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盏灯 , 应该点的更长,而不是更亮

 我来答
天然槑17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8万
展开全部
——《道德经》的生命管理智慧

□  湖    山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 “守啬”养生 的理念 , “守啬”又称为“节养”、“节护”,这是一种生命管理的重要方法。老子认为:道产生出万物,万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人就是道产生的一件器物,只有精心护理,爱惜使用,注重生命的节养,才能做到健康长寿。人对于生命的管理要“丰蓄啬出”,一方面要不断蓄养,充实积蓄能量;另一方面要爱惜使用,减少精气神的耗费。这种养生理念,符合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对中国的养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命是一盏灯,油尽灯灭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九章中说 :“ 治人事天,莫若啬。 ” 老子讲的“啬”,就是爱惜,“啬”字又训为“俭”。意思是:修身与治理天下,没有比俭啬为更重要的了。

传说老子有这样一段话 : “ 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灯芯)与大耳。众人大言而吾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 (转见陈禾塬《丹道修炼与养生学——武当丹道延寿图说》)

老子说:人生的寿命,活到百岁就到头了,善于“节护”生命的人,可以活得更长。生命就像是一盏灯,点亮时间的长短有一种管理智慧,灯芯挑得小一些,点燃得微弱一点,那么耗费的油膏就少,生命就延续得长一些;如果灯芯挑得太大了,点燃得太亮了,那么油膏很快就会耗尽,油尽灯枯之时,生命也就迅速熄灭了。

老子认为,生命的“节护”很重要,一是要“节”,二是要“护”。“节”就是“俭”,也就是“啬”。“护”可以沟通老子所说的“守”,即“守静笃”、“守柔”、“守中”等。这里说到“吾小语”、“我少记”、“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等,都是一种生命的俭啬与守护,天下没有人比我知道,这就是长寿的秘方。

宋徽宗赵佶在点评《道德经》时说:“聪明智识,天也。动静思虑,人也。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累,所以治人。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所以事天,此这谓暗。天一在脏,以肾为事,立于不贷之圃,丰智原而啬出,则人事治而天理得。”

宋徽宗认为,上天有聪明智慧和见识,人有动静的行为和思维。动静适当能够节省体能,思虑不过度就不会太累,这是修身的道理。不把聪明发挥到极致,不把智慧见识全部用尽,治理天下,也就是老子思想的内涵。天一穴在脏腑,重视肾的养护,身体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地提高智慧而爱惜使用,就能修身治理天下,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二、节养之术——啬神、啬欲、啬食

老子“守啬”的基本方法,就是 啬神、啬欲、啬食, 这是人节养必须做到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管理生命的三个路径。用现在的话话来说,就是做“减法”,通过减少精神耗费、减少个人欲望、减少多余食物的摄入,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啬神”是节养的第一要义, 少费即为啬,“啬神”就是爱惜精神,节省能量。老子说:“大音希声。”人要少讲话,更不要大声讲话,因为大声讲话费神。他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说话反而容易造成困扰,不如守住内心的虚静。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老子的这两句话讲的就是“啬神”,意思是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之气,不要浪费精气神。

唐代名医孙思邈,长寿超过百岁,在他的养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 人之寿大,在于樽节 ”。 樽,就是抑止。他认为人的精、气、神是有限的,只有尽可能地抑止消耗,节约能量,才能高寿。

其次是要“啬欲”,人要清心寡欲,节制欲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色彩缤纷使人眼花潦乱,声音嘈杂使人听力失聪,美食美味使人味觉失灵,奔跑打猎使人心神发狂,稀有物品使人行为变坏。所以圣人只求安饱,不追求声色犬马的欢娱,抛弃外在的诱惑,只获取那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

老子并不主张禁欲,但主张节欲,人要少思寡欲,如果想法太多就会怨恨太多,欲望太多就会失望太多,不仅会伤害身心,而且不能健康长寿。

《太平广记》中说 :“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 ” 养生的方法就是,排除不良的嗜好,去掉过多的欲望,爱惜精神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就不会伤害身体。

再次就是要“啬食”,不要吃得太多。老子说:“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意思是:从养生之道来说,吃饱了还要吃就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老子的说法是有科学性的,吃得少体内残留的“食物毒素”就少,也减轻了胃、肠、肝、肾、心的负担。

老子还说 :“ 少则得,多则惑。 ” 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贪多反而困惑。营养学家赵林教授说,他在广西巴马与那些长寿老人一起吃饭,老人很快就吃完了,不是吃饭的速度快,而是他们吃得少,一餐就吃那么一小碗。目前世界长寿者和研究者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食愈少,寿愈长”。如果饮食不节制,胡吃海喝,就会百病丛生;饕餮之徒,易于夭折。

三、 啬之早服 ,早服早受益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九章中说 : “ 夫唯啬,是谓早服 。” 从油灯的管理智慧中,我们知道了生命的管理智慧,大家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早服”,尽早地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因为早一步、胜十步,“早服”就可以使人更加健康,更加长寿。

唐代名医孙思邈(581——682),也用油灯的意象来解读养生之道的“节养术”。他认为,人的精气就像一盏油灯中的油,而生命的活动就像灯火的光辉。每个人拥有的油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节养,就像油灯用大灯芯,油很快就会耗费尽,寿命就会很短。如果注意节养,就好像用小灯芯,油用得慢,灯熄得也慢,寿命自然延长。

至于节养的要领,孙思邈认为:就是要节制房事,思想清静,心无妄念,耳无妄听,要少思、少欲、少愁、少好、少恶行,对名利之事和是非之事都置之度外,将精气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一共有335位皇帝,这些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1岁。按理说,皇帝的生活和医疗条件都是最好的,为什么都不能长寿呢?除去非正常死亡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普遍操劳过度,当皇帝的负荷和压力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承受,秦始皇每天必须看完120斤的竹简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阅读奏折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二是纵欲无度,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嫔妃妻妾成群,几乎每天都要行房事,耗费的精气神太大,身体严重透支,已经伤了元气。三是心理压力大,皇帝处于权力中心,权力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既有皇室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有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造成皇帝出现猜疑、紧张、妒忌、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

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一种逆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年轻时拼命赚钱,年长时化钱保命”,年轻时用过度耗费体力和脑力的方式来赚钱,破坏了的身体的平衡,造成了免疫力下降,落了不少的病根,然后又用赚来的钱治病救命,养生恢复。要知道,身体透支太多,是不可能完全修复的,钱换不来健康,更买不到寿命。只有科学地管理生命,合理适度地使用体力和脑力,才能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老子“守啬节养”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管理生命的科学方法,它让我们知道,上天是最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的燃油都是一样多,生命的征途中不设加油站。“啬”用上天给你的油量,让生命之灯点的更长,而不是点的更亮,这就是老子给你的养生智慧,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