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展开全部
第104天《让生命微微笑》实修
主题:任性绽放
功课: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我一直想感悟到那个“一”的存在,我知道有个“一”的存在,或者有个“不存在”的存在。我但尚未能证悟,所以这两天花了点时间了解了一下《心经》。大致意思如下:
观世音菩萨用他深刻广大的般若智慧,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发现一切万法都空无自性。即: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空”缘生出来的,反过来“空”缘生了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一切万法因缘而生,所以空无自性,同时,因为空无自性,所以又缘起万法。而我们只有领悟了这一“空”的真理,获得“般若”智慧,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的痛苦。
佛法认定,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自我,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称为“五蕴”。“色”为物质,我们的身体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物质,受、想、行、识则指我们的精神。《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概括起来就是五蕴皆空。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执着的,所认为实有的五蕴集合体——自我,并非实有,而是“空”。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某种程度上阐述了万物因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性质。
人从咿呀学语的儿童到健壮的青年,而后到衰老的晚年,每一妙都在因缘生灭、变化无常,没有人可以抓住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人是如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莫不如此。
当代科学通过观察物质最微观的层次,细胞、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等,发现它们也都是刹那间因缘生灭,找不到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我们的精神活动也是这样,找不到它的所处方位和实体,空性是万事万物真实的本来面目,而这一空性的相状就是经中所描述的:不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教所描述的“空”并非指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之外,另外存在着一个空,也并不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消失、断灭后才是“空”,而是事物当体即是“空”。这也就是色即是空。佛教所讲的空,也不是断灭的虚无,虽然本性为空,却能缘起万法,这也就是“空即是色”的意思。
对“受、想、行、识”四种精神性的存在,也是同样的道理,空是一切事物的实相。菩萨说:不仅“五蕴皆空”,佛教中所讲的述的十二处、十八界,甚至包括佛陀曾经讲过的教法:十二因缘、四圣缔、涅槃等 都为“空”。
从空性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空无自性,都不是我们所执着的实在,物质并非实在的物质,感官并非实在的感官,意识也并不是实在的意识,甚至轮回,也并非是实在的轮回。生老病死,前生后世也都如幻如化。既然轮回是空,所谓轮回的原因当然也就是空。对不实在的轮回的超越也是空。涅槃以及证得涅槃的方法也为空,同时,又正是因为空性,一切事物才会表现为一种受因果法则支配的虚假的存在,这就是佛法说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诸法实相,证悟这一诸法实相的空性智慧,就是般若。
菩萨指出:当一位菩萨具备了般若智慧以后,就会认识到一切事物都空无自性,毕竟不可得,他就会以“无所得”作为修行的法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所得”是指即没有“能得”的主体,也没有“可得”的对象,更没有得这一行为。
龙树菩萨说:“诸法空相不可得”,我们以“无所得”作为修行的诀要,就能心无牵挂,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一切恐惧痛苦全都化归空性,就能到达究竟解脱的涅槃彼岸。由此,我们就能够明白,只有般若智慧才是真正能够消除一切痛苦的无上妙法,是佛法的大总持,大法印。
整篇从多个角度解析了“空”,这个空也就是“一”,现在我只是能认识它,哪天我证悟了,那应该是整个人都被瓦解,消失在宇宙中,然后重组回来,我就得般若智慧了。不过这要看“缘”,缘能种否,也许可,因缘起性空。诸法空相不可得,得之亦为空,故心无挂碍,以“无所得”而修之。
任性绽放,“任性”不是放任人性,而是放任天性,而天性之门需从“心”进入,了解自己的心,绽放的才是美丽的自己。求道,并非彻悟之后才得道,而是我们在求道一路上,一路都在得道,我们是逐层递进式得道,这个过程已经在收获了。
主题:任性绽放
功课: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我一直想感悟到那个“一”的存在,我知道有个“一”的存在,或者有个“不存在”的存在。我但尚未能证悟,所以这两天花了点时间了解了一下《心经》。大致意思如下:
观世音菩萨用他深刻广大的般若智慧,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发现一切万法都空无自性。即: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空”缘生出来的,反过来“空”缘生了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一切万法因缘而生,所以空无自性,同时,因为空无自性,所以又缘起万法。而我们只有领悟了这一“空”的真理,获得“般若”智慧,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的痛苦。
佛法认定,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自我,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称为“五蕴”。“色”为物质,我们的身体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物质,受、想、行、识则指我们的精神。《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概括起来就是五蕴皆空。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执着的,所认为实有的五蕴集合体——自我,并非实有,而是“空”。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某种程度上阐述了万物因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性质。
人从咿呀学语的儿童到健壮的青年,而后到衰老的晚年,每一妙都在因缘生灭、变化无常,没有人可以抓住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人是如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莫不如此。
当代科学通过观察物质最微观的层次,细胞、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等,发现它们也都是刹那间因缘生灭,找不到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我们的精神活动也是这样,找不到它的所处方位和实体,空性是万事万物真实的本来面目,而这一空性的相状就是经中所描述的:不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教所描述的“空”并非指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之外,另外存在着一个空,也并不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消失、断灭后才是“空”,而是事物当体即是“空”。这也就是色即是空。佛教所讲的空,也不是断灭的虚无,虽然本性为空,却能缘起万法,这也就是“空即是色”的意思。
对“受、想、行、识”四种精神性的存在,也是同样的道理,空是一切事物的实相。菩萨说:不仅“五蕴皆空”,佛教中所讲的述的十二处、十八界,甚至包括佛陀曾经讲过的教法:十二因缘、四圣缔、涅槃等 都为“空”。
从空性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空无自性,都不是我们所执着的实在,物质并非实在的物质,感官并非实在的感官,意识也并不是实在的意识,甚至轮回,也并非是实在的轮回。生老病死,前生后世也都如幻如化。既然轮回是空,所谓轮回的原因当然也就是空。对不实在的轮回的超越也是空。涅槃以及证得涅槃的方法也为空,同时,又正是因为空性,一切事物才会表现为一种受因果法则支配的虚假的存在,这就是佛法说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诸法实相,证悟这一诸法实相的空性智慧,就是般若。
菩萨指出:当一位菩萨具备了般若智慧以后,就会认识到一切事物都空无自性,毕竟不可得,他就会以“无所得”作为修行的法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所得”是指即没有“能得”的主体,也没有“可得”的对象,更没有得这一行为。
龙树菩萨说:“诸法空相不可得”,我们以“无所得”作为修行的诀要,就能心无牵挂,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一切恐惧痛苦全都化归空性,就能到达究竟解脱的涅槃彼岸。由此,我们就能够明白,只有般若智慧才是真正能够消除一切痛苦的无上妙法,是佛法的大总持,大法印。
整篇从多个角度解析了“空”,这个空也就是“一”,现在我只是能认识它,哪天我证悟了,那应该是整个人都被瓦解,消失在宇宙中,然后重组回来,我就得般若智慧了。不过这要看“缘”,缘能种否,也许可,因缘起性空。诸法空相不可得,得之亦为空,故心无挂碍,以“无所得”而修之。
任性绽放,“任性”不是放任人性,而是放任天性,而天性之门需从“心”进入,了解自己的心,绽放的才是美丽的自己。求道,并非彻悟之后才得道,而是我们在求道一路上,一路都在得道,我们是逐层递进式得道,这个过程已经在收获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