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尚书》主要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的“号令”。
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如果你还是不是很清楚,我们来看现在中华书局版的目录,分为夏虞书、商书、周书三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誓”“诰”“谟”等内容,是当时是史官记录或是后来的史官追记的。
一直到孔子《书》大概就是档案的集合,还没有成书。成书于汉人手里。被称为经,始于荀子,普及于汉代,改称《尚书》,也就是说,在汉之前叫《书》,汉之后叫《尚书》。
我们按年代的先后顺序梳理一下是这样的:《尚书》本是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不同形式的政府公文,都是当时史官的记录或后来史官的追记,不成篇章,只是零散的档案集合,还没有成书。孔子曾经用它当过教材。成书是在汉朝,这时候名字已经是《尚书》了。
《尚书》的文体:
这一篇,作者没像前两篇那样“弯弯绕”,直接从书本身讲起。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作者从总的文体说《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最古”,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然后作者宕开一笔,介绍记言体和记事体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演化。它们的关系是:记言体多见于两周,是记事体的一种特殊方式。
演化过程是,记言体早于记事体,因为记言体直录,只需略加剪裁;记事在战国得到长足发展,因其剪裁难,需要费太多的心思。《尚书》属于雅言。所谓“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在九年级有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有“察纳雅言”一词,是指正确的言论,意思已经变化了。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见识。记言在前,记事在后,给我们找到文体的源头。