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规定了小学读6年,初中高中各读3年?

 我来答
慧圆教育
2022-07-26 · TA获得超过503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9万
展开全部
为什么有人小学只读了5年?

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这种学制形式被称为“六三三”学制,因其确立于1922年,旧历壬戌年,所以也称“壬戌学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以后近百年的风云激荡,中国学制作了不少调整,但主体精神仍由壬戌学制奠基。

“六三三”制从哪里来?美国

中国近代史上颇多“舶来品”,“六三三制”就是其中之一。

“六三三”学制于1893年在美国发端,经历过各种质疑和争论,直到1913年,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议把中等教育分为两段,即初中、高中各三年。此后,美国中小学学制的系统大体就奠定在“六三三制”的设想上,“六三三制”的思想体系基本成型。

1918、1919年,有一批留美学生回国,其中不少人在美国是学教育的。1921年10月27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广州召开第七届会议,讨论学校系统问题,并初步提出仿效美国的“六三三制”方案。1922年12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又在济南召开第八届大会,对学制系统进行复议。最后,以政府名义颁布《新学制系统案》(即“壬戌学制”)。这样,就把美国的“六三三制”抄了过来,并一直沿袭到解放后。

“六三三”毕竟是舶来品,它适合中国吗?

评价一套学制系统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但最最重要又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是——要符合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至于“六三三”学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它之所以适合我国是因为……(此处省略10万字,互联君有空再和大家讲)。今天给大家重点说的是, “六三三”学制 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科学性。

“六三三”制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前面说过,美国人确立“六三三”学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从发端到基本成型,共经历了20年。这期间,针对“六三三”制,美国教育界曾有不少争论,其中不乏支持原有“八四学制”的旧派分子。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899年,因为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书。

这份报告书从心理学角度对儿童年龄特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发现,第七学年(当时美国的小学是8年)全数男学生的40%至50%,女学生的60%至70%(男生相较女生更晚熟),已进入青春期。也就是说,学生从十二、三岁起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出现了分化,最宜于开始中学教育。这份报告发表后,赞成“六三三”学制的人日益增多。

看到没有,美国人还是挺讲科学道理的。

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发表了专著《青年期》。霍尔认为,12岁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分水岭,12岁的少年己进入青春阶段,个性发展,独立性强,具有成熟的特点。他据此认为12—16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青少年在这一段时期对小学教授的基础学科的兴趣逐渐减少,对各种学科知识产生了好奇心。他认为这一时期“应由有各科专长的教师进行教授,并作为高中时期从事升学准备或者就业准备的根基。”霍尔及其同辈学者还认为,在初中阶段,“儿童在个人能力、校外条件和前途上的差别,都会极为明显表现出来,这使得我们必须采用差别课程。”

霍尔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六三三”学制的科学性所在。

另外,我国教育学家也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材料以及教育工作的经验,将孩子的成长分成以下三个时期: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童年期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应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特征。

青年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 在青年期,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已经具备。

引入中国的“六三三”学制即依据以上三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把基础教育分成了三段:小学6岁到12岁,初中12岁到15岁,高中15岁到18岁,分别对应儿童年龄分期的学龄初期、中期和晚期。应该说,“六三三”学制大致是符合我国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所以能够在我国长期沿用。

别再做“抢跑”入学这种“傻事”了

对于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你是否会“不择手段”让孩子提前入学呢?

6周岁是否是上小学的最佳年龄,国内外对此尚无权威定论,但6周岁上学仍是世界主流。研究发现6周岁的孩子已经初具适应学校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父母着急把不满6周岁的孩子送入学校,确实有揠苗助长之嫌。

前面说过,美国科学家发现七年级男生已进入青春期的比例小于同级女生,可见,男生普遍比女生晚熟。所以,小男孩更不适合提前入学,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身心发展水平不够,而在初中阶段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幼升小有“抢跑”,“小升初”也有。在小升初的暑假甚至六年级下学期,许多家长就会让孩子提前学习初中的课程,美其名曰“预习”。但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到了12岁以后才对基础知识兴趣减少,开始对学科专业知识感兴趣,过早“预习”恐怕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家长与其让孩子提前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倒不如让孩子享受正常节奏的生活和假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