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守孝三年重要吗?
三周年很重要,因为在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是要守孝三年的。
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二年或者五年呢?因为在古代,孩子的哺乳期是三年,就想现在一样,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去上幼儿园了,是可以脱离父母了。
另外,三这个字也是有讲究的,所谓三,天、地、人之道也。所以,守孝三年。
尊亲死后,服满以前,居住在家,不饮酒,不吃荤腥,大戚亮仔握不能婚嫁,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称“守孝”。
对于活人来说,三年之后,才可以出门工作,解除这些禁忌。
所以,三周年,是对逝者做最后一次隆重的祭奠,对生人也是解除禁忌的过程,所以就更隆重一些,也就更加重要。
三周年祭奠需提前做好准备。聚齐家里较重要人员,安排好各自的班次,以每一个小家庭为单位,备好各自的祭奠用滚宽品,按约定的时间前往墓地祭奠。
届时大宴宾客,孝子哭往墓地祭奠,并焚烧众亲带来的纸扎冥品。
三周年祭奠毕,守丧大礼即告终。在很多地方,三周年才可以立碑。
孝子孝女应准备些纸衣服随纸钱一起烧掉,因为出殡时捎去的衣服,三年已经变旧了,需要添置新衣。
供品是大供,鸡、鱼、肉、肘子、丸子,果品是八样,点心五样每样三块。
过完三周年忌日后人可穿鲜艳一点的衣服,但不可穿戴太过鲜艳。
同时祭拜的时候烧的“纸钱”、“元宝”之类的东西也会特别地多。重点突出在于一个“隆重”,也就是体现出人们比较重视的心理。
有些地方,老人去世后,他的家人子女需要把家中的对联都换成紫色的,持续贴上一年或者三年。不过近年来很多人都不在乎这些外在的仪式了,仅仅保持着最基本的祭拜。
这种所谓的“纪念性日期”,对于已经去世的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对活着的人更有意义。
现在因为时代变了,守孝在家三年基本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三周年祭奠还是很隆重的。这种“孝”礼一般人不会记得,但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去世后,都会不自觉地去遵守。
2022-09-22
那都是古人的思想,不适合现代。
儒家主张守孝三年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积极面在于其主要是用三年丧期帮助生者宣泄自己失去段旁拦亲人的悲伤,消极面就在于后世僵化于三年丧期的形式,让其三年丧期流于表面形式,失去其意义。
儒家主张守孝三年,主握胡要作用不在于守丧的形式,而是通过守丧,让人有一个缓冲阶段调整自己的心情,消化自己亲人逝去的悲伤,同时也表达了人对于不孝、非孝之行为拒斥的情感。所以,儒启档家主张守丧三年,在慰藉生者逝者已逝方面,有其合理性,而我们要继承的,也是这种情感上的慰藉功能,至于三年守丧的僵化形式就不太适合现代社会了,所以可以选择性继承儒家的三年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