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多少大学毕业生?

 我来答
新院第一高富帅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26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204
展开全部

中国每年约有800万毕业生。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达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49万人,整体呈上涨趋势。

扩展资料:

应届毕业生的优势

1、没有经验,更易“入模子”

没有工作经验通常被认为是应届生求职的弱点,但没有经验也有优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应届毕业生求职的优势应届毕业生求职的优势。”应届生招聘进入企业,用全新的眼光,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能够没有保留地接受与融入企业文化,不会带着以前工作经验的,用句俗话说,就是更容易入企业文化的“模子”。

2、没有家庭负担,可以更投入地工作

应届生一般没有结婚生育,父母一般也还年轻,不需要照顾,因此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不需要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平衡。这也是许多企业看中的优势,在企业中的某些工作就是需要超常规的投入精力才能出成果。

3、有试误的资本

应届生刚刚开始职业生涯,在初期求职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通常容易得到谅解。无论是工作中的小失误,还是跳槽,企业的接受度相对都大一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毕业生

莉莉安333
推荐于2019-09-12 · TA获得超过43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61
展开全部

中国历年高校毕业人数(包括统计由新中国到现在每年高校毕业人数)

1949年,人才十分缺乏,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6.5万人。 

197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5万人。 

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4.7万人。 

198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4万人。 

198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45.7万人,比上年增加31.7万人。 

说明:这是因为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同时在1982毕业。 

198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2万人。 

说明:比上年减少是由于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同时在1982年毕业。 

198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28.7万人。 

198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1.6万人。 

198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9.3万人。 

198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3.2万人。 

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5.4万人。 

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7.62万人。 

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1.36万人。 

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1.43万人。 

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0.42万人。 

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7.07万人。 

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3.74万人。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0.54万人。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3.86万人。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2.91万人。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2.98万人。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4.76万人。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94.98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03.63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33.73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87.75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239.1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06.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377.47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447.79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12.0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31.1万人。

说明:199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在100万左右。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500万。仅仅十年间,中国大学毕业人数就翻了5倍之多。速度之快,实在是令世人惊叹!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用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75.4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08.2万人。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624.7万人。 

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

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 

2015届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749万左右。

2016届毕业生达到765万,再创历史新高。

2017届毕业生高达795万。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

扩展资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第一步:适应校园环境。进入大学第一个月,新生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摆脱陌生感。在熟悉校园环境的同时,还需了解校园资源,学会借助网络掌握信息。

2.第二步:思考自我,明确定位。这一阶段,新生需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自我,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所长树立职业理想。

3.第三步:学校生活适应期。这一时期新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课程,掌握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高效利用大学资源。

4.第四步:所选专业了解期。在新生基本了解大学生活后,了解专业提上日程。这一阶段,新生应多向专业课老师请教,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5.第五步:其他专业博览期。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的业余时间?专家建议:用充分的业余时间博采之长,为自己储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博览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对专业进行了解判断,确定自己的兴趣点与自己的目标专业。

6.第六步:专业技能体验期。在理论学习后,就该找个机会去亲自体验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验证自己的选择。如理科学生随师长去实验室做大量的专业实践,新闻类学生可尝试写一些文章,甚至利用暑假做一些兼职,有营销目标的学生可尝试做销售的工作。这个阶段最少要2个月时间,这样有利于判断自己的目标职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点,便于调整自己的目标。

7.第七步:大学关系建立期。人脉的积累应从大学开始,在大学生活中既要注重与以往同学或朋友的交往,同时不能忽略大学同学关系的建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科院小百科
推荐于2019-09-17 · 科院小百科团队,欢迎大家加入!
科院小百科
采纳数:157 获赞数:29086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727万人。

2016年2月29日 国新办今日就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

拓展资料:

2016年的就业形势,尹蔚民表示,有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16
展开全部
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

  据抽样调查结果,2006年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签约的大学生占60%,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还没找到工作的占25%。也就是还有还有40%(约165万)人待业,这批人加上2007年的495万应届生,2007年就将有660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创下历史新高。而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市场提供的职位中,有意要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总共也就只能给大学生提供不到三百万的职位,约为该年毕业生的五成。

  此外,还有二十多万的中专毕业生,已在2005年突破百万大关的研究生,还有博硕生,几千万大军将共同竞争上岗。为此,有专家预言,2007年至少有六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茄茄科技
2019-05-10 · TA获得超过1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8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5.7万
展开全部
大学(本科+大专)一共有700万,每年规定录取人数的。
本科大概350万到450万之间。
大专大概250万到350万。
本科生应该多些
以上均为全日制大学生,不包括其他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