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是什么?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形成原因
一些理论学家认为,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习得性恐惧(learned fears)、令人不安的思维方式(upsetting thought processes)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
但在这些原因和这种障碍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是否存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性研究的检验(Barlow,2001)。
许多学者认为,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他们发现,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在一项研究中,具有这种障碍的病人比控制组的被试更多地回忆起在童年时使自己感到受挫的家庭气氛,以及不会认为父母爱自己或为自己感到骄傲(Barlow,1995)。
但对这个研究结果的解释需小心,因为这是一个回溯性的研究,是依靠被试的回忆报告所得到的结果。也许病人正是由于对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非常敏感,所以其回忆报告的情况可能距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距离。但这个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今后更多地了解这种障碍的原因还是有意义的。
扩展资料:
摆脱“回避型人格”
在宋广文看来,有关“回避型人格”的话题被刷上热搜,说明不少人关注到或者想摆脱此类不甚理想的人际交往生活状态。对父母而言,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情感,形成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
“如果觉得自己的‘回避倾向’很严重,就要及早寻求心理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自卑等问题,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彭凯平提出,第一,面对自卑感,可以通过对自身天赋和独特魅力的发掘,去战胜它。
“第二,克服懦弱胆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动打招呼、第一个发言等等。”彭凯平认为,勇气是可以被塑造、培养出来的。
爱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积极心理,对消弭内心的孤独感有重要作用。他说,培养美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交网络,并能从中获得支持和愉悦感,也是战胜“回避”行为的重要方法。
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有价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彭凯平认为,社会需要具有各种天赋的人才,我们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具有足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回避”这种行为,自然会消散大半。
参考资料:
1、回避特征:
因为他们内心极度敏感,一点小小的隔离变会让他们非常的痛苦。但是他们处理这种痛苦的方式却是赌气和回避。盲目的认为只要自己一言不发,沉默不语就会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使对方关注自己。有时候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大多数时候,回避型依恋人格者只能独自承受回避带来的更大的痛苦。
2、依恋特征:
他们渴望能和自己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但这往往是不现实的。如果他们和自己亲近的人稍稍分离。很容易面临情绪崩溃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他们不能正确的解决自己内心中的这种情感和人格问题,久而久之,产生的后果也可能会比较严重。
扩展资料
形成原因
一些理论学家认为,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习得性恐惧(learned fears)、令人不安的思维方式(upsetting thought processes)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但在这些原因和这种障碍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是否存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性研究的检验(Barlow,2001)。
许多学者认为,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他们发现,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回避型人格的人在感情中有什么特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