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 解释周易术语

解释下列术语并举例说明:乘承比应... 解释下列术语并举例说明:

乘 承 比 应
展开
 我来答
江上蚊子
2008-06-18 · TA获得超过36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六爻位次,有奇、耦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耦,属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均称“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不当位之爻,象征背逆正道、违反规律。但当位、不当位亦非诸爻凶吉弊利的绝对标准,在各卦各爻的复杂条件、因素影响下,得正之爻有转向不正的可能。故爻辞常有警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之例,以及诫勉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例。虞翻《易》学创立“之正”说,令诸卦不正之爻皆变正,盖因爻辞每含此意而发。
王弼以为,初、上两爻“无阴阳定位”,即不论阴阳之爻处此两位,均象征事之终始,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意义(《周易略例·辩位》)。王氏阐发此例,是强调初爻位卑势微,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穷,刚柔居之皆宜慎防衰危。其例于理可征,虽未尽被诸家采纳,亦颇可备为一说。
在六爻的相互关系中,由于诸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因素,常显现出乘、承、比、应的复杂现象:
凡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易》以阴爻乘阳为“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多不吉。但阳爻居阴爻上则不言乘,认为理所宜然,可见《易》“扶阳抑阴”思想。
凡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易》例侧重揭示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象征卑微、柔弱者顺承尊高、刚强者,求获援助;此时爻义视情况而定,大略以阴阳当位的相承为吉,不当位的相承为凶。
凡逐爻相连并列者谓之“比”,如初与二比,二与三比,三与四比,四与五比,五与上比即是。两爻互比之际,也体现着“乘”“承”现象,例如二阳与三阴相比,则三以柔乘刚;初阴与二阳相比,则初以阴承阳。爻位互比的关系,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时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在其他因素的交互配合下影响爻义的吉凶。
凡处下卦三爻与处上卦三爻皆两两交感对应,即初与四交应,二与五交应,三与上交应,《易》例称“应”爻。对应之爻为一阴一阳则可交感,谓“有应”,若俱为阴爻,或俱为阳爻,必不能交感,谓“无应”。爻位对应的关系,象征事物矛盾、对立面存在着和谐、统一的规律。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当下卦中位,第五爻当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以“中”爻与“正”爻比较,“中”德又优于“正”。《折中》指出:“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以此故尔。”《周易》强调“中”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极力崇尚的“中庸”之道,正相吻合。
清代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中旁通、时行、当位、失道、乘方、天元、齐同理论,从虞翻“之正”衍发,又对虞翻作出批判,可以参考,有助于加深理解上面概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f139cd78
2008-06-14 · TA获得超过9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周易》的卦画里,每卦共有六爻,从下向上排列。凡是两个相邻的爻称作比,比是比邻、比近的意思。如果相比的两爻是一阴一阳,就更加亲近一些。
应是对应、应合的意思。每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爻卦上下重叠而成。如果从上下卦分开看,它们各自有第一二三爻。如果上下卦连成一体看,上卦的第一二三爻就是全卦的第四五六爻。这样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就有了对应关系。应是一种应合、应援,有应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对应关系要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易理上去观察。一般说,在相应位置上的两爻如果是一阴一阳,即可成为阴阳正应;如果是两阳或两阴,即构成敌应关系。
乘与承是相邻两爻的关系。承是在下承接,乘是乘驾在上。相邻两爻,在上方的一爻对在下方的一爻来说就是承。一般地说,阳爻乘阴爻、阴爻承阳爻为顺;阴爻乘阳爻、阳爻承阴爻为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