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
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巨集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巨集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烟飞灰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倘若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前是否曾预见到蜀国的灭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与蜀国的彻底失败?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经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天意!天不灭曹!在滚滚向前转动的天意巨轮面前,任何人的谋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怜的!何为天意?民意也!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也无义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夺领地城池,所发......
鲁迅怎么评价诸葛亮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如何评价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
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千古颂扬,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古
往今来,史学家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此起彼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把《三国演义》中
的故事、史书记载和当今史学界对诸葛亮的研究交织在一起,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
历史真实。
对于大名人的故乡,中国人总爱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番。让我们来
看看,诸葛亮的故乡,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
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
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
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
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
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这是沂南县一个东汉末年的墓葬。墓主人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老乡。
按照汉代的礼制,当时的石匠们在墓穴四周的石墙上刻下了众多的画像。画像石大
量描绘了歌舞宴饮、狩猎骑射、社交出行等贵族生活场景。不过,石匠们也没有忘
记描绘出社会中下层的人们。这些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大致构成了诸葛亮生活的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们对于厨房特别有兴趣,他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厨房里
的一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这里确实物产丰富,家畜家禽应有尽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万顷良田。
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
知书达理。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当然,哺育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环境。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
、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
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
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
族。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
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
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
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
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吒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
术和刘表。
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
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
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
恪更是青出于蓝......
历史怎么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蜀汉四相之首。
谨慎,善治国,天下奇才,时之俊杰。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一句话来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是三国时期最为经典、能力最高的谋士。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行动本该是庞统,法正等策划,但在后期,他能承担重大的军事任务,并且表现出了一般军事家难得的智慧。诸葛亮政治不但有余,作为业余军事参谋,军事也绝不是不足。
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周瑜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周瑜的性格第一个特征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如小说第四十四回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仍有顾虑。周瑜立即去见孙权,果然与诸葛亮所说的一样。于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试想,周瑜倘若果真将诸葛亮杀了,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赤壁之战谁胜谁负便很难预料了。由此可见周瑜的目光的确短浅。此后,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十天造箭十万枝,企图以军法杀之;又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杀之;诸葛亮在七星坛借东风,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带士兵一百,从水陆两路前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等,虽说危机都被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却凸现出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
罗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征是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如诸葛亮到东吴商量共同御曹大计时,周瑜故意说他准备降曹,意欲以此要挟诸葛亮,求他助刘备破曹。然而诸葛亮却说“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听了诸葛亮的话后,便勃然大怒,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其盛情冲动的特点便显现无遗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杀诸葛亮,派诸葛到铁聚山去断曹操的粮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诿,却借此嘲笑说:“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听了此话,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铁聚山断操粮道!”为了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职责于不顾,可见其感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程度是多么严重。赤壁战后,孔明三气周瑜,使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后而死。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钜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关于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无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还不够,还得大家都承认。这第三条最难。因为嫉妒别人的能,是官场的通病;怀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历史上的能臣,好下场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贬,便是死后挨骂,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没有什么人说闲话的,大约也就是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活得好累!
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来走样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潇洒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那结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计谋也很现成,甚至早就写好了,装在一个袋子里,只等执行者到时候拆开了看。自己则既不必亲自上阵杀敌,也不必操心费神,只要戴个大头巾,摇把鹅毛扇,泡壶菊花茶,摆个围棋盘,便“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真是何等潇洒。
其实,诸葛亮的心理压力大得很。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历来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贤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顾茅庐”,千百年来让那些一心想出来做官又要摆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羡慕到死。实际上他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和防范,没有一天不深藏于心。君臣关系毕竟不是朋友关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时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为双方相处那么久,交往那么深,知根知底,对方有多少斤两,彼此心里都有数。这就不能不防著点了。你看白帝城托孤那段话,表面上看是心不设防,信任到极点,其实是猜忌防范到不动声色。刘备对诸葛亮说,我这个儿子,就托付给先生了。先生看他还行,就帮他一把;不行,就废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扯淡!刘禅的无能,简直就是明摆着的,还用看?无非因为明知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儿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话说绝,说透,将他一军。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铁了心来辅佐那年龄相当于高中生、智力相当于初中生的阿斗。
陈寿说,刘备的托孤,“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拍马屁,就是没头脑。诚如孙盛所言,如所托贤良,就用不着说这些废话;如所托非人,则等于教唆人家谋反。“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托孤成功,全因为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为人谨慎,处处小心,这才没闹出什么事来。但要说刘禅没有猜疑忌恨过,则不是事实。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人民怀念他,要给他建立庙宇,刘禅就不批准,说是“史无前例”。可见刘禅内心深处是忌恨厌恶诸葛亮的。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当了皇帝,就会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强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为所有的蠢才都一样,只要手握权力,高人一等,便会自我感觉良好,牛皮马屁不绝。一旦发现手下人比自己强,又会恼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后快。刘禅其实也一样。只不过有贼心无贼胆,有贼胆也无贼力,只好在诸葛亮死后做点小动作,发点小威风,表示他还是个人物。
其实,即便刘禅对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没意思的。这家伙实在太蠢。又岂止是蠢,简直就没有心肝。他做了俘虏后,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县公。有一天,司马昭请他吃饭,席间故意表演蜀国歌舞。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马昭感慨说,一个人的无情无意,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马昭问他: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间乐,不思蜀”。旧臣郤正听说了,就对刘禅说,下次再问,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的,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说,照着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
陈寿如何评价诸葛亮的一、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二、大意是: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制定官职,遵从权力制定制度,广开门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各种事情都很明白,什么东西都遵循他的规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公正的看待事务并且处理的很公开。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缺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
三、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在开发西南,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诸葛亮治戎为长,军事为短。尽管如此,他仍能把蜀国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在三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今中外亦及其少见,可见诸葛亮有足够的本钱堪称三国第一相,千古名相。外国的不知道,在中国只有管仲,商秧,张居正能比得上他。像萧何,姚崇,荀或之流似乎都比诸葛亮差一点。
但作为统帅,他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
1、没能阻止刘备伐吴,是他为相所犯的最大错误,蜀汉实力大减,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当时最强水平。
2、错用马谡,不停魏延剑走偏锋的建议,过于保守,使得唯一一次可能成功的伐魏机会变为泡影。
3、选择的根据地也不是能够支撑起统一全国的,自古以来统一全国的根据地北方占多数,例如刘邦的关中平原,刘秀的河北,隋唐的陕西,蒙元的蒙古,满清的东北,唯一一次以南方北伐的形式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而且历代南方政权北伐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如祖狄北伐,岳飞北伐,太平天国北伐,民国北伐也只能是勉强成功。
4、毛主席说过,诸葛亮的错误从隆中对时候就开始了。
5、刘禅的无能客观上也与诸葛亮有些关系,史载诸葛亮事无钜细,必亲揽之,从不知道锻炼刘禅,对他的溺爱,使得刘禅除了玩乐还能做什么,另外,也使他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年仅53岁就累死了,说明他不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和用人。
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巨集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巨集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烟飞灰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倘若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前是否曾预见到蜀国的灭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与蜀国的彻底失败?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经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天意!天不灭曹!在滚滚向前转动的天意巨轮面前,任何人的谋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怜的!何为天意?民意也!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也无义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夺领地城池,所发......
鲁迅怎么评价诸葛亮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如何评价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
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千古颂扬,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古
往今来,史学家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此起彼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把《三国演义》中
的故事、史书记载和当今史学界对诸葛亮的研究交织在一起,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
历史真实。
对于大名人的故乡,中国人总爱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番。让我们来
看看,诸葛亮的故乡,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
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
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
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
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
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这是沂南县一个东汉末年的墓葬。墓主人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老乡。
按照汉代的礼制,当时的石匠们在墓穴四周的石墙上刻下了众多的画像。画像石大
量描绘了歌舞宴饮、狩猎骑射、社交出行等贵族生活场景。不过,石匠们也没有忘
记描绘出社会中下层的人们。这些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大致构成了诸葛亮生活的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们对于厨房特别有兴趣,他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厨房里
的一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这里确实物产丰富,家畜家禽应有尽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万顷良田。
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
知书达理。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当然,哺育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环境。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
、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
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
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
族。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
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
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
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
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吒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
术和刘表。
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
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
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
恪更是青出于蓝......
历史怎么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蜀汉四相之首。
谨慎,善治国,天下奇才,时之俊杰。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一句话来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是三国时期最为经典、能力最高的谋士。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行动本该是庞统,法正等策划,但在后期,他能承担重大的军事任务,并且表现出了一般军事家难得的智慧。诸葛亮政治不但有余,作为业余军事参谋,军事也绝不是不足。
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周瑜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周瑜的性格第一个特征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如小说第四十四回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仍有顾虑。周瑜立即去见孙权,果然与诸葛亮所说的一样。于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试想,周瑜倘若果真将诸葛亮杀了,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赤壁之战谁胜谁负便很难预料了。由此可见周瑜的目光的确短浅。此后,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十天造箭十万枝,企图以军法杀之;又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杀之;诸葛亮在七星坛借东风,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带士兵一百,从水陆两路前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等,虽说危机都被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却凸现出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
罗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征是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如诸葛亮到东吴商量共同御曹大计时,周瑜故意说他准备降曹,意欲以此要挟诸葛亮,求他助刘备破曹。然而诸葛亮却说“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听了诸葛亮的话后,便勃然大怒,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其盛情冲动的特点便显现无遗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杀诸葛亮,派诸葛到铁聚山去断曹操的粮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诿,却借此嘲笑说:“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听了此话,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铁聚山断操粮道!”为了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职责于不顾,可见其感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程度是多么严重。赤壁战后,孔明三气周瑜,使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后而死。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钜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关于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无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还不够,还得大家都承认。这第三条最难。因为嫉妒别人的能,是官场的通病;怀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历史上的能臣,好下场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贬,便是死后挨骂,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没有什么人说闲话的,大约也就是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活得好累!
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来走样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潇洒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那结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计谋也很现成,甚至早就写好了,装在一个袋子里,只等执行者到时候拆开了看。自己则既不必亲自上阵杀敌,也不必操心费神,只要戴个大头巾,摇把鹅毛扇,泡壶菊花茶,摆个围棋盘,便“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真是何等潇洒。
其实,诸葛亮的心理压力大得很。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历来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贤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顾茅庐”,千百年来让那些一心想出来做官又要摆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羡慕到死。实际上他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和防范,没有一天不深藏于心。君臣关系毕竟不是朋友关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时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为双方相处那么久,交往那么深,知根知底,对方有多少斤两,彼此心里都有数。这就不能不防著点了。你看白帝城托孤那段话,表面上看是心不设防,信任到极点,其实是猜忌防范到不动声色。刘备对诸葛亮说,我这个儿子,就托付给先生了。先生看他还行,就帮他一把;不行,就废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扯淡!刘禅的无能,简直就是明摆着的,还用看?无非因为明知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儿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话说绝,说透,将他一军。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铁了心来辅佐那年龄相当于高中生、智力相当于初中生的阿斗。
陈寿说,刘备的托孤,“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拍马屁,就是没头脑。诚如孙盛所言,如所托贤良,就用不着说这些废话;如所托非人,则等于教唆人家谋反。“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托孤成功,全因为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为人谨慎,处处小心,这才没闹出什么事来。但要说刘禅没有猜疑忌恨过,则不是事实。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人民怀念他,要给他建立庙宇,刘禅就不批准,说是“史无前例”。可见刘禅内心深处是忌恨厌恶诸葛亮的。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当了皇帝,就会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强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为所有的蠢才都一样,只要手握权力,高人一等,便会自我感觉良好,牛皮马屁不绝。一旦发现手下人比自己强,又会恼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后快。刘禅其实也一样。只不过有贼心无贼胆,有贼胆也无贼力,只好在诸葛亮死后做点小动作,发点小威风,表示他还是个人物。
其实,即便刘禅对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没意思的。这家伙实在太蠢。又岂止是蠢,简直就没有心肝。他做了俘虏后,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县公。有一天,司马昭请他吃饭,席间故意表演蜀国歌舞。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马昭感慨说,一个人的无情无意,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马昭问他: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间乐,不思蜀”。旧臣郤正听说了,就对刘禅说,下次再问,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的,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说,照着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
陈寿如何评价诸葛亮的一、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二、大意是: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制定官职,遵从权力制定制度,广开门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各种事情都很明白,什么东西都遵循他的规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公正的看待事务并且处理的很公开。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缺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
三、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在开发西南,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诸葛亮治戎为长,军事为短。尽管如此,他仍能把蜀国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在三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今中外亦及其少见,可见诸葛亮有足够的本钱堪称三国第一相,千古名相。外国的不知道,在中国只有管仲,商秧,张居正能比得上他。像萧何,姚崇,荀或之流似乎都比诸葛亮差一点。
但作为统帅,他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
1、没能阻止刘备伐吴,是他为相所犯的最大错误,蜀汉实力大减,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当时最强水平。
2、错用马谡,不停魏延剑走偏锋的建议,过于保守,使得唯一一次可能成功的伐魏机会变为泡影。
3、选择的根据地也不是能够支撑起统一全国的,自古以来统一全国的根据地北方占多数,例如刘邦的关中平原,刘秀的河北,隋唐的陕西,蒙元的蒙古,满清的东北,唯一一次以南方北伐的形式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而且历代南方政权北伐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如祖狄北伐,岳飞北伐,太平天国北伐,民国北伐也只能是勉强成功。
4、毛主席说过,诸葛亮的错误从隆中对时候就开始了。
5、刘禅的无能客观上也与诸葛亮有些关系,史载诸葛亮事无钜细,必亲揽之,从不知道锻炼刘禅,对他的溺爱,使得刘禅除了玩乐还能做什么,另外,也使他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年仅53岁就累死了,说明他不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和用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