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薛宝琴的结局是什么?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红楼梦》写到第四十八回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烈火烹油”的阶段:贾政因为公务疏于监督宝玉,为他的活动提供了条件;王子腾升了九省的点检、史鼎委了外省的大员;四大家族顺风顺水。而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主要环境,大观园成为年轻人的乐园,其中的气氛也通过诗的高远(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和吃的热烈(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达到了顶峰。人物关系上,前面经历了“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宝黛的爱情得到了确认和展示;“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钗黛的人格精神得到了初步的定位;一切的矛盾似乎已经消解,俨然一团喜气。这个时候,似乎再盛大的笔触都只能是画蛇添足、无以为继了。
曹雪芹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此,他在一个凝固的结构里添加了诸多更新的因素,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随着新因素的加入出现了改变。于是第四十九回里我们就看到了那样一个声势浩大的场面,三家亲戚、四个女子的同时出现,让期待的读者眼前一亮,同时又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而这个场面中最耀眼的无疑是薛宝琴,她几乎是从出场的一开始便成为了所有女子中最出色的一个,连一贯傲视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而林黛玉也收敛了她一贯的小性,甚至是像与湘云相处时的那种别扭的情绪都没有带出来,一开始就与薛宝琴以姐妹相称。她毫不费力地赢得了老太太的喜欢,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但就是这个先声夺人的人物,在小说后来的情节发展中却没有多少交待,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从小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并且顺顺当当地结了婚,在众多命运坎坷的女孩子中她似乎是结局最圆满的一个。薛宝琴的结局果然就是这个样子吗?还是因为红楼梦本身的“迷”性,而被后来的续作者们忽视了?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完全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一、先扬后抑——不可解释的反差
关于薛宝琴的命运,书中有限的交代是在凤姐要做媒的时候薛姨妈“半吐半露”的一句话,“那年在这里,把她许给了梅翰林的儿子”。至于宝琴的婚到底结成了没有,婚后的生活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书中并没有直接写。更奇怪的是,从四十九回开始一直风风光光的宝琴在七十一回贾母寿宴的时候最后的出场之后就开始被“宝钗姐妹”泛指,抄检大观园之后她们搬出了贾府。黛玉在七十六回时也因悲“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而吟出了“冷月葬诗魂”的谶言。在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里,宝琴再也没有被交代过。而到了第九十回,她的哥哥薛蝌忽然冒出一句“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这倒是太太烦心的一件事”,然后九十二回又写了“果然薛姨妈带着宝琴过来”。后四十回颠三倒四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本不足为奇,因为高鹗并没有能完全领会和继承原作者的创作构思,设置的主要人物命运都与前文的铺垫有很大的差异;至于一些伏笔,就更有可能被忽略掉了。
而对于曹雪芹而言,他是不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不关键的人物
的,他那样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宝琴天生赢得人们的好感,写了宝琴的博学、宝琴的雍容华贵。她有着可与林黛玉媲美的才情和学识,却不似黛玉的清峻、飘逸和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体现为一种无为而治的智者气度,而不像薛宝钗那样处心积虑地充满世俗气。对于宝琴,作者一定还有其他的话要说。
对于高鹗何以在续写的开始为宝琴留了话头而又没有续得起来。合理的解释是他并不能为宝琴设置一个足以与钗黛湘们比肩的命运,于是也就放掉了(另一个可能是宝琴不是十二钗之一,所以备受忽略)。
那我们就可以顺着高鹗的话头去展开自己的想象了(当然,这种想象的前提是要有理据的)。为什么“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会是薛姨妈的一项烦心事呢?问题在于那个从没有正面出场的“梅翰林”。按理说翰林应该是在京中做官的,而且薛家兄妹当初不就是因为“正欲进京聘嫁”吗?可到了五十七回,宝钗安慰邢岫烟,说的又是“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从入冬(红梅诗为证)到开春(邢岫烟已经换了夹的)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而且中间夹着新年),纵然是梅薛两家原先商量好要在京成婚,忽然调令来到皇命不可违(其实按官场常规,官员是可以在年后上任的),也可以成了婚再走。为什么宝琴的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了良久呢?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梅家毁亲,所以才变成了薛家主母的“烦心事”。至于毁亲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薛家一贯名声不好;可能是由于翰林原本清贫,是为薛家的财势才结亲,现在放任地方肥缺,再看不起商贾家庭。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才会走得不容置喙拖延,而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薛家的人都避讳讲这件事情。
如果这门婚事就此了结,那宝琴的路就一定有更多的可变性。我比较倾向的是,薛家必然要有一个人能够提升整个家族的政治地位;更何况这个家族的财势也江河日下,必然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不要忘了宝钗当初进京的使命是“待选”,却因为薛蟠犯事搁浅。而在元春“虎 相逢大梦归”之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四大家族也需要有新的力量在权力的中心为他们做后盾和保障。那么宝琴的命运几乎就这样被定了下来——她必然要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抱琴”是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二、无畏的谶言——薛宝琴的命批
仔细观察过《红楼梦》的诗词曲赋的人不难发现,在全书诸多人物的一次
次吟唱中,尽管书中的评价或有高低,但终归是林黛玉毫无争议地成为榜首。而自林黛玉以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恐怕就得以薛宝琴的诗词为先了。《红梅诗》《怀古诗》《芦雪亭联句》《柳絮词》(而那个真真国女孩子的诗也可以算是她的),相较于在园林中驻足的钗黛作出的精致工巧的诗,宝琴的经历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而有趣的是,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首先是“芦雪亭争联即景诗”,让我们看一看宝琴的句子——
“——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富贵逼人,艳光四射)
“——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随帝巡视时的威仪赫赫)
“——林斧或闻樵。伏象千峰凸——”(危机渐渐浮出水面)
“——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性情的纯净与奔放)
“烹茶水渐沸,——”(宫廷斗争的白热化)
“——埋琴稚子挑。”(取孟尝君典故,为可悲之处掬一捧清泪)
“月窟翻银浪,——”(备受冷落,危机重重)
“——不雨亦潇潇。”(最后的悲凉)
再看“柳絮词”的宝琴《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第一句有宫廷气氛的历史感。关键是“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个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完全可以想象,宝琴继承了元春和宝钗的事业,成为一脉血亲新的希望,并也一度在皇帝面前风光如意。然而,宝琴毕竟不同于认命的元春和奴性的宝钗,她的个性以及家族的不争最终导致了她在政治斗争的彼此倾轧中败下阵来——这就是宝琴的命运。
三、不朽的灵魂——反传统的颠覆性
在《红楼梦》中,宝琴某种程度上是作为林黛玉的才情形象副本出现的。除了联句之外,宝琴的独立创作更能体现她作为独立个体的特色,也能体现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最为典型的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它们具体地阐发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历史感和史鉴原则。
《赤壁怀古》抒发了勘破红尘的情绪,是一种在战争面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交趾怀古》表明了一种重纲纪轻谋略的政治操作立场,也就决定了她在精神上与讲求政治手腕的当时政治不和谐的态度;《钟山怀古》更是狠狠嘲讽了以隐士为名的官迷心窍;《淮阴怀古》大力赞扬了韩信的人格以针砭世态和感慨人生;《广陵怀古》贬抑了帝王的价值。接下来的五首更是由衷赞颂了由女子创造的历史,以及她们的高贵精神。
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清醒女性,囿于时代的限制而不得释放她独特的济世抱负,而最终被迫进入不得超脱的轮回,这不得不说是宝琴生不逢时的命运悲剧。某种程度上说,宝琴因为其丰富的阅历而具有比黛玉更强大的行动力和更圆融的人格力量,她拥有的“济世意识”不同于男性的功利初衷,而完全是他们的反动。在这个意义上,宝琴的精神层次超出了十二钗,也凌驾于大观园,所以她在作者心中才会占有那样重要的地位,而成为一个耀眼的理想化的形象。
以上关于宝琴命运的遐想,只是源于自己对这个人物特殊的偏爱,希望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解析:
红楼梦》写到第四十八回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烈火烹油”的阶段:贾政因为公务疏于监督宝玉,为他的活动提供了条件;王子腾升了九省的点检、史鼎委了外省的大员;四大家族顺风顺水。而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主要环境,大观园成为年轻人的乐园,其中的气氛也通过诗的高远(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和吃的热烈(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达到了顶峰。人物关系上,前面经历了“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宝黛的爱情得到了确认和展示;“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钗黛的人格精神得到了初步的定位;一切的矛盾似乎已经消解,俨然一团喜气。这个时候,似乎再盛大的笔触都只能是画蛇添足、无以为继了。
曹雪芹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此,他在一个凝固的结构里添加了诸多更新的因素,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随着新因素的加入出现了改变。于是第四十九回里我们就看到了那样一个声势浩大的场面,三家亲戚、四个女子的同时出现,让期待的读者眼前一亮,同时又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而这个场面中最耀眼的无疑是薛宝琴,她几乎是从出场的一开始便成为了所有女子中最出色的一个,连一贯傲视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而林黛玉也收敛了她一贯的小性,甚至是像与湘云相处时的那种别扭的情绪都没有带出来,一开始就与薛宝琴以姐妹相称。她毫不费力地赢得了老太太的喜欢,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但就是这个先声夺人的人物,在小说后来的情节发展中却没有多少交待,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从小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并且顺顺当当地结了婚,在众多命运坎坷的女孩子中她似乎是结局最圆满的一个。薛宝琴的结局果然就是这个样子吗?还是因为红楼梦本身的“迷”性,而被后来的续作者们忽视了?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完全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一、先扬后抑——不可解释的反差
关于薛宝琴的命运,书中有限的交代是在凤姐要做媒的时候薛姨妈“半吐半露”的一句话,“那年在这里,把她许给了梅翰林的儿子”。至于宝琴的婚到底结成了没有,婚后的生活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书中并没有直接写。更奇怪的是,从四十九回开始一直风风光光的宝琴在七十一回贾母寿宴的时候最后的出场之后就开始被“宝钗姐妹”泛指,抄检大观园之后她们搬出了贾府。黛玉在七十六回时也因悲“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而吟出了“冷月葬诗魂”的谶言。在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里,宝琴再也没有被交代过。而到了第九十回,她的哥哥薛蝌忽然冒出一句“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这倒是太太烦心的一件事”,然后九十二回又写了“果然薛姨妈带着宝琴过来”。后四十回颠三倒四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本不足为奇,因为高鹗并没有能完全领会和继承原作者的创作构思,设置的主要人物命运都与前文的铺垫有很大的差异;至于一些伏笔,就更有可能被忽略掉了。
而对于曹雪芹而言,他是不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不关键的人物
的,他那样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宝琴天生赢得人们的好感,写了宝琴的博学、宝琴的雍容华贵。她有着可与林黛玉媲美的才情和学识,却不似黛玉的清峻、飘逸和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体现为一种无为而治的智者气度,而不像薛宝钗那样处心积虑地充满世俗气。对于宝琴,作者一定还有其他的话要说。
对于高鹗何以在续写的开始为宝琴留了话头而又没有续得起来。合理的解释是他并不能为宝琴设置一个足以与钗黛湘们比肩的命运,于是也就放掉了(另一个可能是宝琴不是十二钗之一,所以备受忽略)。
那我们就可以顺着高鹗的话头去展开自己的想象了(当然,这种想象的前提是要有理据的)。为什么“琴妹妹还没有出门子”会是薛姨妈的一项烦心事呢?问题在于那个从没有正面出场的“梅翰林”。按理说翰林应该是在京中做官的,而且薛家兄妹当初不就是因为“正欲进京聘嫁”吗?可到了五十七回,宝钗安慰邢岫烟,说的又是“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从入冬(红梅诗为证)到开春(邢岫烟已经换了夹的)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而且中间夹着新年),纵然是梅薛两家原先商量好要在京成婚,忽然调令来到皇命不可违(其实按官场常规,官员是可以在年后上任的),也可以成了婚再走。为什么宝琴的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了良久呢?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梅家毁亲,所以才变成了薛家主母的“烦心事”。至于毁亲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薛家一贯名声不好;可能是由于翰林原本清贫,是为薛家的财势才结亲,现在放任地方肥缺,再看不起商贾家庭。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才会走得不容置喙拖延,而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薛家的人都避讳讲这件事情。
如果这门婚事就此了结,那宝琴的路就一定有更多的可变性。我比较倾向的是,薛家必然要有一个人能够提升整个家族的政治地位;更何况这个家族的财势也江河日下,必然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不要忘了宝钗当初进京的使命是“待选”,却因为薛蟠犯事搁浅。而在元春“虎 相逢大梦归”之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四大家族也需要有新的力量在权力的中心为他们做后盾和保障。那么宝琴的命运几乎就这样被定了下来——她必然要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抱琴”是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二、无畏的谶言——薛宝琴的命批
仔细观察过《红楼梦》的诗词曲赋的人不难发现,在全书诸多人物的一次
次吟唱中,尽管书中的评价或有高低,但终归是林黛玉毫无争议地成为榜首。而自林黛玉以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恐怕就得以薛宝琴的诗词为先了。《红梅诗》《怀古诗》《芦雪亭联句》《柳絮词》(而那个真真国女孩子的诗也可以算是她的),相较于在园林中驻足的钗黛作出的精致工巧的诗,宝琴的经历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而有趣的是,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首先是“芦雪亭争联即景诗”,让我们看一看宝琴的句子——
“——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富贵逼人,艳光四射)
“——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随帝巡视时的威仪赫赫)
“——林斧或闻樵。伏象千峰凸——”(危机渐渐浮出水面)
“——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性情的纯净与奔放)
“烹茶水渐沸,——”(宫廷斗争的白热化)
“——埋琴稚子挑。”(取孟尝君典故,为可悲之处掬一捧清泪)
“月窟翻银浪,——”(备受冷落,危机重重)
“——不雨亦潇潇。”(最后的悲凉)
再看“柳絮词”的宝琴《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第一句有宫廷气氛的历史感。关键是“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个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完全可以想象,宝琴继承了元春和宝钗的事业,成为一脉血亲新的希望,并也一度在皇帝面前风光如意。然而,宝琴毕竟不同于认命的元春和奴性的宝钗,她的个性以及家族的不争最终导致了她在政治斗争的彼此倾轧中败下阵来——这就是宝琴的命运。
三、不朽的灵魂——反传统的颠覆性
在《红楼梦》中,宝琴某种程度上是作为林黛玉的才情形象副本出现的。除了联句之外,宝琴的独立创作更能体现她作为独立个体的特色,也能体现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最为典型的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它们具体地阐发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历史感和史鉴原则。
《赤壁怀古》抒发了勘破红尘的情绪,是一种在战争面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交趾怀古》表明了一种重纲纪轻谋略的政治操作立场,也就决定了她在精神上与讲求政治手腕的当时政治不和谐的态度;《钟山怀古》更是狠狠嘲讽了以隐士为名的官迷心窍;《淮阴怀古》大力赞扬了韩信的人格以针砭世态和感慨人生;《广陵怀古》贬抑了帝王的价值。接下来的五首更是由衷赞颂了由女子创造的历史,以及她们的高贵精神。
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清醒女性,囿于时代的限制而不得释放她独特的济世抱负,而最终被迫进入不得超脱的轮回,这不得不说是宝琴生不逢时的命运悲剧。某种程度上说,宝琴因为其丰富的阅历而具有比黛玉更强大的行动力和更圆融的人格力量,她拥有的“济世意识”不同于男性的功利初衷,而完全是他们的反动。在这个意义上,宝琴的精神层次超出了十二钗,也凌驾于大观园,所以她在作者心中才会占有那样重要的地位,而成为一个耀眼的理想化的形象。
以上关于宝琴命运的遐想,只是源于自己对这个人物特殊的偏爱,希望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