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2个回答
2013-07-13
展开全部
毛南族习俗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 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 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毛南山区,人们会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饭"招待您。"毛南饭"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做法是用水泡竹笋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姜,混合烹煮后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适量辣椒、油、盐。由于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为主,因此色美、味佳、营养丰富。 毛南族有7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其中,居住在环江的毛南族,数量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的80%以上,环江县素有"毛南之乡"的称号。 毛南语称花竹帽为"顶盖花",用竹片在半径一尺的竹帽上编织八九十个图案,密密麻麻,看不见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爱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馈赠亲友的礼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边,留着发害,爱戴手镯,胸前佩银、玉等饰品;特别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区气候较为炎热,又盛产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顶木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阳台用来晾晒农产品;下层用来关牛、马、鸡、猪等,同时也放置些杂物。住房有干栏建筑特点。 毛南族最爱唱歌,曲调十分丰富,有"比"、"欢"、"排见"、"耍"、"朗"五种类型。语言朴实,节奏欢快。一般为同声二部重唱。按内容分,有"引歌"、"神话歌"、"礼俗歌"、"史歌"、"苦歌"、儿歌和情歌。 毛南族无论走到哪里,遇上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本族人时,相互间都称为"华记"表示亲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称"老表"一样。 传说古时候,毛南族的祖先为逃避一场灾难,躲到一座叫"华记"的大山上,开荒种地,经历了苦难,又享受了快乐,他们认为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靠了'哗记"这座大山的保护。后来,毛南族人民为寻求善良和友谊,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本族人,都开口称为"华记"。 "庙节"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神灵祖先。由老人从夏至数起数到辰日即是节日。到时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并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树枝上,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为了表达对耕牛辛勤劳作一年的慰问,给它喂食一团糯米饭和粉蒸肉。妇女们手提装有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的竹篮,携儿带女回娘家共庆。男女青年则相约到野外山林中对歌、玩耍,寻找意中人。 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 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菜牛都是围栏圈养,牛圈干爽 、避强光、很清静,夏防蛀虫,冬防受冻。对刚入圈的 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 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 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这是圈养阶段。 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0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阶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给大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 经40多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待膘满肥壮才宰杀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红色,瘦中夹肥,层次 分明,鲜嫩纹细,肥而不腻,煎炖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 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 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为了美观,他们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鸟虫鱼等图案。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出售一般都很抢手。 石雕艺术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墓的雕饰上。在毛南族地区的凤凰山有个古墓群。这里的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扬鞭催马、姜太公柳荫垂钓、儒生窗前著书,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龙 盘绕,柱础上有花卉动物装饰。墓顶有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有的高达4~5米,仿佛是给 活人建的宅第。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 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 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宝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 毛南族石匠艺人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用心琢磨,反对粗制滥造,图快省工。老师傅们要求徒弟每天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于一牛眼杯,否则所出的活不能列为工艺 品,可见毛南族石雕工艺品的精美细腻。 毛南“放鸟飞” 在毛南族众多的节俗中,正月十五"放鸟飞"最具特色和奇趣。传说过去毛南山乡有位老法师,他有个心灵手巧俊美出众的独生女儿,擅长以竹篾和菖蒲叶编百鸟,人称"小鸟姑娘"。 她与一小伙子相恋,准备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师想考验一下未来女婿的本领,在除夕 那天让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种子,本该撒谷种(小米),但小伙子一着急,错撒成了糯稻种。老法师令其把种子全部捡回来,省得糟踏了。这下可难住了小伙子,小鸟姑娘看到此情,让未婚夫回家把他们俩人过去编的百鸟都用箩筐装来。 姑娘对着编的百鸟吹了口气 ,又对小伙子说了几句悄悄话。小伙子把百鸟带到山上 ,这些鸟很快便飞出去捡回了所有的糯种。小伙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种。老法师一看高兴了,说:"过年让我们父女俩好好团圆团圆。正月十五再送小鸟姑娘去你家成亲。"从此,便有了"放鸟飞"的节俗。 春节即将来临时,家家户户预先采好菖蒲叶。除夕那天,用菖莆叶编"百鸟","百鸟"的空腹中装入泡好的香糯,饭豆及芝麻馅等,然后上锅蒸或煮熟。出锅 后,把"百鸟"用细绳拴在一根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百鸟"有鹧鸪、山鸡、燕子、鸬鹚、画眉等 。 这天,给家里的小孩每人一个"鸟"来解馋;出嫁并生育了的媳妇要回娘家领"鸟",希望孩子将来象小鸟般活泼可爱。香火堂前,还摆上供品,有红米饭及果品 ,意在祈愿百鸟不吃庄稼,保证福来粮丰,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鸟",入锅再蒸煮,入夜,以"百鸟"当饭,谓之"放鸟飞"。"放鸟飞"时,毛南人总忘不了重温那"放鸟飞"的传说。 毛南“南瓜节”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 。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中国许多民族把重阳节视为老人节,有敬老的传统习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风尚不同。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 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 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 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
2013-07-13
展开全部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