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为何从不主动迎战呢?

 我来答
千年历史千面游
2021-02-07 · 历史领域创作者
个人认证用户
千年历史千面游
采纳数:1212 获赞数:2831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历史上,诸葛亮为了对得起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曾经六次北伐。其中,只有后三次和司马懿相遇。这三次中,除了第四次司马懿算计张郃之外,全都是高挂免战牌,不与蜀军硬拼。一直都有人提出疑问,曹魏步骑天下无双,为何不和蜀军来一次硬碰硬的对冲,一战而定胜负呢?其实战争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战场情况有大的规律所在,沉不住气的话,有利也会变成不利。司马懿虽然算不得奇谋妙策的军事家,但是对战场态势还是明了的。他看明白了两点,所以从来不会主动迎击蜀军。

第一:地形和兵种差异

《孟子·公孙丑》中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形,作为战争来讲至关重要。曹魏长于步骑,在北方马场的不断输送下,高头大马多得是,也因此成就了“虎豹骑”这样彪悍的攻击部队。可是,诸葛亮的六次北伐,从来没有脱离汉中、蜀地的山地地形,这就让曹魏的军队难以施展。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曾说,只要在街亭在道路上设置一道木城墙,曹魏的士兵就过不来,可见这片地域的地形复杂。而曹魏的步骑要想发挥威力,必须要在坦荡如砥的大平原上。如果是山地,曹魏的步骑完全发挥不了威力。

而反观蜀军,则是另一种情况。四川虽然也出马匹,但是这种马匹速度不足,无法形成强大冲击力。蜀军不可能依托这样的资源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所以,蜀军就依靠自身的优势,建立起了一支适合适合山地作战、且装备有大量弓弩的部队。这种部队的重要特征就是偷袭能力超强。诸葛亮虽然也不是个擅长奇谋的军事家,但是对自己部队的特性还是熟悉的。所以,诸葛亮从来不会硬碰硬地打阵地战,而是擅长把别人引入埋伏圈。司马懿真的想要和诸葛亮对攻,必然会中埋伏。

我们来看下战果:第二次北伐,王双被偷袭身亡、第三次北伐,郭淮被击败、第四次北伐,张郃死于木门道……。曹魏的精锐步骑,在汉中之地只能不断面对蜀军的偷袭和埋伏。在这里和诸葛亮打对攻,那可真是不知死活了。

第二:蜀国的后勤短板

所谓“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什么时候的战争,后勤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军队失去了补给,不用敌人攻击,自己就会崩溃。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就是断敌后勤的经典战例。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但是凡是善于用兵者,打仗之前首先考虑的都是后勤物资。

在面对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和诸葛亮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后勤保障状况。司马懿背靠关中,补给线很短,物资源源不断。即使关中钱粮真的有所不济,需要从别的地方征召粮草,因为国内多平原,道路好走,运输上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不多。在前线的士兵完全没有补给断绝的危险,每天只需做好防守,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而诸葛亮则不同。蜀国本就贫穷,想要来一次北伐,粮食得积攒两三年。而且,蜀地多山,道路难行,运输成本比平原地区的魏国要高得多。后来虽然诸葛亮整出了木牛流马,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后勤总体疲软的大环境。再加上他是北伐进攻,必须要前出到敌人边境,补给线比魏军要长得多。所以不管是哪一次北伐,诸葛亮都力求速生,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一旦时间一过,不管战略目标是否达成,诸葛亮都必须要退兵。

这样一对比,司马懿以逸待劳,诸葛亮则没有长期拼下去的资本。既然敌人必定要退兵,那司马懿何必冒着被埋伏的风险,去和诸葛亮硬拼呢。

圣颖然0HP
2021-02-07 · TA获得超过169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一直以来被视为"一时瑜亮",老对手了。这可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塑造。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正有过交手的经历只有两次,就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大军压境,驻扎在曹魏的地盘不动弹。司马懿作为曹魏西线主将,却不敢与诸葛亮决战,被诸葛亮用巾帼羞辱。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敢与诸葛亮决战,是单纯的怯战吗?

大国对小国,用势不用力。

所谓势,根据自己的优点,敌人的缺点进行战略部署,用自己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弱点,敌人自然不战自退。

所谓力,战场角力,在战场上厮杀,运用战争决定胜负,而战争中充满偶然性,胜负难料。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就是大国对小国,所以司马懿很聪明的选择用势,而没有简单的用力。诸葛亮北伐,带领大军远征,后勤补给是关键,而蜀道难,自古就是一条很难行走的道路,将粮食运输到军前就更加不容易。

蜀汉军队出川,运送时消耗就要达到总粮食的一半,而且蜀汉只有益州之地,本来就比较贫穷,能提供的军粮本来不多,加上路上消耗的粮食,经常会造成前线粮食不足,这是诸葛亮的弱点,所以诸葛亮会为了偷粮食打仗。

司马懿所处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自己所驻守城池,兵力消耗本就比蜀军少,加上魏国的实力比蜀国强很多,后援粮草可以不断的提供给前线,基本不会担心缺少粮食的情况。

双方的处境一分析自然明了,司马懿只要据守不出,诸葛亮定然不能长久耗着,一旦持久战打响,诸葛亮军队就会面临粮草不济的现状,最后只有灰溜溜的退兵回汉中。

这就是司马懿用势不用力的结果,若是司马懿率军出去与诸葛亮决战,则胜负难料,而且无论胜败对自己都是深渊。诸葛亮胜利了,则意味着司马懿失败,那么诸葛亮就有直接占据雍凉的可能;若是司马懿胜利了,一旦诸葛亮被杀,“狡兔死、走狗烹”,他的日子又不好过了。

司马懿采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与诸葛亮的交战,逼迫诸葛亮退兵,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上上策。

司马懿避战的原因

无论司马懿演得多么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战争中,司马懿确实采取避战的态度。当然这种避战也不是没有战斗,司马懿也有主动袭击蜀汉军队的情况,不过要么是小规模的战斗,比如《晋书·宣帝纪》中所记载的"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的不知道怎么起名才好的突袭;要么是防御性质的应战,比如诸葛亮试图渡过武功水的时候,司马懿就袭扰过诸葛亮的前军,规模还不小,动用了一万骑兵,结果被蜀汉军队射退。



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的碰撞,但是从整场战争来看,司马懿确实不敢与诸葛亮交锋,让诸葛亮占着曹魏的地盘,用曹魏的百姓,在曹魏的土地上种蜀汉军队的粮食。最后的胜利也是因为耗死了诸葛亮。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坚持避免与诸葛亮交战,表现得如此消极呢?原因有两个方面。

司马懿是防守方

很多人认为司马懿面对诸葛亮表现得太过窝囊,没有名将的风采。但是我们不要忽略双方的立场,司马懿作为防守方,诸葛亮作为进攻方,本来就是有很大区别的。诸葛亮深蹈敌庭,悬兵在外,军粮耗费不计其数,他当然希望速战速决;而司马懿作为防守方,正如张俨所说的那样"据牢城,拥精锐",在资源比较富裕的情况下,他只要完成防守的目的就算胜利,当然可以不用找诸葛亮拼命。



在三国时期,防守方使用消极的态度来应对进攻方的例子简直遍地都是。"新城之战"中诸葛恪二十万大军横行淮南,包围合肥新城,然而曹魏的军队却仅在寿春一带驻扎,利用合肥新城消磨东吴军队的士气;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利用地形优势,将刘备死死堵在猇亭、夷道,无视刘备的诱敌之计和被围攻的孙桓的求救,在前中期也是用避敌的策略;刘备在"汉中之战"中也占据定军山(这个时候攻守双方已经转换),"敛众拒险,终不交锋"。司马懿避免与诸葛亮决战,是正常的用兵策略。

小结

总而来说,司马懿被诸葛亮骑到头上闭门不出,被送女装羞辱,还玩出"千里请战"的把戏,看上去非常窝囊,也容易受到后人的诟病。但是窝囊或者激进的态度,优劣的名声,与战争的胜负相比,其实还是微不足道的。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过程来看,诸葛亮一直压制着司马懿,但是最后诸葛亮始终无法再进一步,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虽然看上去软弱怯战,但却是真正的胜利者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从博学到教育
2021-02-08 · 从博学到教育,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您。
从博学到教育
采纳数:40 获赞数:209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之所以不选择主动迎战,是因为知道诸葛亮远征而来,等到他耗尽粮草,士气低落,可以一击就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