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入园适应性问题

 我来答
爱之翼17
2022-07-11 · TA获得超过9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8万
展开全部

  导语:新入园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前教育的“序曲”,教师和家长要根据这一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孩子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那么,关于幼儿园入园适应性问题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幼儿园入园适应性问题

  一般来说,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对幼儿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全,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时都会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焦虑,不吃不喝,想家,发脾气等情绪问题上。造成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让教师,家长感到十分棘手,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孩子适应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种种入园的不适应,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幼儿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并针对这些不适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新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以及入园焦虑的表现

  1、幼儿与养护者分离导致的不适应引发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坐立不安,恍惚,低声啜泣,失声哭闹,恋物,暴躁,生气,恐惧,紧张等。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会紧紧抓住养护者的手不放,边哭边喊:“我要妈妈”等。这种分离焦虑严重影响着儿童情绪,对于陌生的环境,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焦虑的表现。这是幼儿入园时普遍出现的分离焦虑。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引发的生理问题:喂食困难,食欲下降,遗尿等。大部分幼儿在入园前的生活都是家人一手包办的,本身自理能力就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裤子,有了需要也不会告诉老师。也有的孩子是由于进入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焦躁不安,对一些生理需要忽略而出现食欲不降,遗尿等现象。这就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的不适应。还有的幼儿在家里形成的作息制度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不一致导致的不适应。有的孩子在家里晚睡晚起,别人游戏时他瞌睡,别人午睡他精神十足,要玩要闹,弄得全班不安宁,因此这样的孩子也不想入园。

  3、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不适应引发的行为问题:胆怯,害羞,缄默,孤僻,打人,抢玩具,拒食,拒绝拥抱,扔玩具,拒绝脱衣服,自虐。皮亚杰在提出幼儿思维发展时,提到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使他们在游戏时有着各自对游戏的理解与规则,常常导致幼儿在游戏时的冲突性。现在的幼儿在家几乎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交往。进入幼儿园之后一切都要与小朋友分享。同时还要遵守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一定的规则。这些变化和要求,就会使得一些幼儿感到陌生,不安和恐惧,进一步导致幼儿入园的不适应性。换了新环境,失去安全感,孩子的行为会发生变化。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1、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与恐惧心理

  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要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因。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需要,是其它高级需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使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由于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伴之而来的是幼儿心理上的恐惧,这样就产生了幼儿对上幼儿园的抗拒。

  2、情感依恋的迁移和分离焦虑

  孩子与父母或养护者朝夕相处,建立了坚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构筑了幼儿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幼儿突然离开了原有的依恋对象,而与教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还需假以时日。此时,幼儿面临情感迁移的心理,陷入极度的心理焦虑中。另一方面。现在多数孩子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进入幼儿园后,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其失落的心理。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以及恐慌等情绪体验。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幼儿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

  3、心理防御机制

  入园前,幼儿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长负责,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来到幼儿园后,他们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也开始学习独立。幼儿必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等,这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幼儿入园后还要面对熟悉新环境,生活自理,认识新朋友等一系列的新任务。这些都需要相当多的心理能力才能完成。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中,造成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适应能力较差,这也加剧了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障碍。

  三、提高幼儿入园适应性策略

  1、做好入园的准备

  (1)预入园与延时分离,消除陌生感与恐惧心理。

  家长可在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玩,感受幼儿园的趣味性,使幼儿对幼儿园有初步的印象,消除陌生和恐惧。预入园的那几天,可安排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丰富的亲子游戏会让幼儿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快乐。对幼儿园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还有以往在幼儿与父母分离时,为了防止幼儿哭闹不休常常会催促家长马上离开,或者趁幼儿不注意时悄悄离去,但这种“强迫分离法”却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幼儿的分离焦虑。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家长与幼儿间运用“延时分离法”。入园后允许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游戏,再自然地互相道别。减轻幼儿对入园的恐惧,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2)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减少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时就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

  (3)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分离焦虑的产生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适应幼儿园的要求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入园前,家长应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指导幼儿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自己睡觉等等。

  2、运用教育技巧,逐步完善幼儿入园行为。

  幼儿入园前教师可在报名时让家长填写有关幼儿生活规律的表格,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素养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所持的观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幼儿的好恶,了解幼儿个性。其次要充分理解初入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尽量设法让他们放松,以积极的情感代替消极的情绪。再次,运用小班幼儿喜欢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多安排一些时间让幼儿在户外自由玩耍,玩沙,玩水,滑滑梯,做集体游戏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活动。

  3、家园合作,促进幼儿适应新生活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在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问题,这无形中会让幼儿对上幼儿园产生不好的印象。家长应在和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幼儿和教师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幼儿园入园适应性问题

  一、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的表现

  1.入园焦虑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主要表现是入园焦虑,通常出现在幼儿入园之初。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认为:“焦虑是一种心理压力的体现。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觉察到有威胁时的反应,它伴随某些特定的感情(如恐惧、焦虑、愤怒)一起出现。”入园之初,多数幼儿都会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哭闹、躲避教师和同伴、重复话语、独自发呆、依恋自带物品和教师、生病缺席等行为表现。

  幼儿新入园时表现出的分离焦虑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声哭和哭泣是最普遍的分离焦虑表现,依恋自带物和依恋老师也是出现较多的分离焦虑表现,其他的分离焦虑表现多属于一些幼儿的个别行为;但是不能就此说明默坐的幼儿分离焦虑不如大哭的幼儿严重,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表现,强烈的表达与缓和的表达都是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释放。初入园的幼儿大多较强烈地表现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比如用大声哭引起教师及家长的注意,或以哭闹的行为强烈地表现自己不愿意上幼儿园或不愿意呆在幼儿园的情绪。当感到强烈的情绪表达不能改变要继续生活在幼儿园的事实后,大部分幼儿会转为舒缓地表达分离焦虑情绪,比如哭泣、默坐等。

  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情绪出现的时间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分离焦虑情绪最严重的时段是早上入园时,这一时段里幼儿面临着与家长的直接分离,主要表现为大哭、哭泣和过分依恋老师;午餐及午睡前后也是幼儿分离焦虑情绪比较明显的两个时段,主要表现为哭泣、不正常进餐和不正常午睡;其他时段幼儿分离焦虑情绪表现较少。

  有些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一直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前一阶段表现得突出,后一阶段趋于正常;有些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前一阶段表现得相对平静,后一阶段表现得较为强烈。

  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情绪在表现上存在性别差异性,也存在趋同性。差异性体现在分离焦虑情绪出现的次数及表现形式的强烈程度方面,女孩分离焦虑情绪出现的人次较男孩多,且多为强烈的表现形式;趋同性则表现为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出现及消失的总体趋势上,绝大部分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大约持续两周,个别幼儿会持续较长时间。

  总体上看来,年龄小的幼儿与较年龄大的幼儿相比分离焦虑程度更重;年龄小的男孩与年龄大的男孩之间的这种差异表现较为明显,而女孩的分离焦虑程度受年龄影响,表现较男孩而言不够明显。

  2.同伴交往能力差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获得友情,拥有自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能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如何跟同伴相处,因此,从孩子入园开始,家园就应该携手并进、相互配合,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园内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自私霸道、固执己见、不顾他人的个性表露明显,不但不会关心同伴,不能跟同伴和睦相处,而且还会发生侵害攻击性行为。一些孩子行为孤僻,刚入园时不哭、不闹、不爱说话,常常闷闷不乐,爱做撕咬衣角、指甲或乱摸身体某一部位等小动作,不愿让同伴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接近别人。一些孩子静静地站在一边,想参与活动却因胆怯或内向而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无论在哪儿都要主动跟小伙伴打招呼,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提醒孩子遇到问题要告诉老师,还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从而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会产生一种离开家人的不安全感,也会对教师怀有很大的依赖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及时抚慰和引导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幼儿园环境与家庭环境区别很大,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仅依靠教师或家长单方面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只有当家园协调、配合一致时,对孩子的培养才能更有成效。

  二、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的原因

  2~3岁幼儿在入园之初,面临着与亲人的暂时性分离,环境、人员、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的变化以及自身低水平的认知和基本生活技能的缺乏等,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生理因素

  新入园幼儿正处于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的阶段,其行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都相对很弱,且带有很大的依附性。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包办代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家长打理,以致于有些孩子入园时不会穿脱衣服,不会拿勺吃饭,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上厕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2.心理因素

  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最大的心理障碍。与亲人的分离引起幼儿强烈的不安情绪,严重的甚至还影响到自身的健康。一般说来,一周之内多数幼儿在老师亲切、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下能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并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与家人说再见。而有的幼儿却较难适应,始终哭闹不停,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消瘦甚至生病。有些幼儿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入园后环境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刺激,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

  3.社会因素

  幼儿的社会属性还不完善,情感功能也不健全,因此无法主动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幼儿园有严格的作息制度,这一点与大多数家庭大相径庭。幼儿在家里很自由,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游戏都可以自己决定,而在幼儿园进餐、如厕、参与游戏活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刚入园的孩子很不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

  小班幼儿新入园时表现出的分离焦虑情绪是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以母亲般的爱心、耐心与细心,帮助孩子们减轻痛苦的煎熬,引导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用温暖的手牵着孩子们迈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作为家长,应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尽早地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早睡早起、每天午睡、专心吃饭、独自睡觉等习惯。在入园之前要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看看玩玩,使幼儿近早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幼儿入园时承受的压力,使幼儿避免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表现出种种问题。

  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庭给予孩子太多的溺爱,使孩子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父母应该提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庭与幼儿园也应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消除幼儿新入园产生的“阵痛”现象,让幼儿更容易适应周围的变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