失去了悬念和戏剧的张力。
无论逆时间的概念有多么复杂,电影的画面运用了如何精美的技术,当观众在经历了各种琢磨后开始渐渐理解影片所谓的「逆时间」,主角已经先一步理解了所有概念——What happened, happened。发生了的,已然发生。反过来当然是,没发生的永远不会发生。
《信条》依然有比较特别的一点:尽管发生了的注定发生,没发生了的不会发生,但这一切需要在未来与过去的共同作用下呈现,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必须与现在的人,通过可以逆行时间的旋转门互相配合,才能造就最终的结局。当这一切揭露后,电影便变得索然无味。
影片最大的危机“反派毁灭世界”变成了一场儿戏。因为过去如果真的毁灭,主角便不会回来。影片在这种左右互搏式的设定下,早早失去悬念。只留下一堆既定动作,主角们照着剧本按部就班完成即可。略显乏味。
当所有人的命运都注定时,人物的命运就变得轻飘而廉价
主角无名在奥斯陆的机场自由港里遇到从前的自己并与之打斗时,他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从那时起他就已经知道,他接下来的所有动作,不过是剧本里的一部分。他们去取出世界末日的算法,只是去充当一次演员,去完成好时间拼图。
末日根本不会发生。然而更廉价的是,男主无名在这里完全失去了他的精神内核。我们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为何他甘当工具人 ,对完成未来已注定的时间闭环游戏毫不抗拒。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就是男主的高尚觉悟,哪怕一切都已注定,但在他自己看来,为时间闭环去拼上最后一块图,也是在拯救世界。
那么问题就又回到了我说过的情感寡淡。从头至尾,我们对男主无名的前史,一无所知。这个人从哪来,至哪去,在乎什么,爱着什么,恨着什么,又怕着什么?影片都没有呈现。所有关于内心的情感动机,也全都一片空白。既然这样,观众又怎能去好好理解,他在时间闭环中所做的选择呢?
结语
之所以影片在情感与叙事上会崩成这样,究其根本,还在于这一次诺兰导演炫技太过严重。由于「时间逆行」的概念设置的相当复杂,影片无法留出更多余地去诠释人物行为的内心动机,也无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铺开悬念的方式。
同时,观众也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留在了研究影片的逻辑原理上,自然也没有余力去感受人物和故事。诺兰却沉迷于他创造出来的时间概念,无论是情绪还是叙事都铺陈的太过空白,也难怪《信条》此次的评价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