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樱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就有记载,除青藏高原、海南省和台湾省外,北纬35°以南各省均有分布。
我国的大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通过西方传教士、侨民、船员等引入烟台开始的。
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恩斯引进首批10个品种的大樱桃栽于烟台的东南山。
1880-1885年烟台莱山区樗岚村的王子玉从朝鲜引进那翁品种,1890年芝罘区朱家庄野粗戚村的朱德悦通过美国船员引进大紫品种,很快又传播到芝罘颂陵、福山两区。
到民国初年,已推广到牟平、龙口、蓬莱以及威海等地。
除山东烟台外,1920年前后,德国传教士将甜樱桃品种带到费县的塔山林场,后传到蒙阴、沂水、临沂等地。
1930年前后,泰安原耶稣家庭果园(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二果园),自日本引进300多株那翁等甜樱桃品种。
1935年原青岛果产公司又直接从美国引进大紫、那翁、高砂等品种。
新疆塔城的塔塔尔族人于1887年从俄罗斯引进甜樱桃在当地栽凳贺培,后推广到阿克苏、喀什等地。
辽宁旅大地区的大樱桃可能是在本世纪初随同西洋苹果由日本引入。
1920年前后侨居丹东市的丹麦人瓦利森自欧洲引入杂种樱桃栽种在自己的庭院及原三育中学。
此外,河北的昌黎、秦皇岛等地早期亦有引入。
1995-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陆续从乌克兰灌溉园艺研究所(乌克兰东南部梅利托波尔市)引进早、中、晚熟大樱桃品种20余个如:乌梅极早、早红宝石、极佳、维佳、抉择、胜利、葡萄干、庄园、宇宙、友谊、巨丰等。
这些品种共同的特点是:抗寒、抗旱,早实、丰产;在肥沃的沙质壤土条件下,每667m2产樱桃1000~1500kg;冬季1~2月气温下降至-22℃条件下,第二年仍能获得较好的收成。
乌克兰大樱桃品种的引进,无疑将使我国大樱桃适栽区向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大幅度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