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灭六国时的名将众多,但是十几年后那些名将都哪去了?
有网友问:公元前221年秦统一时有王翦,王贲,李信,内史腾,桓齮,尉缭子,蒙武,蒙恬等名将,到了公元前207年秦灭亡时,与项羽对阵的居然是章邯这种不入流的小角色,那些名将都哪去了?
其实,不同时代的名将都只是跟他所处的时代其他将领相比较而产生的。
我们不否认王翦、王贲、李信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将,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章邯,认为他不是名将。名将产生的因素很多,除了将领自身的素质和军事才能外,他所属的政治集团的领导对他的支持、帮助或掣肘,都会影响他在军事行动中的战斗成果。
王翦(生卒年不详) ,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据《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少年时就喜欢军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 养生 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 娱乐 。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
此后,王翦的经历不详。一说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司马迁评价王翦说:“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王贲,生卒年不详, 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
王翦、王贲父子东荡西杀,南征北战,横扫天下,相继消灭五国,为秦国的统一奠定基础,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种说法是,秦统一六国后,王翦、王贲父子激流勇退,荣归故里,不再参与朝政。
李信,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
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是秦国少壮派中较为显赫的人物,同时也是秦王嬴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李信在灭燕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国民中没有敢于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于是投降,齐国灭亡。
有人分析说,李信的结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赐死;三是战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没有造反,否则李信的后代不会平安繁衍在陇西。
内史腾,一作内史胜,战国后期秦国将领(生卒不详)。 秦王政时任内史,名腾,姓氏不详。
秦王政在消灭韩国后,准备攻打楚国,便命内史腾驻守在南郡。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内史腾来到南郡,为了严明法律,他发布了一纸及其有名的文告给县、乡。内史腾又命人发布文书,申明为吏之道。他的两篇文告,富有哲理,对为官为吏都有指导意义,因此,他的属吏帝业谨记心头,竭诚供奉,甚至有人以这两文陪葬。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内史腾奉赵政之命前往攻打韩国,大败韩军,擒获韩王韩安,收缴韩国的全部土地,在那个地方设置颍川郡(辖今河南中部及南部地)。
内史腾把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法令严明,官吏恪尽职守,为秦王政进攻楚国提供了坚实的驻军基地。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将王翦率军灭掉了楚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统一天下。不久,内史腾被任命为内史。内史是负责京都咸阳事务的官吏,但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 在这一任上,内史腾一如以往,恪尽职守,直到老死任上。
桓齮(yǐ ):秦将。 秦始皇十年(前238年)封为将军,秦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赵将扈辄率兵赴救,兵败被杀于武遂,赵军10万被斩。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10万秦军被全歼,桓齮畏罪逃至燕国(《战国策》说是战败被杀,司马光在《资治通监》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尉缭,中国古代军事家,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 姓失传,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同时也是秦始皇的情报兼特务头子。 有人说尉缭是鬼谷子的高足,学成后即过着隐士的生活,后应魏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19年)的邀请,曾向其陈述兵法。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尉缭在秦统一六国时(公元前221年)的年龄至少在120岁以上。
蒙武(?-约公元前219年),姬姓,蒙氏,名将蒙骜之子,蒙恬与蒙毅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将领。
蒙武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齐国人,后随父亲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襄王。他曾先后与王翦两次率军攻打楚国,皆击败楚军,斩杀楚军将领项燕,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灭亡楚国。
关于蒙武灭楚,在同一部史书《史记》中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人物生平中记载,也是史记中比较多地采用的说法。
第二种就是《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中的说法。这个说法是灭楚过程为: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蒙武带兵攻击楚国,击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占领了从陈到平舆的广大地区,短暂灭楚。秦始皇到郢、陈一带视察。
项燕立昌平君(昌平君原是楚国的王族,据记载前238年前后担任秦国的相国,前227年被迁到郢地。)为楚王,在淮南(淮北已被秦军占领)起兵反秦,宣布楚国复国。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再次击败楚军,昌平君被杀,项燕自杀,楚国彻底灭亡。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因其改良过毛笔,也被誉为“笔祖”。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秦统一后,其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后率军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构成防御镇守北方,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公元前210年,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通过以上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当时的名将,之所以在后来的秦末农民战争中没有出现,笔者猜想第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已经过世了。 我们要知道,在当时,人们的普遍寿命都不是太长的,所以在秦统一后的十五年中,他们大多数可能已经去世了。比如有明确记载的蒙氏父子,一个是在公元前219年去世,一个是在公元前210年被杀。
再比如说王翦、王贲父子,我猜想,他们也极有可能已经过世了。否则当王离被俘并被项羽所杀害之后,身为祖父和父亲的王翦、王贲父子不可能不出来领兵为其报仇,为大秦立功的。
如果桓齮就是樊於期,那么他的结局我们从荆珂的故事中也已经知道了——自刎而死。
第二种可能,就是他们虽然可能有人还在世,但是也已经身体衰弱,老病不堪了。比如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结局的王翦、王贲、李信、内史腾、尉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