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对外打过日本吗
清朝初期没有攻打过日本,清朝忙于统一全国。
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
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20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南方及西北全部。这种四方相争的格局,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叉,异常激烈。
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即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的同时,向西北进攻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将其攻灭后,以广大北方为依托,向东南进攻南明,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基本上消灭了地方上的农民政权和南明反抗势力。后又消灭了三藩势力和葛尔丹势力。
雍正时期平定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到了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朝全国统一战争的完成。
扩展资料:
清兵入关和定都北京过程:
掌握清朝军政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继承太宗的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战略方针,积极准备进攻明朝残余势力。顺治元年(1644年)春,他曾派人去陕西联络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图协谋同力,共灭明朝。
但伫待多日,不见回信,后来得悉北京城已被李自成占领,决定利用这一混乱之机,集结倾国兵力,亲自率兵攻占北京,以完成清的一统大业。
与此同时,占据北京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为防清兵入关,多次派人招降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未成功。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率师东征,兵锋所及,直指山海关。吴三桂得知农民军前来进攻的消息后,异常焦虑,立即派人向多尔衮乞援。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率清兵进抵翁后 (今辽宁阜新境内),接到了吴三桂的乞援信,大喜过望,认为清军找到了一个引路人;但对信中提出的以“财帛”和“裂土”为乞援的条件十分不快,立即回书说,清军此次进兵不仅要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确立统治。
要吴三桂认清形势,尽早投降清廷,“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吴三桂接到多尔衮的回信后,感到在李自成大军压境的危急局势面前,只有降清才能保住自己的官爵和富贵,于是一方面在山海关城西石河一带集结军队。
设阵布防,对付前来进攻的农民军,另一方面又急修书信,再次派人向多尔衮表达薙发投降的愿望。这样,在共同对付农民起义军的目标之下,满汉官僚地主阶级已相互勾结在一起了。
当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第一封乞援信后,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当机立断,改变了皇太极一贯采用的侵明路线 (即绕过山海关,越过长城,突入关内),整兵日夜兼程,直接疾驰山海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统一战争
没有。
清朝初期一直在平定各处叛乱和消灭地方割据政权。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
康熙帝于继位之初,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
在这九年期间,反清势力遍及华中、华南,吴三桂更于后期称帝建国周。然而清军采取积极防御,进军陕西、江西以切割叛军。加上吴三桂没有积极北伐,反清联军因占领地与吴三桂过度干涉而发生纠纷,最后王辅臣、耿继忠与尚之信先后投降,占领福建沿岸的郑经被击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
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扩展资料:
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
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
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
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没有,清朝初期一直在平定各处叛乱和消灭地方割据政权,并没有打过日本。
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
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20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南方及西北全部。
这种四方相争的格局,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叉,异常激烈。
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即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的同时,向西北进攻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将其攻灭后,以广大北方为依托,向东南进攻南明,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基本上消灭了地方上的农民政权和南明反抗势力。后又消灭了三藩势力和葛尔丹势力。
雍正时期平定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到了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朝全国统一战争的完成。
扩展资料:
清朝时期日本第一次侵略我国:
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受到欧美列强的侵略。1871年,两国签订《修好条规》,正式建立了国家关系。就在这时,日本已在策划侵略中国。
当时日本刚开始明治维新,对外要“开疆拓土”,海上向南扩张的目标就是琉球和台湾。琉球当时是一个独立国家,长期与清朝保持宗藩关系,又被日本的萨摩藩视为属国。
1871年12月,有琉球船民在海上遇风,飘流到台湾南部东海岸上陆,被台湾土著部落杀害。日本当权者正酝酿吞并琉球,一得到此消息,就有人提出应为此向台湾“兴问罪之师”,统治集团中很快兴起一股“征台论”。
1873年,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来华借《中日修好条规》换约之机,就琉球船民事件向清政府进行外交讹诈,并狡辩说台湾东部“土蕃”之地不是中国领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侵犯台湾。大军在琅登陆,征讨牡丹等社。
清政府一面向日本质问,一面任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带领轮船、兵器入台,处理日本侵台事件。英国也对日本用兵台湾表示不满。日本武力侵台遇到许多困难,只好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
1874年8月,日本政府任命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为全权办理大臣来华交涉。他仍从否认中国对台湾东部的主权入手,向清政府大肆恐吓,受到清政府的驳斥。
随后吐露真情,要求清政府给予赔偿,日本自行从台湾撤兵。他提出的赔偿额为数甚大,清政府不答应。后经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出面“调停”,10月30日,双方达成协议。31日,总理衙门大臣与大久保签订《北京专条》。
《中日北京专条》共3款及“会议凭单”一件。
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派兵侵台是“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被害难民之家,中国给抚恤银10万两;日本退兵,其在台地方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留自用,付银40万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统一战争
清朝入关时,已经到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家光对锁国全面实施并严厉执行。为了德川幕府还拒绝了郑成功的求援和朱舜水等流亡日本的明朝遗民的协助反清复明的请求。
所以清朝和日本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