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本质"是什么?是流通中的纸币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量么?
展开全部
分类: 商业/理财
解析:
纸币的发行量与通货膨胀的本质内涵
作者:李天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06 更新时间:2005-12-31
摘要:现行中师思想政治课本(经济常识)的通货膨胀定义存在缺陷,主要是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笼统地归之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容易使人们将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结到 *** 身上。马克思本人没有给通货膨胀下过正式定义,别人根据他在《资本论》中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引申出了社会主义国家通用的通货膨胀定义。纸币的发行量只有和流通领域中的需要量相比才会有多与少的问题,货币的多与少实质上是商品的少与多。商品的总供给量小于总需求量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的两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看作相互独立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经济常识;纸币发行量;通货膨胀;影响因素
一、现行中师思想政治课教科书中通货膨胀定义的缺点
关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普遍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师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经济常识)是这样下定义的:“(商品的)价格连续不断上涨,表明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1]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具有很多缺点,主要是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笼统地归之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缺乏对造成通货膨胀原因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由于“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1],并且,“在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货币,管理人民币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人民币。”[1]这样,中师生很容易根据这个不太精确的定义,将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我国 *** 身上。这对于我们实现对中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显然不利。
除了上述这个主要缺点之外,该定义还有另外两个缺点,即:(1)缺乏对物价上涨持续时间的限定。通货膨胀现象中的物价上涨具有特定的含义。物价上涨必须持续到一定的时间,才能够称得上通货膨胀。教科书中的这个定义缺乏对持续时间的限定,容易使中师生将物价的一般上涨、短期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相混淆。(2)缺乏对物价上涨的“普遍性”的界定。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不是个别种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绝大多数品种商品价格的普遍性上涨。教科书中的这个定义缺乏对物价上涨的“普遍性”的界定,容易使中师生将个别商品的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引起的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相混淆。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缺点会妨碍中师生正确地理解通货膨胀的本质,因此有必要澄清人们在通货膨胀的本质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以奠定中师生正确认识这一概念的基础。
二、通货膨胀定义溯源
通货膨胀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于通货膨胀本质的看法差别很大,至今学术界尚缺乏公认正确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概念的典型界定有:(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货币收入的增加或物价水平的上涨(尤其是过分增加或上涨)。”[2](2)英国1987年版《经济词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可看作货币的贬值”。 [2](3)美国1981年版《经济辞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指本国货币单位购买力的下降,即价格上升和单位货币购买东西的减少。” [2]西方学者的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本质,但又各有其不同程度的缺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课教科书当然不能照抄这些定义,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中最具权威性的通货膨胀定义。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通货膨胀下过(似应加上“正式的”三字——笔者注。)定义。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给通货膨胀下定义,多是依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加以发挥的。”[3]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通货膨胀定义也是如此。我们下面考察通货膨胀的本质也按照这个思路(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出发)来进行讨论。
马克思在其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是这样的:“商品的价格总额 / 同名铸币的流通次数=当作流通手段发生功能的货币的总量”[3]由于马克思写作这一著作的背景是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他讨论的是当时的铸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这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实际不太相同。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如许涤新等人根据后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对这个公式进行了大同小异的改写,把“铸币”改成了“货币”。[4][5]我国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就采用了许涤新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1]其中,“商品的价格总额”在数值上等于待销售的商品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根据这个公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们给通货膨胀下出了定义,其中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的定义:“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4])(2)《辞海》(经济分册)的定义:“通货膨胀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属货币量。”[6](3)宋原放主编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的定义:“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7](4)1985年出版的《经济与管理大辞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情况。”[2]这些定义都强调了“纸币发行量”这一因素,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通货膨胀与纸币发行量的关系
纸币的发行权一般属于国家,纸币发行的数量一般由国家决定。如果通货膨胀都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则国家必然难辞其咎。那么,通货膨胀是否都是由纸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给出的只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国家发行的纸币的数量当然也应当以此为限,发行太多则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笔者以为,如果因此而把通货膨胀的原因都归于此,则有失偏颇。
纸币发行量的多与少是一个“相对”的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只有和流通领域中的需要量相比才会有多与少的问题。不和流通中的需要量相对比,它是无所谓“多”无所谓“少”的。纸币的发行量绝对地多于市场需要量,和市场需要的纸币量因减少而少于发行量一样,都会引起通货膨胀。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从货币的发行量(货币的供应量)来说,这个数量相对固定。一般说来,国家总是根据对经济运行情况的预测来决定发行纸币的数量,总是要间隔一段时间才发行一次纸币。因而国家对纸币的发行是有计划的,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一定时间内的发行数量是相对固定的。这样,一定时间内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就是相对固定的。(二)从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的需求量)来说,这个数量随时在变化,相对地不固定。经济运行是连续进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中提到的决定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三个因素都是随着经济的运行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在不断地变化着(这样商品的价格总额也就是在不断地变化),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在不断变化着。这样,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计算出来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在不断变化着。(三)这样,社会经济的运行就造成了货币发行量的固定性和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量的不固定性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这两个量的经常性的不一致。如果货币的发行数量与市场上的需要量相比经常性的多出太多,则会导致物价经常性的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很明显,这种纸币的相对过多不能完全归因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因为还有处于流通中的商品量、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等原因。是货币的发行数量和市场上货币的需要量二者的相对差额引起了通货膨胀而不是单纯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四、商品的供需状况与通货膨胀
纸币只有和商品相联系才有意义。纸币的多与少实质上是商品的少与多。能够产生纸币的发行数量和市场上货币的需要量二者的相对差额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脱节,商品的总供给量小于总需求量。这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除了纸币的发行量过多这一因素之外,能够使处于流通中的商品量、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剧烈变化的情况也能够引起社会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脱节,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下面我们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情况。
(一)商品供给的萎缩。在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水平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灾难、战争、国家政策等原因而造成了商品供应的萎缩,而商品需求量却保持原有水平。这样,由于商品总量的减少,商品价格总额也减少,因而流通领域里需要的货币量也减少。但国家发行的纸币却不会及时相应地减少(即货币不能及时回笼)。这样就造成了流通领域里的纸币大于需要量的状况而引起通货膨胀。
(二)商品需求的扩大。主要的情况有:1、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和相对扩大。经济学中的“需求”概念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指的心理上(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需要),而是指的是一种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对商品或服务既需要又有钱购买才能称得上需求。这样,社会总需求量就与社会上人们手中所拥有的货币量密切相关。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绝对地多于流通领域里对纸币的需求量,或者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本来与流通领域里对纸币的需求量相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需求量不断减少,则货币的供应量会相对地大于需求量,这两种情况下都会造成人们对商品需求量的扩大。2、心理因素。由于对市场商品充分供给的不信任,人们会将在银行中的存款提取出来抢购商品,从而使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扩大,增加商品需求量(很多人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具有自动调节在商品流通中的数量的功能,即具有“蓄水池”功能, 而纸币没有这个功能,因此只有纸币才会发生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将纸币存入银行亦相当于将纸币存进了“蓄水池”,取出来花相当于取出了“蓄水池”。因此储蓄者将纸币存入银行有利于消除通货膨胀,取出纸币来买东西则能够促进通货膨胀的产生。否则难以解释何以挤兑现金会加剧通货膨胀。)。它也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促使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另外还有其它情况,这里不详细讨论。
总之,除了纸币的发行数量过多以外,能够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总结出了几个主要的原因,并把它们归结为几个主要的通货膨胀类型,它们是:(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三)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8](四)货币数量型通货膨胀。这些情况都可以归结到前面我们分析的情况中去。将通货膨胀的原因仅仅归结为货币发行量过多,实际上是仅仅定义了上面的第四种情况,即货币数量型通货膨胀。
五、结论
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的两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看作相互独立的两个因素。我们前面把这二者区分开来进行分析,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当我们说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时,实际上是在说这一因素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在把假设另一个因素不变作为讨论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说,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的通货膨胀定义在说“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时,实际上也包含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这一因素,因此不能说课本上的这个定义不正确。只是它没有强调“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这两个因素的相对的多与少而已。
鉴于课本上的这个定义容易引起歧义,笔者认为,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将通货膨胀这样定义:处于流通状态中的纸币多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注 释:
[1]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科书(试用本)经济常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7,17,118,22
[2]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14,15,17,17
[3][德国]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 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0
[4]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97,616
[5]刘志钧.政治经济学教程(资本主义部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7.73
[6]辞海(经济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477
[7]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890
[8]尹伯成.西方经济学教程(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77-184
作者简介:李天银(1968- ),男,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
解析:
纸币的发行量与通货膨胀的本质内涵
作者:李天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06 更新时间:2005-12-31
摘要:现行中师思想政治课本(经济常识)的通货膨胀定义存在缺陷,主要是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笼统地归之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容易使人们将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结到 *** 身上。马克思本人没有给通货膨胀下过正式定义,别人根据他在《资本论》中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引申出了社会主义国家通用的通货膨胀定义。纸币的发行量只有和流通领域中的需要量相比才会有多与少的问题,货币的多与少实质上是商品的少与多。商品的总供给量小于总需求量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的两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看作相互独立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经济常识;纸币发行量;通货膨胀;影响因素
一、现行中师思想政治课教科书中通货膨胀定义的缺点
关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普遍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师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经济常识)是这样下定义的:“(商品的)价格连续不断上涨,表明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1]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具有很多缺点,主要是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笼统地归之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缺乏对造成通货膨胀原因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由于“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1],并且,“在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货币,管理人民币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人民币。”[1]这样,中师生很容易根据这个不太精确的定义,将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我国 *** 身上。这对于我们实现对中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显然不利。
除了上述这个主要缺点之外,该定义还有另外两个缺点,即:(1)缺乏对物价上涨持续时间的限定。通货膨胀现象中的物价上涨具有特定的含义。物价上涨必须持续到一定的时间,才能够称得上通货膨胀。教科书中的这个定义缺乏对持续时间的限定,容易使中师生将物价的一般上涨、短期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相混淆。(2)缺乏对物价上涨的“普遍性”的界定。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不是个别种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绝大多数品种商品价格的普遍性上涨。教科书中的这个定义缺乏对物价上涨的“普遍性”的界定,容易使中师生将个别商品的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引起的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相混淆。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缺点会妨碍中师生正确地理解通货膨胀的本质,因此有必要澄清人们在通货膨胀的本质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以奠定中师生正确认识这一概念的基础。
二、通货膨胀定义溯源
通货膨胀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于通货膨胀本质的看法差别很大,至今学术界尚缺乏公认正确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概念的典型界定有:(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货币收入的增加或物价水平的上涨(尤其是过分增加或上涨)。”[2](2)英国1987年版《经济词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可看作货币的贬值”。 [2](3)美国1981年版《经济辞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指本国货币单位购买力的下降,即价格上升和单位货币购买东西的减少。” [2]西方学者的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本质,但又各有其不同程度的缺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课教科书当然不能照抄这些定义,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中最具权威性的通货膨胀定义。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通货膨胀下过(似应加上“正式的”三字——笔者注。)定义。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给通货膨胀下定义,多是依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加以发挥的。”[3]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通货膨胀定义也是如此。我们下面考察通货膨胀的本质也按照这个思路(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出发)来进行讨论。
马克思在其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是这样的:“商品的价格总额 / 同名铸币的流通次数=当作流通手段发生功能的货币的总量”[3]由于马克思写作这一著作的背景是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他讨论的是当时的铸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这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实际不太相同。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如许涤新等人根据后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对这个公式进行了大同小异的改写,把“铸币”改成了“货币”。[4][5]我国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就采用了许涤新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1]其中,“商品的价格总额”在数值上等于待销售的商品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根据这个公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们给通货膨胀下出了定义,其中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的定义:“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4])(2)《辞海》(经济分册)的定义:“通货膨胀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属货币量。”[6](3)宋原放主编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的定义:“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7](4)1985年出版的《经济与管理大辞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情况。”[2]这些定义都强调了“纸币发行量”这一因素,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通货膨胀与纸币发行量的关系
纸币的发行权一般属于国家,纸币发行的数量一般由国家决定。如果通货膨胀都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则国家必然难辞其咎。那么,通货膨胀是否都是由纸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给出的只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国家发行的纸币的数量当然也应当以此为限,发行太多则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笔者以为,如果因此而把通货膨胀的原因都归于此,则有失偏颇。
纸币发行量的多与少是一个“相对”的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只有和流通领域中的需要量相比才会有多与少的问题。不和流通中的需要量相对比,它是无所谓“多”无所谓“少”的。纸币的发行量绝对地多于市场需要量,和市场需要的纸币量因减少而少于发行量一样,都会引起通货膨胀。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从货币的发行量(货币的供应量)来说,这个数量相对固定。一般说来,国家总是根据对经济运行情况的预测来决定发行纸币的数量,总是要间隔一段时间才发行一次纸币。因而国家对纸币的发行是有计划的,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一定时间内的发行数量是相对固定的。这样,一定时间内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就是相对固定的。(二)从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的需求量)来说,这个数量随时在变化,相对地不固定。经济运行是连续进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中提到的决定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三个因素都是随着经济的运行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在不断地变化着(这样商品的价格总额也就是在不断地变化),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在不断变化着。这样,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计算出来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在不断变化着。(三)这样,社会经济的运行就造成了货币发行量的固定性和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量的不固定性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这两个量的经常性的不一致。如果货币的发行数量与市场上的需要量相比经常性的多出太多,则会导致物价经常性的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很明显,这种纸币的相对过多不能完全归因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因为还有处于流通中的商品量、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等原因。是货币的发行数量和市场上货币的需要量二者的相对差额引起了通货膨胀而不是单纯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四、商品的供需状况与通货膨胀
纸币只有和商品相联系才有意义。纸币的多与少实质上是商品的少与多。能够产生纸币的发行数量和市场上货币的需要量二者的相对差额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脱节,商品的总供给量小于总需求量。这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除了纸币的发行量过多这一因素之外,能够使处于流通中的商品量、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剧烈变化的情况也能够引起社会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脱节,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下面我们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情况。
(一)商品供给的萎缩。在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水平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灾难、战争、国家政策等原因而造成了商品供应的萎缩,而商品需求量却保持原有水平。这样,由于商品总量的减少,商品价格总额也减少,因而流通领域里需要的货币量也减少。但国家发行的纸币却不会及时相应地减少(即货币不能及时回笼)。这样就造成了流通领域里的纸币大于需要量的状况而引起通货膨胀。
(二)商品需求的扩大。主要的情况有:1、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和相对扩大。经济学中的“需求”概念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指的心理上(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需要),而是指的是一种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对商品或服务既需要又有钱购买才能称得上需求。这样,社会总需求量就与社会上人们手中所拥有的货币量密切相关。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绝对地多于流通领域里对纸币的需求量,或者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本来与流通领域里对纸币的需求量相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需求量不断减少,则货币的供应量会相对地大于需求量,这两种情况下都会造成人们对商品需求量的扩大。2、心理因素。由于对市场商品充分供给的不信任,人们会将在银行中的存款提取出来抢购商品,从而使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扩大,增加商品需求量(很多人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具有自动调节在商品流通中的数量的功能,即具有“蓄水池”功能, 而纸币没有这个功能,因此只有纸币才会发生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将纸币存入银行亦相当于将纸币存进了“蓄水池”,取出来花相当于取出了“蓄水池”。因此储蓄者将纸币存入银行有利于消除通货膨胀,取出纸币来买东西则能够促进通货膨胀的产生。否则难以解释何以挤兑现金会加剧通货膨胀。)。它也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促使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另外还有其它情况,这里不详细讨论。
总之,除了纸币的发行数量过多以外,能够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总结出了几个主要的原因,并把它们归结为几个主要的通货膨胀类型,它们是:(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三)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8](四)货币数量型通货膨胀。这些情况都可以归结到前面我们分析的情况中去。将通货膨胀的原因仅仅归结为货币发行量过多,实际上是仅仅定义了上面的第四种情况,即货币数量型通货膨胀。
五、结论
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的两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看作相互独立的两个因素。我们前面把这二者区分开来进行分析,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当我们说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时,实际上是在说这一因素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在把假设另一个因素不变作为讨论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说,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的通货膨胀定义在说“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时,实际上也包含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这一因素,因此不能说课本上的这个定义不正确。只是它没有强调“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少”这两个因素的相对的多与少而已。
鉴于课本上的这个定义容易引起歧义,笔者认为,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将通货膨胀这样定义:处于流通状态中的纸币多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注 释:
[1]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科书(试用本)经济常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7,17,118,22
[2]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14,15,17,17
[3][德国]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 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0
[4]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97,616
[5]刘志钧.政治经济学教程(资本主义部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7.73
[6]辞海(经济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477
[7]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890
[8]尹伯成.西方经济学教程(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77-184
作者简介:李天银(1968- ),男,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