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一)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二)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三)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四)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平田园的吟咏。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直接地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的创作风格。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语言平淡朴素、富于韵味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平淡朴素关系很大,且读起来琅琅上口。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了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然而,倘若仅仅朴素,决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虽然这里呈现的是一幅和平的农作图,但实际上只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再读《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所谓“平淡之中可见绮丽”正是如此。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陶渊明刻画的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却又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明是在作者才采菊的时候偶然见到,并不是去刻意的描写山的出现,也表现了作者心境悠然地创作。陶潜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而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又融化在了诗歌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不妨分析《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先描写了身居田园的生活中的事物,包括旷野,深巷,柴扉,尘室……再回到眼前的事物描写田野中的耕作,与身边农民的深入接触。即使与他们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也不乏底层阶级交往中点点的温馨。整首诗紧紧围绕着田园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感受也融入到了诗中。因此清新自然且细腻的描写是田园诗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最为重要。离开了情的景会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没有了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田园诗,都会给读者很多的乐趣。如《饮酒》第三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前四句是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则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又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诗歌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这就是田园诗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无可取代地位的原因。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一)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二)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三)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四)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平田园的吟咏。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直接地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的创作风格。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语言平淡朴素、富于韵味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平淡朴素关系很大,且读起来琅琅上口。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了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然而,倘若仅仅朴素,决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虽然这里呈现的是一幅和平的农作图,但实际上只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再读《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所谓“平淡之中可见绮丽”正是如此。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陶渊明刻画的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却又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明是在作者才采菊的时候偶然见到,并不是去刻意的描写山的出现,也表现了作者心境悠然地创作。陶潜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而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又融化在了诗歌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不妨分析《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先描写了身居田园的生活中的事物,包括旷野,深巷,柴扉,尘室……再回到眼前的事物描写田野中的耕作,与身边农民的深入接触。即使与他们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也不乏底层阶级交往中点点的温馨。整首诗紧紧围绕着田园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感受也融入到了诗中。因此清新自然且细腻的描写是田园诗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最为重要。离开了情的景会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没有了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田园诗,都会给读者很多的乐趣。如《饮酒》第三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前四句是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则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又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诗歌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这就是田园诗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无可取代地位的原因。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