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现代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孩子了?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90、00、10世代的出生人口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其中90后比80后少了1172万,00后比90后少了4700多万。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作为目前生育的主力军,工作压力、婚恋与生育成本成为了80后、90后难以跨越的阻碍。
但在很多60后的眼里,这些似乎只是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一些推辞与借口,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经济还远远不及现在,还不是养活了一大家子的人。
很多人认为,恐婚恐育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穷,但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对比,就可以推翻这个答案了。
我国于1978年正式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而这也正是90后、00后的父母们出生与成长的年代。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个人主义思想的逐步渗透,都影响着这一代人的婚恋观与家庭观。
穷肯定不会成为一个人不愿意生孩子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在财富曲线两端的群体,生育的概率与数量是最高的,反而是位于中部的大多数“普通收入”群体,生育欲望是最低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以下4个因素,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原因。
价值序列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落地,大量的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剧烈的影响。
从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以家庭集体为中心的主流思想,逐渐地转变成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个人主义思想。
越来越多人不再将集体价值作为自己价值排序的首位,而是将自我价值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因此,生育在自己的人生价值排序里,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性别对立
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女性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当然,男女不平等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毕竟数千年来,男权思想一直是社会中的主流。
我国女性思潮的起步较晚,在这几年的脱口秀节目里,出现了许多有关女性主义的话题,但其中最火的,还是杨笠。
从杨笠的爆火,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依然还处于批判男性权力与性别主义的阶段,而这也让很多人直接的产生了“严男”“厌女”的思想。
两性间要达成协作式的亲密关系,也变成了一件难度越来越高的事情。
由于体能不再是职场中的核心优势,女性也更容易进入时尚、创意、管理等工作领域。
“上迁婚”的婚姻习俗让女性倾向于找比自己条件优越的男性,而随着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的择偶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压缩。
生活压力
很多人对于生活里一系列压力的直接感知,可能会直接归因于“穷”。
根据“伊斯特林悖论”,穷不是让一个人感知到不幸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来自于“落差感”,也就是我们感觉到存在着许多比自己有钱、过得比自己好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难以摆脱的社会性,我们都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感知自己的存在。
经济的发展普遍地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让我们不敢踏入婚姻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自己没房,而是别人结婚都有房,有的人,还有好几套房。
《中国人的幸福与健康》调查书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真的给人带来相应的幸福感的提升。
快速的变化会让人感觉非常不快乐,而很多感觉自己不快乐的人,也不希望把自己的不快乐延续下去。
生育的机会成本
生育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自身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尽管有相应的法规来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利,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会在面试与职能考核的过程中,去试图规避女性员工由于生育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个人主义的思想让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事业,因此,生育也成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另外,养育子女过程中意外与疾病的风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打击。
消费主义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也让很多家庭有了更高的教育开销,这些花费不一定是出自于孩子个人成长的需求,而是源自于商家营造出来的从社会比较中获得的优越感。
个人主义思想的普及,也让亲情之间的联结不再那么紧密。
有人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别啃老”就谢天谢地了。
生育的问题,是一个人的个人选择,但也关系到一整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规划。
而每个人也无法摆脱来自于他人的影响,这也就组成了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种情境式的动物,与其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要生孩子了,不如说,整个社会环境在默默地影响着年轻人成为恐婚恐育的人。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生育欲望最低的,正是占据了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体,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甚至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自己,至少可以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
其中90后比80后少了1172万,00后比90后少了4700多万。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作为目前生育的主力军,工作压力、婚恋与生育成本成为了80后、90后难以跨越的阻碍。
但在很多60后的眼里,这些似乎只是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一些推辞与借口,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经济还远远不及现在,还不是养活了一大家子的人。
很多人认为,恐婚恐育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穷,但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对比,就可以推翻这个答案了。
我国于1978年正式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而这也正是90后、00后的父母们出生与成长的年代。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个人主义思想的逐步渗透,都影响着这一代人的婚恋观与家庭观。
穷肯定不会成为一个人不愿意生孩子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在财富曲线两端的群体,生育的概率与数量是最高的,反而是位于中部的大多数“普通收入”群体,生育欲望是最低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以下4个因素,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原因。
价值序列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落地,大量的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剧烈的影响。
从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以家庭集体为中心的主流思想,逐渐地转变成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个人主义思想。
越来越多人不再将集体价值作为自己价值排序的首位,而是将自我价值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因此,生育在自己的人生价值排序里,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性别对立
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女性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当然,男女不平等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毕竟数千年来,男权思想一直是社会中的主流。
我国女性思潮的起步较晚,在这几年的脱口秀节目里,出现了许多有关女性主义的话题,但其中最火的,还是杨笠。
从杨笠的爆火,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依然还处于批判男性权力与性别主义的阶段,而这也让很多人直接的产生了“严男”“厌女”的思想。
两性间要达成协作式的亲密关系,也变成了一件难度越来越高的事情。
由于体能不再是职场中的核心优势,女性也更容易进入时尚、创意、管理等工作领域。
“上迁婚”的婚姻习俗让女性倾向于找比自己条件优越的男性,而随着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的择偶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压缩。
生活压力
很多人对于生活里一系列压力的直接感知,可能会直接归因于“穷”。
根据“伊斯特林悖论”,穷不是让一个人感知到不幸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来自于“落差感”,也就是我们感觉到存在着许多比自己有钱、过得比自己好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难以摆脱的社会性,我们都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感知自己的存在。
经济的发展普遍地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让我们不敢踏入婚姻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自己没房,而是别人结婚都有房,有的人,还有好几套房。
《中国人的幸福与健康》调查书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真的给人带来相应的幸福感的提升。
快速的变化会让人感觉非常不快乐,而很多感觉自己不快乐的人,也不希望把自己的不快乐延续下去。
生育的机会成本
生育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自身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尽管有相应的法规来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利,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会在面试与职能考核的过程中,去试图规避女性员工由于生育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个人主义的思想让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事业,因此,生育也成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另外,养育子女过程中意外与疾病的风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打击。
消费主义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也让很多家庭有了更高的教育开销,这些花费不一定是出自于孩子个人成长的需求,而是源自于商家营造出来的从社会比较中获得的优越感。
个人主义思想的普及,也让亲情之间的联结不再那么紧密。
有人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别啃老”就谢天谢地了。
生育的问题,是一个人的个人选择,但也关系到一整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规划。
而每个人也无法摆脱来自于他人的影响,这也就组成了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种情境式的动物,与其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要生孩子了,不如说,整个社会环境在默默地影响着年轻人成为恐婚恐育的人。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生育欲望最低的,正是占据了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体,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甚至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自己,至少可以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
展开全部
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开了看淡了,生活本来很艰辛,挣钱不容易,结婚生孩子会有很大的负担,自己没有办法让孩子老婆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不想耽误别人,不如一个人活的轻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与其说上网造成了生育率降低,不如说是个人的传统认知受到了非主流文化思想的冲击。
外加,上网娱乐和购物带来的时间与物质上的需求增加,造成的个人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
现如今,网络媒体的门槛几乎低到看不见,只要会打字就可以找一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大家常常都带有较强的个人情绪。
例如,有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工作不顺,上网就抱怨道“怀才不遇,苍天无眼,都怪内卷”之类的话,而随着一层又一层的观点发酵,最后上升到了“生活不易,自顾不暇,何必有娃。”
这只是其中一类人的负情绪,而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想象一下在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大千世界里,当100000个甚至更多自带怨气的人每天习惯性地冲到网上刷情绪时,整个网络自然就变成鱼龙混杂的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