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隶属中国云南省。1894年,中、英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将果敢地区划入英属缅甸。1962年中缅重新协商划分边界线,果敢地区被正式划入缅甸掸邦管辖。
果敢地区民族(果敢族)来历介绍:
在明末以前,果敢地区为不毛之地,只有少数“老葫人”居住,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缅甸,在缅人和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夹击与围剿下,其部分随从及军士逃入科干山深处隐匿避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国边境居民遂徒步迁往科干地区开荒谋生,或依籍贯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相属。
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柳树湾大石板汉人杨高学,明末迁居大理, 后娶顺宁(凤庆)一商人之女为妻,生子杨映,明末清初迁至科干落籍,落脚火烧寨,归属“兴达户”部落。“兴达户”部落在各部落中发展最快,势力渐大,成为后来果敢的发展基地。
扩展资料
建置沿革介绍(截止清朝):
1、13世纪至14世纪,为中国元朝云南行省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镇康路军民总管府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的领地。
2、14世纪至17世纪,为中国明朝镇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领地。
3、17世纪至19世纪,为中国清朝云南省永昌府镇康土知州的“六户”领地。
4、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联合“大西军”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举旗反清”,兵败后从腾越(腾冲)一路出逃,退入缅甸。
5、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进攻当时缅甸东吁王朝,逼迫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缅王莽白将朱由榔送交清军,并押解回昆明。次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朱由榔的部下随从,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部下杨高学的带领之下逃入中缅边界线附近科干山(今日的果敢地区)避难,此后又长期在中缅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其后,清朝在今腊戌附近设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进入300年左右的杨氏土司政权时代。
6、雍正八年(1730年),杨高学的后代杨猷才以“诰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区行使职权。
7、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猷才病故,其长子杨维兴继职,此时其辖区范围已超过“兴达户”三倍。 乾隆六十年(1795年),杨维兴长子杨有根袭父职,次子杨有泮助理执政。
8、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并颁发封印,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
9、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国华之子杨春荣袭职,此时果敢辖境,东至尖山寨,南至滚弄,西至勐汞长箐山,北至慕泰、红岩。
10、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将其作为印度的一个省。缅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红降英后,与之关系亲昵的杨土司投向英国,成为英缅治下的土司。
12、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英在伦敦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明确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果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果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