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访前的准备
(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
(二)了解采访对象。通过第二手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并善于分析掌握其心理。对一些即兴式的采访,应根据现场的气氛环境、人们对节目的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这对采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采访提纲。根据节目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定一个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
(四)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引发开去,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
二、运用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外宾,提问言语要精炼、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
(二)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提问方法。正问法:从正面提问,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设问法: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启发引导采访对象,谈出其某方面的真实感受,并使采访向深层发展。还有反问法、追问法、潜问法等等。
(三)提问要尽量具体。只有具体的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
(四)提问应该具有引导性。
拓展资料:
现场采访是广播电视中常用的一种采访形式,它是指记者、播音员或主持人利用广播和电视技术手段在事件发生现场或节目制作场所对目击者或当事人的一种访问。现场采访有即时性,因为这种采访紧紧围绕事件或人物进行,可以立即掌握事件的全貌和背景,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心理活动和感受,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现场采访必须作好充分的案头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要了解所要采访的事件或人物的详细的背景材料,并确定采访宗旨,拟出采访提纲,准备好要提的问题。
同时要检查好所用的采访设备,对于突发性的事件或临时性的采访任务,采访者应在瞬间抓住事件的本质提出问题,并掌握采访全局。现场采访的提问要恰当,简明扼要。必要时,采访者还可与被采访者进行攀谈,消除对方的紧张情绪。
采访时间的长短由采访者根据节目的需要灵活掌握,对于被采访者说出的不利于播出的语言要及时打断,重要的地方应加以重复,但不要机械地重复,以免罗嗦。现场采访要随时适应现场的变化,灵活周到。因此,现场采访要求采访者有高深的修养,广博的知识,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引导能力。
推荐于2017-11-23
现场采访技巧如下;
1、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
2、如果可能,尽早联系采访对象。这可以给你足够的时间说服对方接受采访,也可以让你为采访提前进行准备。
3、提出采访要求时,需要自报家门、姓名、采访理由、采访时长,让采访对象有心理和物质准备。如果对方要求你提供材料,要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一些组织机构提供采访申请表格和相应的申请程序,找到该组织接待媒体的出口,按照程序办事。
4、提出采访要求时,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心理需求。这就等于把采访从“我记者需要什么”变成“这次采访能满足采访对象什么需求”。例如,适当地恭维对方,让对方开口说话。但注意不要变成拍马屁,否则会让对方怀疑你的动机。
2013-07-11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2019-07-19
玩偶大师CEO何子云接受法国Brut原色视频记者采访
2019年7月12日,玩偶大师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子云接受法国Brut原色视频记者采访。
“我自己本身是动漫专业出身,借着国产动漫高速发展的几年自己也从事了几年与动漫相关的行业。”玩偶大师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子云女士先为来自法国Brut原色视频的记者简单介绍了自己及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企业董事长刘蔚女士联合创办玩偶大师的经历,“最早的时候做三维动画,影视后期方面,纯技术的公司;后来是做动漫营销;再往后我打算利用自身动漫的优势,通过动漫内容来塑造玩具品牌。也正是由于这个机缘,我认识了现玩偶大师的董事长,被誉为‘毛绒玩具皇后’的刘蔚女士。”
“其实玩偶大师的创办也是一次偶然。我和刘蔚刘总起初是希望打造高端动漫周边毛绒玩具的,但是效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如意。”何子云女士为记者介绍起玩偶大师的创办伊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刘总得知了国外有一位母亲专门将孩子的画做成毛绒玩具,并将这个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当时刘总就有些感叹:自己做了20多年的毛绒玩具,竟然从未给自己的女儿定做一个礼物。就这样,玩偶大师的创意开始在我们两个的脑海里初现雏形,在一定的了解和准备后我与刘总联合创办了专注‘画变玩偶’的毛绒玩具个性定制公司——玩偶大师。”
“每一份礼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充满爱的故事。”
何子云女士为记者找到了几位客户定制的毛绒玩具复刻版,“这些玩偶都是我们为客户定制完成后,特意制作的备份版,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有机会展现给更多的人这一段段暖人的故事。”何子云女士拿起了一把“毛绒水枪”为记者简单介绍了水枪背后的故事,“这把水枪是一位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特别宝贝自己的水枪,甚至睡觉都要抱着水枪睡,为了避免水枪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材料特意定做了一把毛绒玩具的水枪,自己的儿子收到这样一个充满父爱的毛绒水枪也是爱不释手。”
何女士紧接着为记者展示了一个毛绒棒棒糖,“这个作品的作者是我们所有客户中年纪最小的。这位作者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大概只有8个月,他的家长觉得我们的画变玩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虽然孩子很小他们也还是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创作一幅作品,再由我们做成玩偶给孩子留作纪念。我们的创作团队当时看到这位小画家的画实在是摸不着头脑,好在经过几位设计师的努力最终做出了这样一个毛绒玩具作为一份童年礼物。”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我并不能说可以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玩偶背后的故事,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说每一个毛绒玩具背后都有着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有关于父爱的,有关于母爱的,也有关于爱情的等等。虽然说我们每次来定做一个毛绒玩具确实成本比较高,设计、打板、工厂里的同事们也比较辛苦,但是每次了解到产品背后的故事,看到客户反馈给我们的充满欢笑的照片,我和同事们都感觉我们确实是在做一件很酷,很有意义的事。”
“创办并运作公司确实很辛苦,但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都有足够的动力来坚持下去。”
“玩偶大师自从创办至今也有几年了,刘总、我以及玩偶大师的同事们都感觉到比较辛苦。和传统的毛绒玩具不同,我们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单独设计的,从收到客户的画,再交由设计师设计修改,再打板,开模,制作并且到成型后的包装物流,每一环都非常重要。为了能够让客户收到属于自己的满意的玩偶,我们的每一位同事都很拼。正是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坚持,玩偶大师才有了现在良好的口碑。”何子云女士对记者说说道,“其实这样一种定制玩偶的形式现在在国内还是比较稀罕的,因此许多大众并不是很了解这样的一种定制模式。老百姓的不了解以及我们自身对于新行业的摸索都会让我们的创业路更加辛苦,但是我们都挺过来了,随着玩偶大师自己的愈发成熟以及百姓们对于定制玩具、对于玩具背后的意义的愈加了解,我们都坚信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关心公益,让爱传递下去。”
采访的最后,玩偶大师CEO何子云女士也表示了公司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视:“作为一家定制企业,尤其是毛绒玩具定制企业,我们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孩子。我们除了要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之外,也要为社会上那些需要关怀的孩子送上来自玩偶大师的爱。像关爱自闭症儿童,为杉树公益免费提供礼物等等,董事长刘蔚女士更是获得了2019中国公益创新盛典颁发的‘年度公益人物奖’等等。玩偶大师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我们更愿意承担一份传递爱的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这个社会,来自这个世界的爱意,收到一份独一无二的小礼物。公益活动玩偶大师一定要做,而且一定会一直做下去,并且我们也会呼吁更多地社会贤达与我们一起奉献哪怕一份小小的爱心,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本文编辑于2019年7月15日,图片均来自采访现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