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代的“关中”指哪一带?
秦汉时代的“关中”指今陕西关中盆地,渭河平原一带,包含秦岭以北的秦地,今天的陕北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八百余里长,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关中与秦汉的兴起密不可分自远古时期起,渭河就自西向东穿过“黄壤千里,沃野弥望”的关中盆地,渭河流域低而平坦,河槽南北两侧地形呈不对称性的阶地和台塬。
经过长期的泛滥、冲积,渭河一、二级阶地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古代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周、秦等部落的兴起也正与此地土壤肥沃有密切关系。
关中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也充沛丰富。关中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河流水源,还有星罗棋布的天然、人工湖泊池沼。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一方面与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关中地区地缘政治的优势、秦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
另一面,农田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也为关中地区农业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秦王政元年(前246)修建了郑国渠,西汉定都长安后,大量迁徙关东豪民于长安,加之实施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使该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武帝统治时期,除兴修漕渠便利粮食输送外,在关中穿凿了龙首、六辅、白渠、成国渠等水利工程。
农业开发造就富庶的关中地区秦汉时期,铁农具进一步普及,铁犁与牛耕得到推广,土地得到深翻,从而提高了单产和劳动生产率。
秦汉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关中地区作为京畿所在,农业开发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大发展,并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汉初历经数十年休养生息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财富充裕,是时若无水旱之灾,百姓生活“人给家足”,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作为京师所在,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