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作用、模式和内容是什么?
展开全部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要素预先进行科学的计划、合理的安排,制定出整体教学运行方案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指导教师有效教学的蓝图。
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经验式教学的不足,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有了科学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教师的每一种教学行为都会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运行科学、有序、有效,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活动是一个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教学系统。每个要素都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教师只有综合地、整体地规划和安排教学活动,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每个教学要素在指向教学目标的同时,形成最优的匹配关系,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何解决教学理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使其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这是教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实际上就是为了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设计者所持的教育立场、教学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对象特点等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有:
系统分析模式是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学生)一产出(受过教育的人)的系统过程。通过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一产出过程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全面分析和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和布里格斯(L.J.Briggs)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步骤为:
(1)分析和确定现实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其中,前七个步骤为教学的预设计,而后三个步骤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验证、评价和修订。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目标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W.Dick)和凯利(L.Carey)提出来的。②这一教学设计模式与系统分析模式一样,也强调系统分析,但不同的是它没有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一产出的系统过程,而是强调以教学目标作为基点来系统设计教学方案。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程序呈直线型,其主要步骤有:
(1)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应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有明确规定。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后,要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并确定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过程或步骤。
(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主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准备状态和一般身心发展特点。
(4)列出操作目标。在完成前三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列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已确定的教学目标。
(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立测验评价的参照标准。要注意测验项目的要求与目标所陈述的行为类型的应有关联。
(6)确定教学策略。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须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有效实施教学。
(7)选择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利用有用的资源,如教学材料、学生学习指南、教师指导书和试卷等。
(8)进行形成性评价。从个体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科评价三类形成性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
(9)修正教学。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正教学方案。
目标模式重视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注重从教学过程各要素关联中,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便于操作,因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G.E.Kemp)提出来的。①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过程模式的设计步骤主要有:
(1)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样的问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如学生的一般特征、能力、兴趣和需求等。
(3)确定学习目标。
(4)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
(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等。
(6)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主要是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最合适。
(7)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设计者可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一般来讲,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和了解学生实际、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媒体资源、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要求的规定,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只有设计和确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运行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教学过程运行的效果才会有科学的评价依据。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其次,对各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其具有可观察、可测量性。再次还要考虑目标的难度要适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达到。
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非认知品质,以确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还要分析和了解学生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这一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当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和了解学生,既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实际,又要把握好学生集体的学习状况,这样教学设计就会更有针对性。
对教学时间的分配主要包括:一是对教学总体时间的分配。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任务的总量,对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如开学初教师所填写的《课程教学计划进度表》,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总体时间的规划安排。二是对课程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根据每一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重难点等确定所需的教学时间。三是对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的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和质量。一般来讲,要分配和控制好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时间和教与学各自所需时间非常重要。
首先要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深度广度等的同时,重点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所包含的教育、能力、方法因素。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学生学习的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和方式。
从广义上讲,教学方式的选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内容。要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熟悉不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特性、功能、适用范围和基本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风格来合理选择。除此,还要考虑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尤其是在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上要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
教学评价是为了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节教学过程的运行状态,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提供依据。教学评价从功能作用上看,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参照标准来看,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从评价工具上来讲,有测验、测量和考试;从评价方式和内容上讲,有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个人作品评价等。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选择具体的教学评价方式。目前档案袋评价已成为中小学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0 1.1 詹瑜,王富平,李存生编著.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2.
2.0 2.1 司晓宏,张立昌主编.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经验式教学的不足,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有了科学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教师的每一种教学行为都会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运行科学、有序、有效,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活动是一个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教学系统。每个要素都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教师只有综合地、整体地规划和安排教学活动,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每个教学要素在指向教学目标的同时,形成最优的匹配关系,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何解决教学理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使其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这是教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实际上就是为了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设计者所持的教育立场、教学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对象特点等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有:
系统分析模式是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学生)一产出(受过教育的人)的系统过程。通过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一产出过程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全面分析和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和布里格斯(L.J.Briggs)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步骤为:
(1)分析和确定现实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其中,前七个步骤为教学的预设计,而后三个步骤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验证、评价和修订。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目标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W.Dick)和凯利(L.Carey)提出来的。②这一教学设计模式与系统分析模式一样,也强调系统分析,但不同的是它没有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一产出的系统过程,而是强调以教学目标作为基点来系统设计教学方案。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程序呈直线型,其主要步骤有:
(1)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应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有明确规定。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后,要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并确定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过程或步骤。
(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主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准备状态和一般身心发展特点。
(4)列出操作目标。在完成前三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列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已确定的教学目标。
(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立测验评价的参照标准。要注意测验项目的要求与目标所陈述的行为类型的应有关联。
(6)确定教学策略。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须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有效实施教学。
(7)选择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利用有用的资源,如教学材料、学生学习指南、教师指导书和试卷等。
(8)进行形成性评价。从个体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科评价三类形成性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
(9)修正教学。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正教学方案。
目标模式重视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注重从教学过程各要素关联中,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便于操作,因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G.E.Kemp)提出来的。①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过程模式的设计步骤主要有:
(1)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样的问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如学生的一般特征、能力、兴趣和需求等。
(3)确定学习目标。
(4)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
(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等。
(6)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主要是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最合适。
(7)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设计者可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一般来讲,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和了解学生实际、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媒体资源、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要求的规定,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只有设计和确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运行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教学过程运行的效果才会有科学的评价依据。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其次,对各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其具有可观察、可测量性。再次还要考虑目标的难度要适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达到。
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非认知品质,以确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还要分析和了解学生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这一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当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和了解学生,既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实际,又要把握好学生集体的学习状况,这样教学设计就会更有针对性。
对教学时间的分配主要包括:一是对教学总体时间的分配。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任务的总量,对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如开学初教师所填写的《课程教学计划进度表》,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总体时间的规划安排。二是对课程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根据每一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重难点等确定所需的教学时间。三是对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的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和质量。一般来讲,要分配和控制好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时间和教与学各自所需时间非常重要。
首先要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深度广度等的同时,重点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所包含的教育、能力、方法因素。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学生学习的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和方式。
从广义上讲,教学方式的选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内容。要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熟悉不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特性、功能、适用范围和基本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风格来合理选择。除此,还要考虑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尤其是在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上要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
教学评价是为了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节教学过程的运行状态,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提供依据。教学评价从功能作用上看,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参照标准来看,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从评价工具上来讲,有测验、测量和考试;从评价方式和内容上讲,有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个人作品评价等。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选择具体的教学评价方式。目前档案袋评价已成为中小学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0 1.1 詹瑜,王富平,李存生编著.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2.
2.0 2.1 司晓宏,张立昌主编.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