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清史稿》全文翻译
《清史稿》是记叙了清太祖建国到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所有清朝的历史,乍一听这个名字就不像正正经经正史应该有的名字。其实,清史稿并不是清朝政府组织编撰的历史,而是根据修史的传统,是由清朝的下一个政权北洋政府组织编撰的,所以它又不算是清朝的正史。
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为它修史。北洋政府按照历代编史的规矩,于1914年专门设立了编撰清史的清史馆,由赵尔巽作主编。参与编写史书的人大多都是清朝的旧臣,他们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思想比较保守,所以在书中的思想倾向性也很明显。他们热烈讴歌了清朝,把辛亥革命说成叛乱,对列强侵略也隐瞒不报,所以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修史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经过赵尔巽等人的努力,14年后,《清史稿》还是成书了。
《清史稿》成书仓促,时局特殊,但也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清史稿》由多人编写完成,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加上时局动荡,《清史稿》还是有着一些瑕疵,比如出现人名等错误。然而,这套书的历史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国已经把它作为25史中,成为了解清朝历史的重要史书
译文:
姚文然,字弱侯,是江南桐城人。明朝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清顺治三年,经由安庆巡抚李犹龙举荐,被授予国史院庶吉士官职。顺治五年,改任礼科给事中官职。
顺治六年,给朝廷上书请求“敕命巡抚、巡按、寻道各级御史根据皇上降恩的诏书清理各地刑事案件,不要任由有司官员拖延轻视。颁发敕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又请重新审定会试落第举人选用的方法,来广泛地使用人才
又请求敕令各省督抚不要胡乱委托私人暂代州县的官职。每个建议都下到礼部商议施行。不久转任工科。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姚文然上疏请求让都察院甄别各省的巡按御史,与下属部院会同商议,按照六个等次考核,罢黜或晋升有所不同。这一年,江南、浙江遭遇水灾,姚文然请求将受灾地区所应缴纳的漕运粮食折成银两,视灾情的轻重定折多少。
皇上一并采纳。顺治十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获罪不应当用枷锁禁锢,得到圣旨允许施行。后来姚文然升任兵科给事中,请求告老怀乡。
原文: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既,又言: “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出处:出自赵尔巽的《清史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
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尽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
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清史稿》的主要撰稿者以文人为主,他们熟读经史,远崇孔孟,近效万(斯同),大多膺任史(文)职,君死臣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清史稿》的纂修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但陈腐的观念使史稿的思想性和学术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推荐于2017-12-16
201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