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和侯哪个爵位大呢?
公爵大。
国公大,公侯伯子男。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关内侯。列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爵位等级划分
先贤仰望上苍,发现日月星辰能在各自的轨道上谐和运行,由此天地秩序可保不乱。为保人事不乱,圣明的君王象天法地,安排尊卑秩序,使众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国君爱养百姓,百姓礼待天子,从而上行下效,国家也可以长久运行。
上古至先秦,天子设立五等爵位,以区别尊卑秩序。从而出现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至秦汉时爵位另有变化。这五等爵位有哪些含义?据白虎通记载,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是师法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制定。
公,本意正直,取正直无私的意思。善于治理百姓,能公正地为万民做主,就称为公。据《周礼》记载,公爵封地面积为五百里。而后世王朝,公爵封地各有不同。
晋朝时期,陶侃还未显达时,善于观相的师圭,曾对陶侃说您的左手中指有一道垂直的指纹。您日后一定会荣登公爵,贵不可言。后来陶侃官至八州都督,手握强兵,荣列公卿之位,师圭之言果然应验。
公比侯大,公和侯都是爵位,共分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爵位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根据文献记载(尧、舜以及夏并无文字等实物资料佐证),爵位形成于周代,共公、侯、伯、子、男五爵。历代爵位设置虽然偶有不同,但都是以周朝的五爵为基础的。这五爵都世袭罔替,都是诸侯国,国君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统治权。
周代以前
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但此事无实物资料证实。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参考: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