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能够举例(1-2)个,然后对他们谈谈理解,同时将西方经典艺术的特点写出。谢谢各位朋友了。下周2要交作业呀,虽然是公选课但还是不能写的太差了,求助各位了。...
能够举例(1-2)个,然后对他们谈谈理解,同时将西方经典艺术的特点写出 。 谢谢 各位朋友了。下周2要交作业呀,虽然是公选课 但还是不能写的太差了,求助各位了。
展开
2个回答
2013-07-11
展开全部
西方式插花具有西方艺术的特色。它的造型较整齐,多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与平衡,色彩浓烈,用材较多,插作繁密。所选花材有一定礼仪含义.西洋式插花的花色通常艳丽明快,花型规整。西式插花的特点之一是用花量大,色彩丰富。
西方插花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西方插花讲究几何造型,下面就均衡、调和、韵律和意境四个方面探讨它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一)均衡
均衡即作品的稳定感,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之分。因为西方插花是规则的几何构图,所以均衡问题很容易解决。为达到均衡常用方法有:
1、将主调花材对称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构图上,达到均衡的效果;
2、构图中心部分花材采用花大、色深、排列密、质地厚的花朵,边缘用花材与中心部分相反,这样便突出了主题及重心,达到构图的均衡。
由于西方插花花材用量多,易形成头重脚轻而失去均衡感。故常使用体积较大,质地厚重的广口容器,如陶瓷、金属材料等。大堆头插花和餐桌插花常常利用在中、下部插几朵大花或在基部插一些丝状,穗状叶片等附属物(如松柏类)。利用附属物的自然、飘逸来突出重点,达到均衡、稳定的效果。
(二)调和
调和既有对比又有变化,给人以和谐统一感。插花的调和包括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等等,这里主要探讨花材之间的调和问题,影响花材调和的主要因素是形和色,其中以色为主,主要有以下四种手法:
1、用同色的同一种花材,色彩上变化不大,仅形状和大小有变化,无对比可言,自然就达到了调和。
2、花材用色调和色相相近的材料,形状上有一定的变化或相近,如红色和粉色,在色彩上自然是调和的。常采用同一种花相对集中和逐渐过渡来解决。
3、形状相同、颜色上使用对比色、如红与白、绿与红、黄与紫等。如构图中两种颜色花材相对均匀布置,或一种颜色相对集中,如亮黄色集中到中部,向外逐渐过渡为紫色,使两种颜色在对比中达到调和。
4、花材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有较大变化,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堆头式插花中。此类作品采取调和的方法是:首先以形和色相协调的较大型花材为主体,数量上占优势。插制时又使其占据主要位置,并分布于构图的各部分,再用白色加以调和。借用丝带,金、银色容器等也有助于调和。
(三)韵律
韵律即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主要是形和色的变化。西方插花(尤其是大堆头式插花)作品无论在形状和色彩上都要有一批主花(焦点花),然后再配2、3级花(线条花)及配料(补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逐一插制,体现出静中有动、主次分明的韵律。
(四)意境
西方插花直接热烈地表达人们的感情世界。如母亲节用香石竹,复活节用百合花,表达爱情用红玫瑰,月桂枝代表胜利,橄榄枝代表和平等。圣诞节人们都喜欢用一品红为主花、配以绿色的松枝、冬青叶,白色的香石竹和红色的果实,体现出圣诞节火热欢快气氛。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可以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西方插花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西方插花讲究几何造型,下面就均衡、调和、韵律和意境四个方面探讨它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一)均衡
均衡即作品的稳定感,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之分。因为西方插花是规则的几何构图,所以均衡问题很容易解决。为达到均衡常用方法有:
1、将主调花材对称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构图上,达到均衡的效果;
2、构图中心部分花材采用花大、色深、排列密、质地厚的花朵,边缘用花材与中心部分相反,这样便突出了主题及重心,达到构图的均衡。
由于西方插花花材用量多,易形成头重脚轻而失去均衡感。故常使用体积较大,质地厚重的广口容器,如陶瓷、金属材料等。大堆头插花和餐桌插花常常利用在中、下部插几朵大花或在基部插一些丝状,穗状叶片等附属物(如松柏类)。利用附属物的自然、飘逸来突出重点,达到均衡、稳定的效果。
(二)调和
调和既有对比又有变化,给人以和谐统一感。插花的调和包括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等等,这里主要探讨花材之间的调和问题,影响花材调和的主要因素是形和色,其中以色为主,主要有以下四种手法:
1、用同色的同一种花材,色彩上变化不大,仅形状和大小有变化,无对比可言,自然就达到了调和。
2、花材用色调和色相相近的材料,形状上有一定的变化或相近,如红色和粉色,在色彩上自然是调和的。常采用同一种花相对集中和逐渐过渡来解决。
3、形状相同、颜色上使用对比色、如红与白、绿与红、黄与紫等。如构图中两种颜色花材相对均匀布置,或一种颜色相对集中,如亮黄色集中到中部,向外逐渐过渡为紫色,使两种颜色在对比中达到调和。
4、花材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有较大变化,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堆头式插花中。此类作品采取调和的方法是:首先以形和色相协调的较大型花材为主体,数量上占优势。插制时又使其占据主要位置,并分布于构图的各部分,再用白色加以调和。借用丝带,金、银色容器等也有助于调和。
(三)韵律
韵律即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主要是形和色的变化。西方插花(尤其是大堆头式插花)作品无论在形状和色彩上都要有一批主花(焦点花),然后再配2、3级花(线条花)及配料(补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逐一插制,体现出静中有动、主次分明的韵律。
(四)意境
西方插花直接热烈地表达人们的感情世界。如母亲节用香石竹,复活节用百合花,表达爱情用红玫瑰,月桂枝代表胜利,橄榄枝代表和平等。圣诞节人们都喜欢用一品红为主花、配以绿色的松枝、冬青叶,白色的香石竹和红色的果实,体现出圣诞节火热欢快气氛。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可以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推荐于2018-03-10
展开全部
中西方艺术差异的比较
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我个人认为,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它的主体是人,是人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因此,要谈艺术的差异,必须首先从的人的差异入手,而这里就牵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造成人的认识上的差异,而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意识差异便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先从古希腊谈起,这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中国在当时,正是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欢拥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不像中国人异性之间握个手都觉得有点像在耍流氓。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人作为这种文化产生的主体,表现出了这样的外在行为特征的差异。而艺术作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手法,它是直接反映人的主观意识的。通过人的感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最初概念,再经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再认识,最后结合了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二度创造。这就是艺术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意识的结合,达到完美,产生艺术。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概念,是人们对艺术家创作的认同。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也恰恰是它符合了人性的特点,不在单纯地表现客观事物本身,它是结合了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从人性的角度表达客观事物。而这种表达,往往是和艺术家的个人思维方式相关联,所以,才造成了艺术差异性的存在。这里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去思考人性特点的差异。
前面谈到的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让我们再把时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观——人体。在西方建筑雕塑中,人体作为认识客体,被认为是一种美,而一再地被歌颂着,直到今天艺术家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人体的美,因此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中,他们的艺术风格是更为直接的。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当然,这里举人体艺术只是一个例子来证明,中西方艺术特点的差异。中国艺术中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中国艺术的含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国画作品中找到证据,有人说国画其实是在写诗,这点我很赞同,它和中国古诗一样讲究一种意境美,它们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意识。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么直接生动地去描写,它的风格较为含蓄,往往是加入个人感情因素,化静为动,变动为静,在花虫草木中寻求情感寄托,重在借助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个人感情。比如古诗词中的一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不过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认识的客观物体上面,是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关乎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艺术则更偏中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当然,当情感作为了认识的客体,他们就会充分地去关注并且表达它,就此,我想举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所表现的客体是贝多芬个人的感情,所以表现得十分到位,令人惊叹!就单纯的排除人的感情作为认识客体来谈,西方艺术家是更在乎如何更加生动地表现客体本身的,不同的也只是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内容是一致的。这是与中国艺术一个很大的区别,而这样的区别完全来自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我个人认为,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它的主体是人,是人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因此,要谈艺术的差异,必须首先从的人的差异入手,而这里就牵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造成人的认识上的差异,而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意识差异便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先从古希腊谈起,这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中国在当时,正是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欢拥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不像中国人异性之间握个手都觉得有点像在耍流氓。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人作为这种文化产生的主体,表现出了这样的外在行为特征的差异。而艺术作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手法,它是直接反映人的主观意识的。通过人的感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最初概念,再经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再认识,最后结合了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二度创造。这就是艺术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意识的结合,达到完美,产生艺术。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概念,是人们对艺术家创作的认同。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也恰恰是它符合了人性的特点,不在单纯地表现客观事物本身,它是结合了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从人性的角度表达客观事物。而这种表达,往往是和艺术家的个人思维方式相关联,所以,才造成了艺术差异性的存在。这里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去思考人性特点的差异。
前面谈到的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让我们再把时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观——人体。在西方建筑雕塑中,人体作为认识客体,被认为是一种美,而一再地被歌颂着,直到今天艺术家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人体的美,因此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中,他们的艺术风格是更为直接的。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当然,这里举人体艺术只是一个例子来证明,中西方艺术特点的差异。中国艺术中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中国艺术的含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国画作品中找到证据,有人说国画其实是在写诗,这点我很赞同,它和中国古诗一样讲究一种意境美,它们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意识。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么直接生动地去描写,它的风格较为含蓄,往往是加入个人感情因素,化静为动,变动为静,在花虫草木中寻求情感寄托,重在借助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个人感情。比如古诗词中的一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不过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认识的客观物体上面,是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关乎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艺术则更偏中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当然,当情感作为了认识的客体,他们就会充分地去关注并且表达它,就此,我想举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所表现的客体是贝多芬个人的感情,所以表现得十分到位,令人惊叹!就单纯的排除人的感情作为认识客体来谈,西方艺术家是更在乎如何更加生动地表现客体本身的,不同的也只是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内容是一致的。这是与中国艺术一个很大的区别,而这样的区别完全来自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