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贝勒和王爷哪个大?他们的关系是父子吗?
所谓王爷并不是一级爵位,而是对亲王、郡王的一种俗称、或者说尊称也可以;贝勒则是清朝的一级爵位。清朝的贝勒肯定没有王爷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宗室爵位系统还是外藩爵位系统,贝勒都排在亲王、郡王之后。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其中宗室爵位系统和外藩爵位系统中都有亲王、郡王、贝勒。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便是爱新觉罗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也无权染指。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类,对应不同待遇。入八分者享有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礼仪性待遇,并且在封爵时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则不享受以上待遇,仅享受俸银、禄米及与爵位相关的政治待遇。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属于入八分序列。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属于不入八分序列。同时,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每级又分为三等,主要是俸银、禄米的差异,品级相同、政治待遇相差也并不太多。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黄带子称为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获准穿戴四品武职顶戴袍服。
外藩爵位是清朝出于统战需要而设置的一个爵位系统,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不在其列)、回部、西藏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外藩爵位大体和宗室爵位类似,同时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汗、塔布囊等爵位并取消了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在宗室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亲王、郡王的第三等级;在外藩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汗、亲王、郡王的第四等级。但是,无论在哪个爵位系统中,清朝的贝勒级别都是低于王爷(亲王、郡王)的。
那么,清朝亲王和郡王是父子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明朝实行的是血缘封爵,亲王除了一个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之后代代循此例递降。因此,明朝除了明太祖初封、追封的几位本家大爷、兄弟、堂兄弟、侄子、堂侄和侄孙靖江王朱守谦(靖江藩因为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实际上享受了超过所有郡王、略低于亲王的待遇)之外,郡王都是亲王的儿子!当然,通过承袭获得爵位的郡王除外,他的父亲是郡王而不是亲王。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些因军功被追赠郡王爵的异姓功臣,但是他们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只是荣誉性质的,不在讨论之列。
清朝则完全不同,清朝宗室封爵是以血缘为基础,参考功勋封爵,并且实行了降等袭爵和考封制度。因此,清朝的贝勒有可能是王爷的儿子,也可能不是!以郡王为例,郡王去世之后,他的一个儿子可以降等承袭贝勒爵位,那么这位贝勒自然是郡王的儿子。但是,郡王的儿子却不一定都是贝勒。因为清朝对于没能承袭爵位的宗室黄带子实行了考封制度,以父亲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确立基准爵位,然后组织考试,以考试成绩在基准爵位基础上降等,全优授予基准爵位,有优有平有劣降等,太差的直接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因此,清朝亲王、郡王的儿子中也可能出现低爵位者、甚至闲散宗室!
除此之外,清朝还有一类特殊人群,那就是铁帽子亲王、郡王,他们的后代中有一支始终可以承袭亲王或郡王爵位,无须降等。但是,没有承袭爵位的儿子同样要参加考封,没有特权。因此,铁帽子郡王的袭爵儿子依然还是郡王,就不是贝勒了。而且,清朝的爵位并不是只初封亲王、郡王,也可以以贝勒、贝子,甚至更低爵位为初封爵位。这个时候,贝勒很可能与郡王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或许他只是远支宗室而已。以晚清巨贪奕劻为例,他虽然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但是因为不是承袭爵位的儿子,他的父亲绵性只考封了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到奕劻这里就只剩一个辅国将军爵位了。不过,时来运转,因为大爷绵愍绝嗣,先前过继的嗣子奕彩又因为国丧期间纳妾被革爵,奕劻最终被过继给他大爷绵愍为嗣子,后来又晋爵贝子、贝勒。因为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奕劻最后居然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亲王!虽然奕劻曾经获得过贝勒爵位,但是他的父亲绵性却不是郡王。
清朝的外藩爵位因为属于统战性质,与宗室爵位又有着很大不同,清朝的外藩爵位绝大部分是世袭罔替的,差不多和宗室铁帽子差不多。但是,同样只有一个儿子可以承袭,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受封爵位,那他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外藩郡王的儿子中有一位还是郡王,但是其他儿子可能什么也不是。以著名的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为例,他的儿子伯彦讷谟祜承袭了亲王爵位,但是如果僧王还有其他儿子,那么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封爵,他就什么也不是!并不能像宗室黄带子那样参与考封。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因为这里面比较复杂,几句话并不能完全说清楚,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