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美文摘抄,550--600字
有10篇有范围(1.和谐2.亲情3.友情4.责任5.梦想与现实6.走出叛逆7.多彩生活.理解9.美德10.学会担当),剩下的随便...
有10篇有范围(1.和谐2.亲情3.友情4.责任5.梦想与现实6.走出叛逆7.多彩生活.理解9.美德10.学会担当),剩下的随便
展开
展开全部
1.一辈子两件事《读者》2010年第6期卷首语 作者:武宝生
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林清玄问:“怎么修炼。” 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林清玄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索;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林清玄陡然开悟。梁漱溟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就像电脑中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一样,及时删除,操作才能顺利进行。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2.不完美的完美
《读者》2010年第7期卷首语 作者:刘墉
我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五十岁时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货。”
不知道是不是话传到了他耳里。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辆三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奔驰,我左右看看说:“三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呀!”他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我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
“是啊!”他拍着方向盘:“其实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有过许多往事、许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走过了这些,所以两个人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不完美,这正是一种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我们老了、锈了、千疮百孔了。隔一阵子就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暇,没有缺点呢?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啊!
3.你只有一个胃
《读者》2010年第8期卷首语 作者:马晓伟
每年股神巴菲特都举办“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活动。这一吸引眼球的盛事,理所当然的会被众媒体争相报道。餐会结束一个月后,将评出一篇最佳报道。届时,巴菲特将亲自为获胜者颁奖。
这天,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菜肴一一呈上来了,果真是一场每位绝伦的盛宴...三个小时后,餐会结束。接下来关于午餐的新闻满天飞,但都写得千篇一律,无非是渲染餐厅是多么美轮美奂,菜品是怎样烹龙炮凤,用餐的人是如何奢侈高贵...... 可想而知,这些都落选了。脱颖而出的是篇不足两百字的小稿子。作者名叫艾格伊,供职于曼哈顿一家地方小报。他只字未提巴菲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名流浪汉。 “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实在挤不进去。正准备打退堂鼓,忽然看到一名流浪汉,他衣衫褴褛,却怡然自得。此时他正在餐厅外的垃圾桶里翻拣食物。突然他一阵欣喜,显然他发现”战利品“了!大快朵颐之后,他抚着鼓囊囊的肚子,打着饱嗝,自言自语地嘟囔着“过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酱,也照样能把肚子填饱。” 巴菲特说,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他。接下来,他把奖杯颁给了艾格伊。
回家途中,艾格伊发现奖杯底下有这样一些字:对一个人来说,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永远都填不满的,是无边的贪欲。其实,人生在世,所需无多。
因为,你只有一个胃。
4.消失的纪念
《读者》2010年第9期卷首语 文/徐百柯
1958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开头:不知为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的阳光。这篇报道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记者写道:“现在,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源自一些复杂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就这么离开,是对死在那里的人们极为痛心的不敬。 ”
如今,我们看到一篇新的报道——《正在消失的奥斯维辛》。作者写道:“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被害者留下的头发还保持着鲜明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红或金……而当我于2009年重返这里时,却发现这些毛发已然变成一团团灰色的毛球。 ”
这里揭示的是一个尴尬的局面:来奥斯维辛参观的游人不断增多,2009年比2001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集中营营区的保存状况却不断恶化,墙壁开裂、地基下沉。那里的负责人表示,日渐残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正在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
最深重的罪行记录和那些最伟大的文明遗存一样,反讽着盲目的旅游狂潮:不断增加的观瞻背后,是真正严肃的纪念性的游移甚至失落。这,也是一种令人痛心的不敬。5.分享信任的时刻2010年《读者》第10期“卷首语”(美)沃伦•克里斯托弗 陈荣生 编译 有天晚上,我以近100公里的时速驾车行驶在一条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这时,一辆车以同样速度迎面而来。在我们相擦而过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位司机的眼睛,但那仅仅是一秒钟的事情。
当时我想,他是否跟我一样也在想着,那个时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对方。我依赖他不打瞌睡,不被电话分心,不驶进我的车道令我的生命突然终结。尽管我们互相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话,但他肯定也是这样依赖我的。
我相信世界也是这样运行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要互相依赖。有时候,这种依赖只是要求我们不要穿越双黄线,就是这么简单。而有时候,这种依赖需要我们合作——与朋友合作,甚至是与陌生人合作。
早在1980年,我参加了在伊朗举行的释放美国人质的谈判。伊朗方面拒绝与我见面,坚持要通过阿尔及利亚政府在我们之间传递信息。尽管我此前从未与阿尔及利亚外长有过接触,但我得依赖他来准确地接收和传递信息。在他的帮助下,50多名美国人质都安全回家了。
科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因此,国家之间的合作需要日益加强。2003年,多个国家的医生迅速行动起来,对SARS病毒进行确定。这一行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命运已经无法仅靠我们自己来控制了。 我是非常注重个人责任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终于相信,在某些时刻,一个人必须依赖其他人的诚信和判断。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这样想:迎面而来的灯光也许不是一种威胁,而是表明这是一个分享信任的时刻。
6.如果犯错,记得幽默
2010年《读者》第11期“卷首语”朱晖
谁都无法想象,如果一届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在开幕式上出现重大纰漏,组委会将要承受怎样的压力。这样的倒霉事,偏偏让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赶上了。
2010年2月13日,温哥华冬奥会隆重开幕,为了让本届冬奥会给全世界一个惊喜,组委会试图打造出一个让世人惊艳的点火仪式。原计划是:火炬由残奥会冠军汉森坐着轮椅传入体育馆,再由4名加拿大著名运动员依次传递,然后4人站在广场四周,等待4根欢迎柱缓缓升起,再用火炬点燃欢迎柱,火光上升的同时4根欢迎柱中间的巨大冰柱将被点燃,奥运圣火将就此熊熊燃烧……虽然准备工作万无一失,但在欢迎柱上升的环节,预设的4根欢迎柱只升起3根,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余下的那根,遗憾的是,它终究“千呼万唤没出来”。 如此重大的失误令组委会颜面扫地,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一位老者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都祈祷闭幕式上千万别再发生什么差错,再也丢不起人了。” 3月1日,温哥华冬奥会闭幕式如期举行。大幕拉开后,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火炬台竟然以“残缺”的状态搭建着,开幕式上“失误”的一幕被复制到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随后发生:一个电工模样的小丑蹦跳着来到没有竖起的欢迎柱前,左拍拍、右看看,表情诙谐地检查着,最后将电源插好,并试着将那根硕大的柱子从地下拉起来。在小丑的拉动下,欢迎柱渐渐上升,缓缓地和其他几根搭建在一起。这时,小丑欢快地请出主火炬手勒梅•多恩,由她点燃了奥运火炬,奥运圣火熊熊燃烧。 看到这儿,全场沸腾了。加拿大人用一种自嘲的方式轻松化解了此前的尴尬,不仅无损于他们的形象,反而成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两次点火”的经典画面。 生命中没有多少不可饶恕的错,就算错了,也还可以幽它一默。7.不肯绝望,也不敢奢望《读者》2010年第12期卷首语 作者 董桥 米尔本太太是英国乡下的一位家庭主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的儿子艾伦入伍到前线参战,她和丈夫杰克留在家里,过着烽火中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一面天天照常作息,一面苦苦等候儿子从前线寄回来的家书。米尔本太太从儿子入伍的那天开始写日记,天天写,写到战争结束儿子回家的那天。她的日记后来被编成一本374页的书,书名叫“米尔本太太日记: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一位英国妇女的日思录”。有一次,艾伦好久没有音讯,前方传来的消息说,他所在的那支部队被德军歼灭了,大概凶多吉少。米尔本太大跟丈夫杰克不肯绝望,也不敢奢望。直到有一天——
现在想想,你遇到的那点痛,算什么!
8.善良是一种传染病《读者》2010年第15期卷首语 作者:六六 新加坡人的友善,让我迷恋。爱上这个城市,是因为她的质朴------虽然是大城市,很多人却清纯得好像来自三野。 我刚到新加坡是人生地不熟,经常问路,每次被问的人都恨得亲自带我去,也真有送我到目的地的。孤身在外,一有困难,不用张口就会有人主动上前来帮忙。下雨的时候我没带伞,几次被人邀请共打一把,伞不大,分享的却是温暖。 有一天下午去逛街,我不小心坐过了站。大概方位我是知道的,只是不晓得到底在哪一站下比较近,就跑上前去问司机,司机正在等红灯,很热心地给我指路,说你如果下站下,路会走得比较远。并且特地打开车门让我快下,还反复指给我看,直到我下了车,还看见他隔着玻璃为我指方向,我深受感动! 我跟我的中医医生刚认识的时候,曾经为钱的事情发生过不愉快,我发现他每次都收我22块诊费,却只收别人8块,10块。问他的时候,他很诚恳地告诉我:“我看病时量力收钱。有些附近的居民我认得,知道他们情况不好,我就少收些。这样,他们有了病才会来看,否则他们只有苦挨。医者父母心,我父亲一直是这样教我的。不要计较钱多少,关键是要人人都看得起病。其实我很多时候连草药的本都收不回来。我收你的价钱是合理的,因为我大约估算的出你的收入。我受得多的,是那些有钱人,如果有效果,我就叫他们捐善款。”我听了便觉得很惭愧。 善良与感冒一样,是一种传染病,一接触就会散布开来。我带着感恩的心,开始留心这个世界。 以前我总是行色匆匆,根本不会多看一眼周围的人。现在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学会了关怀。比方说主动快走一步拉开商场的门方便深厚的人进来,比方说过天桥的时候帮助带小孩的母亲抬婴儿车,比方说把行李多的外地人送到车站。这一切,是我在报答别人曾经给我的帮忙,希望这样的感动像长青树一样经久不衰。9.印第安人的墙《读者》2010年第16期卷首语 作者:刘墉 沙漠的气候非常特殊。白天,火红的太阳经过沙石的反射和热量的累积,能把人活活烤死;夜晚,荒寒在一无遮掩的旷野中泛滥,又能把人冻僵。 尽管沙漠的气候如此可怕,可印第安人却能颇觉安适地生活在那里,这是什么原因? 在沙漠里,印第安人的墙式经过特别设计的,它的厚度恰到好处——白天,炽热的艳阳晒不透那向阳的墙壁,因为正将热透时,夜晚就已经降临了。寒冷难耐的夜里,那被晒热了的土墙,正慢慢地散发出它白天储存的热量,使室内变得温暖。 如果那墙薄一些,白天室内就会变成烤箱,夜晚它也不能散发出足够的热量;如果那墙再厚一些,白天固然不至于炎热,夜晚却会因为透不过热量,而变得寒冷。 这一切的奥妙就在于那不厚不薄的墙。 无论是否住在沙漠,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要有这么一堵墙——把得意时别人的赞美,留在失意时用;把敌人射来的箭接住,作为我们兵器短缺时的武器;把别人攻讦的言语,化为有用的建议;把多余而只能造成罪恶的钱财,留给日后可能的贫困。如同印第安人将那焚人的日光,留给寒冷的夜晚一般。
10.真正智慧的人《读者》2010年第17期卷首语 伊然/编译 门萨是一个聪明人云集的组织,成员的智商都在140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顶级智商俱乐部。几年前,美国旧金山市举办了一次门萨大会。会议期间,几名门萨会员来到当地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餐。在吃饭过程中,他们发现,餐桌上一个标志位“盐”的瓶子里装的确实胡椒粉,而标志为“胡椒粉”的瓶子里装的确实盐。怎样在没有任何抛洒的情况下,只借助餐馆现有的工具,将两瓶调料调过来,成为大家必须面临的一个小小挑战。他们自然不会畏惧这个挑战,而是满怀欣喜和热情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他们是门萨的会员!
几个人热烈地讨论着,一个个主意和方法被提出来。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个最充满才气的方案,这个方案仅仅只需要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两个空碟子就可解决问题。他们将服务生叫了过来,打算在她面前炫耀一下他们绝妙的解决办:“小姐,餐桌上的盐和胡椒粉装反了,不过,我们已经为你想出了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你为我们拿来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 “噢,对不起。”服务生没等门萨会员将话说完,拿起盐瓶和胡椒粉瓶,将上面分别写着“盐”和“胡椒粉”的瓶盖拧下调换后,盖在了各自的瓶子上。 如同拥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定一个将军英明与否的尺度一样,智商的高低也不是衡量智慧与否的标准。真正智慧的人,关键之处不在于他总能解决问题,而在于它总能正确地做事情。11.忘忧石《读者》2010年第18期卷首语 作者:姜桂英 编译 我注意到,凯伦把一颗石头放在茶几上好几个月了。石头上画着一张笑脸,谁看到它,都会忍不住发笑。我仔细地看着这块石头,发现石头下方写着几个字:“不要烦恼。” 我好奇地问凯伦:“你是从哪里弄到这石头的?”凯伦说:“在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一个朋友送给我的。朋友告诉我,每当看到这块石头,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过于烦恼。朋友把它叫做忘忧石。这块石头还附有一篇文章呢。” 凯伦把文章拿给我看,文里写道: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40%不会发生,因为忧虑是大脑疲劳过度的产物。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30%是因为懊悔从前的决定,而这些决定是无法再改写的。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12%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大多是不客观、不正确的。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10%是因为我们过于担心,而这种担心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除了这些庸人自扰,我们所忧虑的问题,只有8%是正常的,因为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凯伦接着说:“我原先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感到忧虑。现在,我以石头为警钟,每当发现自己在忧虑,就会问问自己的忧虑属于哪种忧虑。大多时候,我都发现自己是在庸人自扰。” 人生并不全是烦恼和忧虑,但愿每个人心中都有颗忘忧石。12.四壁雪《读者》2010年第19期卷首语 作者:羽清雪 古时苏东坡曾有一间雪堂,绘雪于四壁之间,这是文人的一分雅致。我也有小屋一间,四壁如雪,不曾装饰瓷砖或实木,虽则异曲同工,但到了咱这里,其实只是懒人的闲致。于是,一人一屋,持本来面目,素面相对。 时间愈久,愈爱这一室虚白,像画面上的大片留白,情味隽永。世界至繁,天地至简,这小小一室,容得下一个人的万千思绪。坐在这简单的四壁之间,无琐事之繁,独品一刻之闲。 我们需要的生活,其实比想像的更加简单,所谓:“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身无长物,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状态。也许我们本来就无须为太多的贪念埋单,美丽的风景,看过就好。 庞杂的愿望中往往夹杂着太多的奢想,付账时常常随着别人的风向,有时忘了自己的初衷。 加法生活里充满太多多余的对比和向往,不如试试减法生活,如这四壁白雪,保留天生的一点天真和质朴。放轻松,抛开重负,世界还是一样美好。 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追逐,没有什么不能停下的疾驰。我们需要一个小小的角落,简单而宁静,可以放松自己;我们需要一段留给自己的时间,想好一些事情,过去的或者未来的。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坐在这里,发一会儿呆,便觉得无限美好。
四壁雪,澄静一刻时光。13.终点《读者》2010年第20期卷首语 作者:罗伯特•J•哈斯汀 我们的下意识中常常藏有这样一个田园般的梦幻,我们乘坐火车作横跨大陆的长途旅行,陶醉于窗外高速公路上如水的车流,孩子们在路口招手致意,奶牛在远远的山脚下吃草,发电厂冒出的浓烟,成排成行的玉米和小麦,平畴深谷,山峦起伏,城市的轮廓,乡村的庄园,都让我们如此沉迷,如此心醉。 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想的还是终点。某天某时,火车进站,鼓乐齐鸣,彩旗飘扬。一旦到达终点,心中千种梦想都会成真,人生的缺残都会重圆——就像拼版玩具的最后完成。我们在车厢过道中踱步、徘徊、焦灼不安,诅咒时光的流逝如此之慢,只是在等待、等待终点的到达。 “到了终点,那就妥了。”我们嚷道,“我到18岁的时候,我买到一辆新的奔驰450车的时候,我供最后一个孩子念完大学的时候,我还清欠债的时候,我升官晋级的时候,甚至我到了退休年龄会安度晚年的时候。” 然而迟早我们必须认识到,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达到的终点和归宿。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旅程,在于过程。终点只是梦幻,它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逝水年华细斟酌”,多好的箴言!把它和《圣经•诗篇》118章24节放在一起看一看:“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是抱恨前朝,恐惧来日,而不是今朝的重负使我们忧虑不安。悔恨和恐惧是劫夺我们美好今朝的孪生窃贼。 所以,不要在过道里徘徊踌躇,不要时时计算里程度日如年。去爬山吧!去吃冰激凌,去赤足奔走,畅游江河,去欣赏晚霞夕阳。多一些大笑,少一些哭泣。生命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时终点就会倏然而至。14只要有梦想《读者》2010年第21期卷首语 作者:张世普 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心头顿时充满温馨。 一位日本老妪,在99岁生日的时候,出版了她的处女诗集。在诗歌衰落的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销量突破了23万册。在日本国内,这是个奇迹。因为即便是专业诗人,经过出版商包装策划出版的诗集大多也只能卖出几千册。而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太太的诗集,首印1万册竟然一售而空,连续加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 她从92岁那年才开始写诗,原因很简单,是儿子怕她感到孤独,希望她写点文字聊以慰藉寂寞。而她恰好喜欢诗歌,于是就拿起了笔。诗写得多了,就向报社投稿,她的诗并不华美,近于白话,简短易读,都在14行以内,只是充满了彩色的梦想,字里行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朝气流动其中。编辑们深深被这位特殊的作者感动,《产经新闻》特意为她开辟了专栏。她的读者从14岁到100岁都有,出版社收到了近千封读者来信,很多读者读了她的诗后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就算是九十岁/也要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写的诗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或许是因为那颗写诗的心永远保持着不褪色的纯真和浪漫。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实享受。而这样的心境,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感觉不到。 梦想成全了人生。一个人有梦想,活着才觉得有意义、有趣味。一个忠实于梦想的追求者,不知道什么是老之将至。梦想是与岁月的较量,只要有梦想,就征服了岁月。否则,历尽沧桑的百岁老妪,仍能写出青春少女情怀的诗歌。她虽不能拒绝岁月的流逝和命运的沧桑,但却拥有了超越岁月的青春。
15.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 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林清玄问:“怎么修炼。” 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林清玄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索;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林清玄陡然开悟。梁漱溟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就像电脑中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一样,及时删除,操作才能顺利进行。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2.不完美的完美
《读者》2010年第7期卷首语 作者:刘墉
我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五十岁时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货。”
不知道是不是话传到了他耳里。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辆三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奔驰,我左右看看说:“三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呀!”他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我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
“是啊!”他拍着方向盘:“其实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有过许多往事、许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走过了这些,所以两个人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不完美,这正是一种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我们老了、锈了、千疮百孔了。隔一阵子就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暇,没有缺点呢?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啊!
3.你只有一个胃
《读者》2010年第8期卷首语 作者:马晓伟
每年股神巴菲特都举办“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活动。这一吸引眼球的盛事,理所当然的会被众媒体争相报道。餐会结束一个月后,将评出一篇最佳报道。届时,巴菲特将亲自为获胜者颁奖。
这天,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菜肴一一呈上来了,果真是一场每位绝伦的盛宴...三个小时后,餐会结束。接下来关于午餐的新闻满天飞,但都写得千篇一律,无非是渲染餐厅是多么美轮美奂,菜品是怎样烹龙炮凤,用餐的人是如何奢侈高贵...... 可想而知,这些都落选了。脱颖而出的是篇不足两百字的小稿子。作者名叫艾格伊,供职于曼哈顿一家地方小报。他只字未提巴菲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名流浪汉。 “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实在挤不进去。正准备打退堂鼓,忽然看到一名流浪汉,他衣衫褴褛,却怡然自得。此时他正在餐厅外的垃圾桶里翻拣食物。突然他一阵欣喜,显然他发现”战利品“了!大快朵颐之后,他抚着鼓囊囊的肚子,打着饱嗝,自言自语地嘟囔着“过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酱,也照样能把肚子填饱。” 巴菲特说,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他。接下来,他把奖杯颁给了艾格伊。
回家途中,艾格伊发现奖杯底下有这样一些字:对一个人来说,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永远都填不满的,是无边的贪欲。其实,人生在世,所需无多。
因为,你只有一个胃。
4.消失的纪念
《读者》2010年第9期卷首语 文/徐百柯
1958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开头:不知为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的阳光。这篇报道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记者写道:“现在,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源自一些复杂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就这么离开,是对死在那里的人们极为痛心的不敬。 ”
如今,我们看到一篇新的报道——《正在消失的奥斯维辛》。作者写道:“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被害者留下的头发还保持着鲜明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红或金……而当我于2009年重返这里时,却发现这些毛发已然变成一团团灰色的毛球。 ”
这里揭示的是一个尴尬的局面:来奥斯维辛参观的游人不断增多,2009年比2001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集中营营区的保存状况却不断恶化,墙壁开裂、地基下沉。那里的负责人表示,日渐残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正在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
最深重的罪行记录和那些最伟大的文明遗存一样,反讽着盲目的旅游狂潮:不断增加的观瞻背后,是真正严肃的纪念性的游移甚至失落。这,也是一种令人痛心的不敬。5.分享信任的时刻2010年《读者》第10期“卷首语”(美)沃伦•克里斯托弗 陈荣生 编译 有天晚上,我以近100公里的时速驾车行驶在一条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这时,一辆车以同样速度迎面而来。在我们相擦而过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位司机的眼睛,但那仅仅是一秒钟的事情。
当时我想,他是否跟我一样也在想着,那个时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对方。我依赖他不打瞌睡,不被电话分心,不驶进我的车道令我的生命突然终结。尽管我们互相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话,但他肯定也是这样依赖我的。
我相信世界也是这样运行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要互相依赖。有时候,这种依赖只是要求我们不要穿越双黄线,就是这么简单。而有时候,这种依赖需要我们合作——与朋友合作,甚至是与陌生人合作。
早在1980年,我参加了在伊朗举行的释放美国人质的谈判。伊朗方面拒绝与我见面,坚持要通过阿尔及利亚政府在我们之间传递信息。尽管我此前从未与阿尔及利亚外长有过接触,但我得依赖他来准确地接收和传递信息。在他的帮助下,50多名美国人质都安全回家了。
科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因此,国家之间的合作需要日益加强。2003年,多个国家的医生迅速行动起来,对SARS病毒进行确定。这一行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命运已经无法仅靠我们自己来控制了。 我是非常注重个人责任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终于相信,在某些时刻,一个人必须依赖其他人的诚信和判断。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这样想:迎面而来的灯光也许不是一种威胁,而是表明这是一个分享信任的时刻。
6.如果犯错,记得幽默
2010年《读者》第11期“卷首语”朱晖
谁都无法想象,如果一届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在开幕式上出现重大纰漏,组委会将要承受怎样的压力。这样的倒霉事,偏偏让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赶上了。
2010年2月13日,温哥华冬奥会隆重开幕,为了让本届冬奥会给全世界一个惊喜,组委会试图打造出一个让世人惊艳的点火仪式。原计划是:火炬由残奥会冠军汉森坐着轮椅传入体育馆,再由4名加拿大著名运动员依次传递,然后4人站在广场四周,等待4根欢迎柱缓缓升起,再用火炬点燃欢迎柱,火光上升的同时4根欢迎柱中间的巨大冰柱将被点燃,奥运圣火将就此熊熊燃烧……虽然准备工作万无一失,但在欢迎柱上升的环节,预设的4根欢迎柱只升起3根,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余下的那根,遗憾的是,它终究“千呼万唤没出来”。 如此重大的失误令组委会颜面扫地,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一位老者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都祈祷闭幕式上千万别再发生什么差错,再也丢不起人了。” 3月1日,温哥华冬奥会闭幕式如期举行。大幕拉开后,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火炬台竟然以“残缺”的状态搭建着,开幕式上“失误”的一幕被复制到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随后发生:一个电工模样的小丑蹦跳着来到没有竖起的欢迎柱前,左拍拍、右看看,表情诙谐地检查着,最后将电源插好,并试着将那根硕大的柱子从地下拉起来。在小丑的拉动下,欢迎柱渐渐上升,缓缓地和其他几根搭建在一起。这时,小丑欢快地请出主火炬手勒梅•多恩,由她点燃了奥运火炬,奥运圣火熊熊燃烧。 看到这儿,全场沸腾了。加拿大人用一种自嘲的方式轻松化解了此前的尴尬,不仅无损于他们的形象,反而成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两次点火”的经典画面。 生命中没有多少不可饶恕的错,就算错了,也还可以幽它一默。7.不肯绝望,也不敢奢望《读者》2010年第12期卷首语 作者 董桥 米尔本太太是英国乡下的一位家庭主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的儿子艾伦入伍到前线参战,她和丈夫杰克留在家里,过着烽火中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一面天天照常作息,一面苦苦等候儿子从前线寄回来的家书。米尔本太太从儿子入伍的那天开始写日记,天天写,写到战争结束儿子回家的那天。她的日记后来被编成一本374页的书,书名叫“米尔本太太日记: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一位英国妇女的日思录”。有一次,艾伦好久没有音讯,前方传来的消息说,他所在的那支部队被德军歼灭了,大概凶多吉少。米尔本太大跟丈夫杰克不肯绝望,也不敢奢望。直到有一天——
现在想想,你遇到的那点痛,算什么!
8.善良是一种传染病《读者》2010年第15期卷首语 作者:六六 新加坡人的友善,让我迷恋。爱上这个城市,是因为她的质朴------虽然是大城市,很多人却清纯得好像来自三野。 我刚到新加坡是人生地不熟,经常问路,每次被问的人都恨得亲自带我去,也真有送我到目的地的。孤身在外,一有困难,不用张口就会有人主动上前来帮忙。下雨的时候我没带伞,几次被人邀请共打一把,伞不大,分享的却是温暖。 有一天下午去逛街,我不小心坐过了站。大概方位我是知道的,只是不晓得到底在哪一站下比较近,就跑上前去问司机,司机正在等红灯,很热心地给我指路,说你如果下站下,路会走得比较远。并且特地打开车门让我快下,还反复指给我看,直到我下了车,还看见他隔着玻璃为我指方向,我深受感动! 我跟我的中医医生刚认识的时候,曾经为钱的事情发生过不愉快,我发现他每次都收我22块诊费,却只收别人8块,10块。问他的时候,他很诚恳地告诉我:“我看病时量力收钱。有些附近的居民我认得,知道他们情况不好,我就少收些。这样,他们有了病才会来看,否则他们只有苦挨。医者父母心,我父亲一直是这样教我的。不要计较钱多少,关键是要人人都看得起病。其实我很多时候连草药的本都收不回来。我收你的价钱是合理的,因为我大约估算的出你的收入。我受得多的,是那些有钱人,如果有效果,我就叫他们捐善款。”我听了便觉得很惭愧。 善良与感冒一样,是一种传染病,一接触就会散布开来。我带着感恩的心,开始留心这个世界。 以前我总是行色匆匆,根本不会多看一眼周围的人。现在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学会了关怀。比方说主动快走一步拉开商场的门方便深厚的人进来,比方说过天桥的时候帮助带小孩的母亲抬婴儿车,比方说把行李多的外地人送到车站。这一切,是我在报答别人曾经给我的帮忙,希望这样的感动像长青树一样经久不衰。9.印第安人的墙《读者》2010年第16期卷首语 作者:刘墉 沙漠的气候非常特殊。白天,火红的太阳经过沙石的反射和热量的累积,能把人活活烤死;夜晚,荒寒在一无遮掩的旷野中泛滥,又能把人冻僵。 尽管沙漠的气候如此可怕,可印第安人却能颇觉安适地生活在那里,这是什么原因? 在沙漠里,印第安人的墙式经过特别设计的,它的厚度恰到好处——白天,炽热的艳阳晒不透那向阳的墙壁,因为正将热透时,夜晚就已经降临了。寒冷难耐的夜里,那被晒热了的土墙,正慢慢地散发出它白天储存的热量,使室内变得温暖。 如果那墙薄一些,白天室内就会变成烤箱,夜晚它也不能散发出足够的热量;如果那墙再厚一些,白天固然不至于炎热,夜晚却会因为透不过热量,而变得寒冷。 这一切的奥妙就在于那不厚不薄的墙。 无论是否住在沙漠,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要有这么一堵墙——把得意时别人的赞美,留在失意时用;把敌人射来的箭接住,作为我们兵器短缺时的武器;把别人攻讦的言语,化为有用的建议;把多余而只能造成罪恶的钱财,留给日后可能的贫困。如同印第安人将那焚人的日光,留给寒冷的夜晚一般。
10.真正智慧的人《读者》2010年第17期卷首语 伊然/编译 门萨是一个聪明人云集的组织,成员的智商都在140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顶级智商俱乐部。几年前,美国旧金山市举办了一次门萨大会。会议期间,几名门萨会员来到当地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餐。在吃饭过程中,他们发现,餐桌上一个标志位“盐”的瓶子里装的确实胡椒粉,而标志为“胡椒粉”的瓶子里装的确实盐。怎样在没有任何抛洒的情况下,只借助餐馆现有的工具,将两瓶调料调过来,成为大家必须面临的一个小小挑战。他们自然不会畏惧这个挑战,而是满怀欣喜和热情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他们是门萨的会员!
几个人热烈地讨论着,一个个主意和方法被提出来。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个最充满才气的方案,这个方案仅仅只需要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两个空碟子就可解决问题。他们将服务生叫了过来,打算在她面前炫耀一下他们绝妙的解决办:“小姐,餐桌上的盐和胡椒粉装反了,不过,我们已经为你想出了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你为我们拿来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 “噢,对不起。”服务生没等门萨会员将话说完,拿起盐瓶和胡椒粉瓶,将上面分别写着“盐”和“胡椒粉”的瓶盖拧下调换后,盖在了各自的瓶子上。 如同拥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定一个将军英明与否的尺度一样,智商的高低也不是衡量智慧与否的标准。真正智慧的人,关键之处不在于他总能解决问题,而在于它总能正确地做事情。11.忘忧石《读者》2010年第18期卷首语 作者:姜桂英 编译 我注意到,凯伦把一颗石头放在茶几上好几个月了。石头上画着一张笑脸,谁看到它,都会忍不住发笑。我仔细地看着这块石头,发现石头下方写着几个字:“不要烦恼。” 我好奇地问凯伦:“你是从哪里弄到这石头的?”凯伦说:“在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一个朋友送给我的。朋友告诉我,每当看到这块石头,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过于烦恼。朋友把它叫做忘忧石。这块石头还附有一篇文章呢。” 凯伦把文章拿给我看,文里写道: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40%不会发生,因为忧虑是大脑疲劳过度的产物。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30%是因为懊悔从前的决定,而这些决定是无法再改写的。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12%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大多是不客观、不正确的。 我们所忧虑的问题,10%是因为我们过于担心,而这种担心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除了这些庸人自扰,我们所忧虑的问题,只有8%是正常的,因为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凯伦接着说:“我原先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感到忧虑。现在,我以石头为警钟,每当发现自己在忧虑,就会问问自己的忧虑属于哪种忧虑。大多时候,我都发现自己是在庸人自扰。” 人生并不全是烦恼和忧虑,但愿每个人心中都有颗忘忧石。12.四壁雪《读者》2010年第19期卷首语 作者:羽清雪 古时苏东坡曾有一间雪堂,绘雪于四壁之间,这是文人的一分雅致。我也有小屋一间,四壁如雪,不曾装饰瓷砖或实木,虽则异曲同工,但到了咱这里,其实只是懒人的闲致。于是,一人一屋,持本来面目,素面相对。 时间愈久,愈爱这一室虚白,像画面上的大片留白,情味隽永。世界至繁,天地至简,这小小一室,容得下一个人的万千思绪。坐在这简单的四壁之间,无琐事之繁,独品一刻之闲。 我们需要的生活,其实比想像的更加简单,所谓:“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身无长物,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状态。也许我们本来就无须为太多的贪念埋单,美丽的风景,看过就好。 庞杂的愿望中往往夹杂着太多的奢想,付账时常常随着别人的风向,有时忘了自己的初衷。 加法生活里充满太多多余的对比和向往,不如试试减法生活,如这四壁白雪,保留天生的一点天真和质朴。放轻松,抛开重负,世界还是一样美好。 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追逐,没有什么不能停下的疾驰。我们需要一个小小的角落,简单而宁静,可以放松自己;我们需要一段留给自己的时间,想好一些事情,过去的或者未来的。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坐在这里,发一会儿呆,便觉得无限美好。
四壁雪,澄静一刻时光。13.终点《读者》2010年第20期卷首语 作者:罗伯特•J•哈斯汀 我们的下意识中常常藏有这样一个田园般的梦幻,我们乘坐火车作横跨大陆的长途旅行,陶醉于窗外高速公路上如水的车流,孩子们在路口招手致意,奶牛在远远的山脚下吃草,发电厂冒出的浓烟,成排成行的玉米和小麦,平畴深谷,山峦起伏,城市的轮廓,乡村的庄园,都让我们如此沉迷,如此心醉。 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想的还是终点。某天某时,火车进站,鼓乐齐鸣,彩旗飘扬。一旦到达终点,心中千种梦想都会成真,人生的缺残都会重圆——就像拼版玩具的最后完成。我们在车厢过道中踱步、徘徊、焦灼不安,诅咒时光的流逝如此之慢,只是在等待、等待终点的到达。 “到了终点,那就妥了。”我们嚷道,“我到18岁的时候,我买到一辆新的奔驰450车的时候,我供最后一个孩子念完大学的时候,我还清欠债的时候,我升官晋级的时候,甚至我到了退休年龄会安度晚年的时候。” 然而迟早我们必须认识到,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达到的终点和归宿。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旅程,在于过程。终点只是梦幻,它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逝水年华细斟酌”,多好的箴言!把它和《圣经•诗篇》118章24节放在一起看一看:“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是抱恨前朝,恐惧来日,而不是今朝的重负使我们忧虑不安。悔恨和恐惧是劫夺我们美好今朝的孪生窃贼。 所以,不要在过道里徘徊踌躇,不要时时计算里程度日如年。去爬山吧!去吃冰激凌,去赤足奔走,畅游江河,去欣赏晚霞夕阳。多一些大笑,少一些哭泣。生命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时终点就会倏然而至。14只要有梦想《读者》2010年第21期卷首语 作者:张世普 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心头顿时充满温馨。 一位日本老妪,在99岁生日的时候,出版了她的处女诗集。在诗歌衰落的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销量突破了23万册。在日本国内,这是个奇迹。因为即便是专业诗人,经过出版商包装策划出版的诗集大多也只能卖出几千册。而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太太的诗集,首印1万册竟然一售而空,连续加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 她从92岁那年才开始写诗,原因很简单,是儿子怕她感到孤独,希望她写点文字聊以慰藉寂寞。而她恰好喜欢诗歌,于是就拿起了笔。诗写得多了,就向报社投稿,她的诗并不华美,近于白话,简短易读,都在14行以内,只是充满了彩色的梦想,字里行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朝气流动其中。编辑们深深被这位特殊的作者感动,《产经新闻》特意为她开辟了专栏。她的读者从14岁到100岁都有,出版社收到了近千封读者来信,很多读者读了她的诗后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就算是九十岁/也要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写的诗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或许是因为那颗写诗的心永远保持着不褪色的纯真和浪漫。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实享受。而这样的心境,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感觉不到。 梦想成全了人生。一个人有梦想,活着才觉得有意义、有趣味。一个忠实于梦想的追求者,不知道什么是老之将至。梦想是与岁月的较量,只要有梦想,就征服了岁月。否则,历尽沧桑的百岁老妪,仍能写出青春少女情怀的诗歌。她虽不能拒绝岁月的流逝和命运的沧桑,但却拥有了超越岁月的青春。
15.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 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